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涿鹿家乡戏曲的热心人——刘建新
广 木
2月22日晚7:20,张家口电视台(2)记事栏目播出了《口戏·一脉寻声》之涿鹿秧歌角。提起涿鹿秧歌角,自然会想起刘建新这个名字,人们称他是传承涿鹿家乡戏曲的热心人。
1956年,刘建新出生在桑干河南岸一个音乐世家,受其家庭影响熏陶,他从小就爱好音乐。2014年为抢救濒临绝迹的涿鹿秧歌角剧,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家乡戏曲热爱的赤诚心,积极呼吁,主动与县文化部门联系取得支持,于2015年5月成立了涿鹿秧歌角研究会。自此,作为会长的他调动了独特的人脉关系,把一大批地方戏曲专业人才团结到了秧歌角研究会周围,其中有国家二级作曲刘宝庆老师、国家一级编剧杜忠老师、燕山大学涿鹿籍硕士研究生张春妮老师、省曲艺家协会杨存山老师、县著名演员闫江老师、原县剧团梅树根老师等一大批戏曲工作者。大家纷纷献计献策,共同踏上了艰难的艺术挖掘传承之路。
面对几乎失传的涿鹿秧歌角戏曲,如何挖掘、如何树起?茫茫民间,没有专业人才,没有更多的历史依据,更没有工作须有的资金支持,有的只是他和研究会成员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为使古老的地方戏传承下去,他自己贴钱,率领大家几乎跑遍了桑干河岸边的所有村庄,挖掘采风,终使第一部反映桑干河古老背河夫故事的小戏《背河》,在杨存山笔下成功落地。秧歌角音乐星星点点散落在民间,收集起来很不容易。刘会长动员年近八旬的叔叔刘宝庆一起奋战,从断断续续的音乐素材里系统挖掘整理,使秧歌角有了包涵“民歌体秧歌角”“板腔体秧歌角”“秧歌角曲牌”在内的音乐体系。
2017年他组建了涿鹿县戏曲界联合会,将全县分散的个体演出单位联合起来,成功地组织了涿鹿县“魅力涿鹿·多彩梨园”戏曲文化节活动,特别是2019年为庆祝建国70周年的第三届戏曲文化节“晋剧展演比赛”,以及新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排演的秧歌角大戏《孝感动天》,更把涿鹿戏曲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秧歌角几近失传,到成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从戏曲不完整,到成为河北省地方剧种之一;从没有案头剧本,到如今30多个剧本创编完成,并在舞台立起了10多个,且秧歌角小戏《考验》列入文化部戏曲孵化计划;从没有完整的音乐,到《涿鹿秧歌角音乐》即将编辑成册……期间,作为会长的刘建新耗费了的多少心血啊!


作者简介:广木,男,河北省涿鹿县人。本名杨存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曲艺戏剧研究会主任。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多本作品集并获多种奖项。被河北省评为“河北好人”。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