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课程——让文物“活”起来

理念引领未来学习
新学期,道义第二小学李艳玲校长结合学校教育理念及办学特色成立课程研发团队,构建“博物馆课程”做为10%学科活动课,带领全校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发。

博物馆是人类智慧殿堂,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最佳场景之一。
李校长提出的博物馆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对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素养,乃至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课程规划助力成长
苏科萃主任分别从课程设计目的、课程群的建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分类、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步骤等对老师进行了详细阐述。帮助老师更好理解和掌握博物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学校引入博物馆课程,在教师设计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充满探索、学习与研究、创新的热情,教师在这样的课程变革过程中,也将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

让老师爱上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馆内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甲骨、碑志等藏品17类,多达11.2万件。为了让博物馆课程的设计鲜活有生命力,需要我们老师首先做好研究工作、提升学术能力、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全校老师来到了辽宁省博物馆进行细致研究。各教研组长及教师代表在参观后的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设计思路,其他老师的设计灵感也将呈现在后续的教学设计当中。




博物馆课程群的构建,推动学生突破符号学习边界,在真实世界中带领学生探寻博物馆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中国人千载传承的美德与精神,进而推动学生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价值观建设过程,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