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书法
—李西岳
在古代,文人与书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区分,近百年以来,才有书法家的称谓。王羲之的《兰亭序》文书俱佳,堪称“双璧”,其中“惠风和畅”“群贤毕至”“游目驰怀”等成为千古佳句;苏东坡不仅诗词豪迈磅礴,流芳千古,其《寒食帖》也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并列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黄庭坚不仅诗词、散文、绘画出类拔萃,书法也以气势雄健,变化多端的面貌和品质,成为与苏东坡齐名的书法大家;岳飞的《满江红》气吞山河,而书法“还我河山”也力透纸背。到了近现代,文人书法家也不乏其人,毛泽东既是哲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大家,他的草书,既有二王之秀逸,又有张旭之狂韵,且兼收并蓄,最终成就独树一帜的毛体。郭沫若、鲁迅、茅盾、沈从文、钱锺书等文学泰斗,他们的书法艺术,也都有过人造诣,如郭沫若之洒脱,鲁迅之古朴,茅盾之书卷,沈从文之灵动,令人赏心悦目,这些文学大家虽然一生中没有书法家的头衔,但其书法艺术丝毫不逊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们。为什么古代文人与书法结缘,且难解难分,客观上是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的书写工具,公文、家信、诗词,乃至皇上下圣旨,文人考状元,都用手书,那些文人们的日常书写被后人认可,精品便成了碑帖的范本。还有,古代文人处于“士大夫”阶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几乎都有涉猎,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说到底,文人书法的价值,并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以外的文人气象与文化格局,他们在书法作品中所彰显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和精神气度,是专业书法家们所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