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师缘
文/柳绍才(辽宁)
2O12年4月19日,星期一,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竟奇迹般的见到了阔别45年的小学老师,认识了我儿子中学时老师,并结实了我大孙女现在的老师。
说起来,还是与自己的写作密切相关。4月18日上午,我拨通了化石戈学校马向前校长的电话,将阜蒙县作家协会征文出版一本《蒙古贞作家*报告文学选》的信息传递递给他,并将本人打算为学校写篇报告文学的意思简单地说了几句,如果同意可于次日前去恰谈和釆访。
马向前原是本县七家子中学的校长。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合并后,县教育局于2006年2月将他派到化石戈这所地处最偏僻、校舍最陈旧、加学条件最困难的学校任校长。6年的光景,这所学校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主要有赖于马校长的自身素质、敬业精神和人气魅力。由于“职业"的因素和本人与马校长的关糸,为他们写一篇甚至一部报告文学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鉴于此,马校长立刻回应表示同意,并邀请我前去釆访。
次日,我如约而至。
在四楼校长办公室里,在同马校长的釆访交谈中,不时有早年任过民办教师的老师及家属找校长在证明材料上签字、盖公章。我不得退到沙发上饮茶、吸烟、整理采访素材。
蓦地,从一个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士在证明材料上向马校长解释中,偶尔提到来住营子小学的"周桂兰"的名字。
呀,多么亲切、熟悉的名字。我挑眼皮下意识打量了一下那个中年人,那身材、那长相、那气质,酷似当年的恩师鲍起凡了。我便站起身来问:"你是鲍起凡老师的儿子吧?”“是。您是?”"鲍老师、周老师都是我40多年前小学的老师。他(她)们还都好吧?"“都好,我父亲也来了,在一楼呢。"
此刻,周桂兰、鲍起凡夫妇俩的音容尊貌便浮现在眼前——
那还是在50多年前,这两位新婚燕尔的蒙古族青年男女同到来住营子小学任教。女老师周桂兰是位个子不高、瓜子脸、大眼睛,典型的蒙古族姑娘,是本县第十一中学(即紫都台中学)早期毕业生,教我二、三年级,她说话、讲课,语言活泼,语言甜甜的。然而,就因为要求学生严格,被几个无知的家长告了黑状,"下了岗",可悲可气,可叹可息呀。男老师鲍起凡是位中等身材、高鼻梁、浓眉毛、大眼睛,汉话有点"潮",正宗的蒙古族青年,刚从"中师"毕业分配来才两年的本县大五家子人,在当时农村小学是高材生,是我四、五年级的班主任。他一身的正气,一脸的严肃,咋一接触,着实令人生畏。
我虽然出身富农成份,但因为学习用功、成绩好,平时多受鲍老师的格外关心。蘸水笔尖秃了,老师给买;墨水精没,老师的随便用……鲍老师对自己的特别关爱,常令全班五十来名同学的刮目相看,小朋友们即羡慕又嫉妒。
在那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加入少年先锋队,对于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简直是一种奢望,可求不可及。我则不然,第二批就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其它同样出身不济的同学们比,我神气多了,自豪多了,阳光多了。坐在教室里,站在操场上,走在路上,也不觉得比别人矮。
在生活上,更是让同学们吃惊不己。那年代,吃不饱肚子,中午不带饭是司空见惯的常有事儿。鲍老师处于同情和怜悯,隔三差五就从家里,用饭盒或用毛巾给我装点小米饭伴葱酱,或裹个饽饽、切块咸菜,把我叫到教务室,送给我吃……
4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就在我小学五年毕业的那年冬天,即1969年,听说鲍老师转走了,同周老师和两个孩子一家4口人,举家迁回原籍,就是现在的大五家子镇哈尔套村定居了。从此,师生彼此就从未谋面。可是,思念老师的心从未泯灭。无论在困境,还是在逆境,老师的谆谆教诲,都始终刻骨铭心。老师的特殊关爱都始终难以忘怀……
当我走下一楼,迈入鲍老师所在的屋子里,我推开屋门,鲍老师——一位瘦弱的老者,头发稀疏的,双眼深凹,鹳骨凸现,两鬓斑白……但是,乡音未改,尊容依旧,二目闪烁,炯炯有神,耳不聋眼不花,小老头显得倍精神。
"鲍老师,您好!”鲍老师一眼看出我,立刻站起身来。伸出那双慈父般的双手,嘴里喊着我的名字——"柳绍才!"那惊奇的目光,那颤抖的双手……我在众目睽暌下,向鲍老师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拥抱在一起……是啊,阔别45载,快半个世纪了。他老人家己经76岁高龄了,我亦年近花甲,早就为人之祖了……
"绍才,你出版的文学作品集《文宇摘星》,我己经收到了,写得很好,感谢你还记得我这老朽,"
2007年夏天,我去大五家子学校售书,在警卫室里,认识一位名叫鲍文生的老师,当提及鲍起凡老师时,他说非但认识,还是本家叔叔呢,我兴奋不己。便亳不犹豫地从包里拿出一本新书,签了名学,请他将书转交给鲍老怖,并再三嘱托,转达自已对恩师夫妇的怀念之意,表示以后一定前往拜望。可是至今,因为路途远,无班车不方便和囊中羞涩,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未能如愿。
因为场合和时间的关糸,我将签好名的新出版的文学作品集《文山拾玉》送给他。彼此分别留下电话,握手依依惜别。
因为中午同高飞(阜新市动漫艺术学校校长、著名社会活动家)、东风风神汽车销售公司战总经理和鹦鹉汽贸4S店刘经理等,在马校长、李圣民、胡玉华、马秀梅副校长和孙继华主席等作陪,在饭店喝了不少酒。下午釆访细节多,我同马校长己聊到5点了,才算渐近尾声。马校长站起身来,带我去学校食堂用晚餐。
教师食堂,宽敝明亮。晚饭人少,只有七、八个住宿的。不知因我吃饭的原因,还是赶上人家改善。两个女师傅正在包着饺子呢,我同马校长坐在靠里边的桌子旁。这里正坐着一位看上去年纪在5O多岁、细高个、面色憔悴、戴着近视镜、文质彬彬的女老师。马校长将我向她做了介绍后,又将她介绍给我:"这位是毕主任。"我点头示意,便接起了话茬——
"您就是我儿子的老师,叫毕叶青吧?"我问。"你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哪年毕业的?”"叫柳世罡,是上世纪96届毕业的。""对,有印象,是来住那边的?""是骆驼山子。""姓毕的不多,大巴镇有个教师叫毕明正。原来化石戈粮库烧酒的也姓毕。附近姓毕的,就是于寺的了。女教师立刻有了兴趣:"您认识谁?""我认识老学究,写诗词的退休老师毕寿延。""他就是我父亲,家在桂林束台住。""老人家还好吧,我们同是阜新市诗词学会会员,经常同在《阜新诗词》上发表作品。""我爸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市诗词学会。”"是啊,于寺是全国诗词之乡,‘佑安诗社’活动开展得很活跃。《佑安诗韵》办得不错,张桂廷、麻殿海等几位老同志都出版了诗词专著……”“我们也支持父亲出一本书留纪念,可他开始不同意,现在也动心了。""是啊,一生的爱好,兴趣,是该集结成书,也不枉为一代诗词人,给后人留个念想……”我们彼此谈得很开心、很投机。
饺子煮好了,馅是韭菜、鸡蛋和虾米的"素三鲜”。还备有油炸花生米和炸薯片两样下酒菜。一个青年教师,从食堂的餐厨里拿出一瓶"金蒙贞原浆"酒,马校长又分别做了介绍,我们三人分宾主落座。马校长又分别做了介绍,我们三人分宾主落座。酒过三巡,我才知道这位青年教师是王府镇蒙古族聚居的村屯——架其营子人,蒙古族,叫张佳斌。
张佳斌,好熟悉的名字,常听大孙女宗悦提及,归齐是二年三班的班主任张老师。
这位青年教师很有敬业心和责任感,每每平时测验和期中、期未考试,大孙女的数学成绩平平,过后他便给我儿子打电话,说明情况,请家长课后到家能予辅导,配合老师提高学习成绩,我打心里很受震憾和感动。在学校食堂的餐桌上相遇、相识,也算是缘分吧。
我当着校长的面,表示了自己对张老师的褒奖和赞赏。张老师心里高兴,但却谦虚地说:"对每个学生负责,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是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听,说得多好更令我——一个学生家长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由衷的敬重。
马校长自然乐不可支:“我们对全校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要求的。"可见,強将手下无弱兵。我心中暗自佩服马向前这位老成持重、东西转战的老校长。
张佳斌老师,是一位很礼貌、很有修养的青年教师。他频频敬酒,我这个本就很实在的酒翁,在盛情难确之下,也喝到位了。
是啊,这天,是我终生不能忘却的一天,简直是奇遇、巧合,故将这一天不加任何修饰的、忠实的记录下来,让读者朋友,也能同笔者共同分享这一天的奇迹般的快乐和幸福吧。
因此,这篇记事散文的题目就叫"师缘”吧。
作者简历
柳绍才:辽宁省阜蒙县化石戈镇来住营子村,地地道道农民。坚持业余文学创作40余年,笔耕不辍。曾先后出版诗文集《文宇摘星》、《文山拾玉》、《骆驼山神韵》和《蒙古贞民间故事》;
文史专著《化石戈镇志》等著作。
现为阜蒙县、阜新市和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阜蒙县、阜新市诗词和诗歌学会会员;阜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阜新分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