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
作者:余秋雨
改编:左旗
诵读:王沿舒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筑起的这道万里屏障早已成为人类创造力的骄傲。但是,就在长城破土动工之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就是都江堰。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百姓苍生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有了它,才有了刘备、诸葛亮的三分不朽功业。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八年抗战抗的中国才有一个物产丰富的大后方。
在去都江堰之前,我以为它只不过是一个古老的水利工程,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

但是,当懒散的脚步越走越近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到天地间的异样了。四周有一种隐隐的躁动,一种似乎是超出了我听觉之外的强有力的声响。它就像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它让人浑身感到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靠近,去探出个究竟。
终于,在穿过一片茂盛的草木之后,一条大水赫然眼前。这层层叠叠的水,汹涌澎湃的水啊,奔腾着、翻卷着、喧嚣着、跳跃着;脚下,大地震颤,耳边,一片轰鸣。

在江心的分水堤,凶猛的水流刷地一下子,被割成二股。直窜出去的水流分别撞到坚坝上,不得已转身改向,却又再在另一边碰了壁。三折两返之后,缕缕受制的水流突然撒起野来,凶猛地咆哮着扑过来,越发显现出一种不驯的壮丽。此刻,眼前的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形态了,它分明是一场上演了千年的,人与龙的降伏之战。江水咆哮得让人心魄俱夺,左冲右突却又无可奈何。这蓬勃强悍的野性的力量,在众目睽睽之下,翻滚着套上了笼头,挣扎着戴上了鞍辔,最终,乖乖地听从了人类的驱使。

站在岸边,我惊叹这自然的伟力,更感叹祖先的伟大。有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那多是指水的苍茫和浩渺。但是,要想真正领略水的勃勃生机,水的激扬浩荡,甚至是水的一种精神力量,都不可不来都江堰。
作者: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6年,出版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1983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7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工程》。1991年7月,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199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王沿舒。企业退休职工。高级会计师。退休后喜欢上了朗诵。勤敏好学。愿在诵读中享受快乐,诠释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