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注:选录于百度百科
话元宵
文•张海明
小时候的元宵节,
记得起来的就是,
过完大年初五家里好吃的基本吃完了,
剩下点就是留着过正月十五再给吃,
从此每天盼着过正月十五了,
新衣服也穿脏了,
不在像过大年开始穿的那样珍惜了,
分给个人的鞭炮也没有了,
一心想着悄悄的拿家里留着过十五响的鞭炮,
跟着扭秧歌的大人们看秧歌和高跷,
听着不太懂的锣鼓声,
最吸引孩子们还是那点鞭炮,
有没有响了的,
也有没有点着过的,
更有响了一声从天上掉下来的大炮,
都得着急灵活的去抢,
为的就是那点火药,
小炮可以搬开两瓣夹住有捻子的炮能看簇花并且还能响一声,
大炮可以扒开一半露出引线,
放在沙河的冰里能把冰炸飞,
也能炸出河水来,
第二天就能结上新冰划冰车玩了。
再长大点我也可以登高跷了,
我们村里的高跷特别高,
在一米五左右大人的在一米八,
练高跷要胆量还的灵活,
主要的是把高跷和小腿绑结实,
这时才能灵活自如,
走出想要的动作和姿势,
每年公社都要在十五下午和晚上,
组织全公社各大队文艺汇演比赛,
我们大队在我们那一代每年都能拿第一名,
奖品是新锣鼓和奖状,
那时得奖感觉真的是光荣,
腰板真的能直起来了,
就是不一样!
当时的正月十五热闹和谐,
正月十六还的在村里玩一天,
给每家每户拜年,
这就预示着新年结束。
回想起来现在心里都喜呲呲的,
望不掉的家乡元宵佳节,
想不完的家乡情怀,
家乡的锣鼓声,
家乡的鞭炮声,
家乡的秧歌高跷,
家乡的荣誉喝彩,
永远都在心里,
永远都在耳边响起!
202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