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赵海堂文、摄影/赵海文
正月初六,七九第五天,阳光灿烂。午饭后,漫步走在赵东岭大街上。街上行人稀少,有三个小孩在打篮球,还有两位老人在晒太阳。远远地看见路北道旁有十几囤玉米棒,几乎占了大街的一半。问老人玉米是谁家的,他回复说是海堂的。噢,原来是我村靠种粮致富的大户赵海堂!
赵海堂是赵东岭村村委委员兼大队会计,今年55岁了。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务农,干的是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一年下来,勉强解决了温饱。因家庭困难,想学一门技术。当时农村盖房的多,木匠很吃香,他就和其他两个同学,到石家庄市上技校,专门学习木工技术。学习半年多,回村后又拜老木匠张录兵为师,在附近村庄为老百姓盖房做木架和门窗活。但是,家庭收入还是不多。
平时,赵海堂的主要精力还是养种自己和别人的十五亩地,他买了手扶拖拉机,自己耕种。
那些年,受大气候影响,村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大部分农户不养种地了。有的农户就找赵海堂,让他把地养种上。赵海堂正值壮年,觉得多种粮也能致富,就答应了。十几年下来,由一开始养种30多亩土地,逐渐增加到五十多亩,七、八十亩、百十来亩,到去年的160亩;春耕时期,先到邻村赵西岭,马头山和小寨等村给农户旋耕百十来亩土地,增加些收入。然后再耕种自己的土地。地多了,就得靠机械。十几年时间,他先后购买了单缸拖拉机、多缸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从耕到种再到收割玉米,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春天来了,他开着多缸旋耕机把地耕好、开着播种机撒下种子,夏天到了,他用手扶拖拉机喷灭草剂。秋天,收割玉米是最累的季节。早晨天不亮就下地收割,晚上十来点钟才收工回家。用收割机把玉米收获后,再倒到四轮拖拉机上拉回来,这样一天反复几次。有道是天道酬勤,年复一年,赵海堂靠种粮致富了,不仅翻盖了新房,为女儿成了家,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
往年他收的玉米都是囤在他家房前16米长2米宽的粮库里和房顶上,但去年玉米大丰收,粮食总产预计达15万斤。家里放不下那么多玉米,只好在大街旁临时搭建十来个大囤存放玉米棒,等8月份把玉米棒脱粒,卖个好价钱。
赵海堂在小作镇乃至井陉县是出了名的种粮大户。我想,像这样的种粮大户是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