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积蓄
戴永久
父亲青年时期,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内战争连续不断的特殊年代。挣扎在生活最低层的佃农,能养家糊口,就算幸运。若遇伤风头疼,天灾人祸,借“驴打滚”的高利贷度过难关,饮鸩止渴,挖肉补疮,到期债务还不了,“阴天驮穰草,越驮越重。”到头来卖田,押屋,甚至家破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祖父是庄上出了名的“八脚头”,什么杂活都肯干,什么样的巧活都会做,他发奋领着一家人没早没晚、屋里屋外奔忙,仍然未能摆脱“常年无余钱,三春常缺粮”的窘迫境地。
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吃苦耐劳、俭朴持家、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性格。从我记事起直到现在,父亲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赌钱,连消磨时间的小牌也从不沾边。建国前后那些年,农闲时,农村大多数人打纸牌赌小钱消磨时间,不沾边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父亲从不花钱买零食吃,像老黄牛一样终日辛劳,为的就是一家人的生计和子女们的教育培养。听奶奶说,父亲年轻时也曾喝酒、吃烟、扒牌。后来,经过社会的摸爬滚打,生活洗礼磨练,从世态万象中吸取做人的真知灼见,以惊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彻底戒掉了烟酒,洗刷清除了身上沾有的丝丝陋习,脱胎换骨(祖母语)走上了洁身自好、勤劳节俭、一心持家的正道。
随着我们兄妹成家立业,到1989年五弟戴小明结婚,1991年五弟砌房子,家境日新,步步有劲。古稀之年的父亲,基本上放下家庭生计的重担。那时父亲身边可以说是一文不文。
后来,随着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推进,广大农村一片生机,种植业百花齐放,养殖业雨后春笋,加工业初见端倪。这时父母除了种责任田外,还养过猪、羊、鸡、鸭、鹅、兔等。除了给子孙们改善生活之外,还将多余的农副产品拿到集市去出售,获取有限的所得,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小农具的添置修理和微不足道的生活开销外,多余的几个钱就一个不落地积存起来。
后来我和永法、永旺的孩子们(戴路、戴信、戴云)工作后,逢年过节或平时给他们一些零花钱,他们也舍不得轻易花。为了这件事,我跟他们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叫他们要学会用钱,给的零用钱就拿出来用掉。每到这时他们就振振有词地说:“现在过的是上花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烧。平时,荤菜、蔬菜和水果、熟食等,你们弟兄几个经常往家里带,需要的物件,你们也会有求必应的买回,看病吃药也是你们包下来的,从不要我们烦心,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不要我们操心,你说这钱往哪块花。”
后来父母还用自己积余的钱添置了戒指和耳环,据他讲,戒指将来给长孙戴路,金耳环给某某等。随着年纪的增长,父亲1996年底将他们多年的积蓄8000元钱放到我处保存。我随后告知了永发、永旺。我跟父母开玩笑说:“你们有钱不会用,有福不会享,今后不再给零用钱你们了。”后来,父母背后悄悄地对我说:“老大,你不该将存钱的事告诉弟兄们。”我说:“你们好不容易从牙缝里省钱,我应该告诉他们。一来这是你们的成绩,二来‘一人为私,二人为公’,你们百年之后,我也应该有个交代才对,不过我还是建议你们将钱用掉的好。”后来经我们再三动员,他们才用去了其中的1000元,其余的7000元仍在我的手中。
后来,四弟戴小林每月定期寄200元零用钱给父母,每次回家探亲除了带烟酒食品外,还会或多或少地留些钱父母,并千叮咛万嘱咐,劝他们学会花钱。二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仍旧舍不得轻易花一分钱。
后来,父亲九十二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母亲九十三岁时作股骨头更换手术,征得父亲的同意,我同二弟永发先后将父亲存放在我们手中的余款全部花掉。认识并熟悉了钱的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懂得钱的分量。父母进入晚年,着意並在心积蓄,到底为什么?是中国农民的性格遗传,还是人间爱心的别样嬗变?说不清,不说清。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