



题记
一章元夕诗韵,看尽家乡巨变。
字字如玑似珠,入心无需绮艳。
式微提笔惊风,妙境美篇如幻。
——小编梅坼晓风读后有感

元夕诗韵
作者 式微
今日元宵节。
和往年一样,早早就起来,裁纸剪窗花、挂彩灯。妻子女儿包饺子、煮汤圆,全家人屋里屋外忙个不停。女儿一家是从南方赶着回来过年的,说是要聚一聚,其实倒像自驾游。如今日子好了,什么事也不新鲜。被窝里的5岁的外孙女睡眼惺忪地看,时而问一句:“姥爷,你们在干什么?”“汤圆煮好了,还放鞭呢,快起床,小懒虫!”她听了我的话,似乎毫无兴趣,懒懒地将头缩进被子里,又恹恹地睡了。
是呀,日子好了,年味节味就黯淡起来,小孩子也是。
对于晚辈以至外孙,我只能羡慕的份。同时也慨叹自己,我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假如真的回忆起来,怕是满纸上只有一“穷”字。那时候,大人怕年,年关年关,过年成了关口。缺衣少食单不说,债主上门可不是好事。所以,逢年过节,愁容总是爬满他们的脸。孩子却不同,还是过年好。白面馍馍且不说,衣服也会换新的。我却不奢望新衣,奢望也没用,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总是把哥哥们穿破了的衣服改补给我。然而还是盼年,这原因有两条:除夕夜可以看大人们敬神,远远的站着,看父亲给神们虔诚地上香,听母亲虔诚的祈祷。神神秘秘的,虽然多少有点忐忑,但更多的却是好奇与好玩。元宵的夜晚就更有乐趣了,可以提着写着“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纸灯和小伙伴们满街跑。也可以随着大人到坟地里给死人送灯。雪地里,夜并不黑,但寒风刮到脸上,像针扎一样的痛,然而还是觉得蛮有意思。日子苦了点儿,但回忆起来总是甜的。

今年的元宵节过得很热闹,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都赶回来过年,满满的一屋子,天南地北的闲聊。听着儿女们踌躇满志的话,我似乎也年轻了许多。
元宵节的风景在元夕。虽然夜风很冷,我们全家还是走到街上去,看满天焰火,看街区灯景。
在阵阵闷雷般的钝响中,我们惊诧在天空里,青马湖醒了,芦花抖去了经年的霜雪;老街基也醒了,街区微微颤抖着,像童话里的城。通衢上,摩肩接踵的,脚步缓缓地挪。人在地上,心在天上。天地似乎摇晃起来,月儿羞答答的,像是醉了。她慷慨地放倾了花篮,流着红,翻着黄,溢着绿,凝着紫。五光十色的——漫天里都是霞。金菊拖着潇洒,牡丹摇着富贵。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真是如此。街区巷道里,鞭炮发了狂,发疯般的火爆着,像刮风一样,没完没了的唱。此起彼伏的钝响曲,轻云弥撒的火药香,老城似乎也醉了。

其实,醉的不是城,是日子。
啊,元宵在天上!在酽酽流虹般的霓彩中,我们徘徊在灯海里——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途。”万家灯火,五彩斑斓,商场的橱窗里蕴着温馨;玉宇无尘,声流光瀑,机关学社的亭楼牌匾凝着好梦。满眼是灯的山,灯的海,灯的林,灯的瀑——灯的世界。旖旎着,迷离着,旋流着,遐想着——是呀,三十年的励精图治,三十年的山乡巨变,老城终于年轻了。似乎青马湖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一篇欢乐和谐的笑。丽水豪阁,鼎盛官邸,北辰小区,本家馨园——数不清的云里雾里的高层们,正彰显着这方水土这方人。
灯是城市的眼,灯是百性的心,
啊,元宵在灯里!

在细碎迷人的管鼓中,我们徜徉在人流里——
人可真多!“今春鼓点焕新生,唢呐吹出时代情。”是呀,火爆的秧歌是不可不看的,但可别怕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密密匝匝的鞋子满街流着。人头攒动里,偶尔也有碰掉围巾或手套的时候。不打紧,一声对不起就两厢文明了,这年头,满街跑着“貂皮”,满街挤着“宝马”。高楼别墅已司空见惯了,何况那手套围巾呢?
“哎,又涨工薪了,二百!”“这算啥,20年小康社会,翻倍呢!”“好暖的天儿!明年又是好年头。”“日子好着呢!活着吧!”
是呀,日子好着呢。才过雨水节,天就这么好,身子暖洋洋的。
其实天还是那么冷,暖的是感觉。
啊,元宵在心中。

夜深了,微微的北风吹来,雪屑在灯光下舞着,亮闪闪的,像月儿洒下的银。街区逐渐平静下来。我们仍然在灯光下走着。
走在元夕里,走在诗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