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54年,现有在校生6000名,教职工300人。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蹄疾步稳,目前已形成了以集团总校为承载,辐射洛阳西工、洛龙、高新、瀍河、吉利五区七校的格局和“校区——分校——合作校”三级的学校管理模式,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建设副中心、发力都市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持以底线思维为基石,强化稳固推进的大局意识
集团发展从“质”的优化提升到量”的规模扩大,始终不能降低的是质量这条生命线。集团校本身就是一个亲密发展共同体,拥有鲜明的校园文化“基因”,流淌着课程的特色体系“血液”,沐浴着温暖的制度建设“阳光”,汲取着富有营养的教师发展的“水分”,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协同性和创新意识的内生“循环”。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当中,尤为重要的底线思维是强化稳固推进工作大局的基石。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我们始终把学校党建发展作为集团发展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集团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切实把集团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较好的提高了教师队伍政治素质。
二是强化执纪监督。我们集团下设三个独立法人单位,实行一个专用财政账号,为保障集团工作健康发展,我们建立了纪检监察制度,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对财务授权审批、工程招标采购、人事管理、招生入学、考核评优等工作进行严格审计和监督,做到依法办学,廉洁用权。
三是健全制度。我们将学校管理、激励制度以及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各个分校推行,成立集团管理委员会、集团管理中心,制定和出台了《洛阳市实验小学集团发展章程》,《行政事务考核办法》《文明处室、文明教师评选办法》等一系列级评选奖励办法和考评机制,为学校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坚持以目标思维为引领,突出长远发展的谋局意识
集团化办学不仅是办学的复制和品牌输出,核心是共建共享、双向流动、多元混合发展的集团校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立足中长期定位,布局谋篇,统筹规划,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让集团文化、专业发展、课堂改革、治理创新成为集团发展的内涵,而办学形态、校区特色,则成为集团发展的外延。
一是做洛阳都市圈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先行者。随着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崛起,洛阳都市圈教育也将发挥着带动和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各个分校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网络链接、交流学习、个案呈现,实现了圈内优质资源的优质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的目标。此外,通过对共同体学校的把脉诊断,进行分类管理,形成了互助式引领,达到了用“1+1>2” 教育合力、助推洛阳都市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二是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变革者。2013年,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课堂变革经历了从“体验式课堂”到“一模三单”,从“五小”课程到“六个学会”;快乐体验课程经历了从1.0到2.0再到3.0版本;变革力量从自下而上的教师研究到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集团教学逐渐形成发展、困惑、学习、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是做教育教学评估机制的推进者。2020年,我们集团成立了“质量检测中心”,并及时和中学率先建立小初衔接联盟。从学生学业考察入手,自主命题、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在考察中进行小初衔接的共同研究,让基础教育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帮助老师们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有的放矢的实施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
坚持以辩证思维为根本,聚焦人才培养的布局意识
优质教育短时间扩大化也有可能出现为“削峰填谷”现象,没有管理人才跟进的办学规模扩大,就像输血没有跟上的集团“手术”,风险不言而喻。集团化办学是降低优质教育办学资源的一种成本增效、背后的关键是教育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就是集团的“造血”内生机制,为避免单项输出而导致集团化优质资源的稀疏,实现教育的抱团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集团的建设和发展要有“布局”意识,要注重提升各校区自身的“造血”机能,能够源源源不断输出优质资源。
一是在干部管理培训上下功夫。我们在干部培养中,注重干部境界和格局培养,提升干部团队的学习力、执行力、反思力、公信力,大胆起用年轻干部,定期组织干部团队基于管理问题开展案例式学习交流,开展干部培训“夜校”,用丰富高效干部培训课程打造管理型人才的孵化模式。

二是在优秀教师培育课程研发上求突破。以“2-5-8-10”教师培育工程,“3-6-9”班主任培育制度为基准,通过课题研究、课堂研讨、信息化管理等平台,用目标驱动、标准打造、风格培养的方式,实施分层培养机制、多元评价机制、给老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帮助每一名教师快速成长,打造专业化发展团队。

三是在专家顾问团的指导教育上找方法。树立跳出洛阳看教育的观念,从外部进行把脉问诊,从2013开始,我们集团就成立了“学校发展督导团”,聘请了“学科发展专家”“学校发展顾问”。通过开办“学术节”活动,邀请专家入校,采取线下讲座、授课、听课,线上答疑解惑等形式,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教研活动、团队建设、项目学习等工作进行评估指导。目前学校积累了大量的专家课程资源,建立了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导师制混合多元指导模式,助推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提升。
坚持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深化协同发展的破局意识
集团化办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善于主动应对,勇于在问题中找出路的破局意识、才能目标一致,协同前进。面对疫情防控形势下“教“与“学”的思考,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已经不能够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懂得在变革求发展,在追求办学逻辑关系中求思考新策略。
一是懂得在变革中求得发展。利用2020年疫情期间的线上网课,破局而出,抓住机遇,用专业智慧点亮线上教学之路。2020年伊始,疫情开端,教学方式马上转入线上模式,开学之后“线上?线下”水陆两栖进行教学改革。2021年寒假,集团又推出408节网课,自主研发授课内容,从家国责任到人文素养,从经典文化到实践创新,层次、有逻辑、有任务的网课教学设计,让不一样的假期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加油站,真正实现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二是在创新中深化落实。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如何因地制宜的落实,需要创新性行动。集团校虽然思想统一,但源于各校区和分校所处地域、校情、学生不同,各项课程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因势利导,既要拥有本土元素,还有要分校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凯旋以“根植河洛”为主题,洛浦以“国际视野”为主题,通济以“立足传统、放眼世界”为主题……各校区充分发挥自主权,从实际出发落实课程体系。
三是在“根”问题中寻找症状“解”,面对实现集团管理科学高效推行,在众多症状当中寻找背后的根本问题。如何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的效应,要从管理架构和管理方式上寻求根本解。
集团管理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注重流程管理,从最初的五大行政部门,到“八大领域”,到五个模块,十五个中心,再到2020年的六个模块,二十四个中心,扁平化、精细化深入推进科学高效管理理念,确保小事能做精,大事协同好,事事有人做。在众多中心管理中,六大模块的“4+1+1”的管理架构,四个指导性中心模块,一个保障类中心模块,关键是最后一个研究类中心模块,是所有中心的发展和创新的起始,承载着中心变革、发展、创新的工作动力带功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洛阳都市圈现代教育发展共同体,加快形成中原城市群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增长点。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里的优势带动,牢记大局意识、谋局意识、布局意识、破局意识的发展定位逻辑,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学校共同体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章中重点工作部分整理为全市教育大会发言稿)
洛阳市实验小学李青青
2021年2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