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体要去商县,却愁坐车没钱。几个街坊伙伴,约我去卫东玩。结伴北行,走到李坪,钻沤(ou)马沟,过磨石沟,翻梁到七三厂,游览了七一厂,漫游“小香港”,看百货楼(下图)啥样。七二厂的垃圾筐,倒着废弃铜棒棒,我们拾往口袋装。回到腰市收购站,废铜卖了两块钱。这应了那句俗语: “着急处有出奇处,鸡不尿有出路子”。

不久接到通知: “明天到商县城集中,后天去县医院体检”。为了备检,我到河堰,脱去衣衫,跳进水潭,沐浴一番。
街南头的安庆哥,还有另外两个人,是谁已经记不清,像是连运和连城。他们看见我洗澡,就跑过来凑热闹。一个翘起拇指说: “你们弟兄两个,个个都是这个!天时考上大学,锋印考上中专,一后一前,红榜耀眼,名扬川道上下,脸比盆盆都大。”另一个说: “凭本事吃商品粮,不靠老子腿粗壮,不靠关系跳农门,不靠顶替入公门。”时势恰似早春二月,初响春雷刚过惊蛰,乍暖还寒坡留残雪,农村尚未试行改革。农民处在社会底层,学生毕业受苦受穷,毫无出路没有前程。考上大学或中专,是穿皮鞋端铁碗,改变命运意非凡。当年事,词记之:
临江仙
恢复高考张榜
天时天宝题名
人把叔侄当弟兄
川道传佳话
眼红众书生
街道北头子弟
成份压身苦痛
春风笑翻张铁生
高分进高校
多年享殊荣
后晌放工,东坪放水。妈叫我当帮手,浇后院自留地。明天要去商县,我的心情灿烂,浇地干的挺欢。一会儿挥铁锨,一会儿拉水管,忙碌到夏夜半。
爬上炕睡觉,忍受蚊子咬,天热睡不着。炕边土墙缝,年久藏臭虫。妈从沟里挖回白土,用铁藜寨苦水泡成泥浆,把墙刷了好几遍,臭虱仍有一个连。晚上悄悄爬出来,咬人吸血成祸害。兵来将挡,虫来叶挡,傍晚在炕席四周,铺上一层豆角叶子,组成一圈防虫毯子。叶光面朝下,叶涩(se)面朝上,臭虫爬上去,细腿被沾住。早上起来,把沾虫叶扔进灶火,烧得噼哩啪啦,就像放炮点花。
干活乏了,却没睡好。早上喂猪又垫圈,拔草担水扫房院,帮人写信改又念,烧火吆鸡收鸡蛋。匆匆喝饱糊汤饭,揣上盘缠去车站。说是一个站,实际是个点。这个上车点,在粮站门前,英雄楼旁边。那时街道短,北头是农田,苞谷一大片。站西只有三座房,由北往南成一行: 四小队的钢磨房,供销社的收购房,霞霞家的老房院。公路空荡荡,半晌没车辆。社员们给粮站担送公粮,山里人抬猪去收猪场。一个老汉吆牛娃,穿个补丁烂夹夹,低头弯腰拾烟把。
晌午闷热日头焦火,听杨树上呜萤唱歌,看柿树上野鹊垒窝,等来南下的轿子车,司机牛逑瞪着眼窝,好像有人掰他蒸馍。这车人少有座,是从洛南发车,票价一块两角。车票不是小数目,那时农民没收入。我大是农村先生,在大队医疗站看病,不挣钱只给记工。患者来家看病,都是恬(tian)脸干蹭。揣脉开药单,穷汉找可怜。家里两间街房,赁给合作社食堂,一间房钱,仅仅三元,日常花钱,唯一来源。

毛头小子十五岁,如同雏鸟窝边飞,从未独往远方飞。首次坐班车,激动没法说。坐在车上,心绪荡漾,青枣涩杏年龄,第一次过大荆,翻越红土岭、路过红门河(上图)。心想自己一下子,走出腰市壳郎子。许多小脚老太婆,比如我婆与外婆,一生没出山窝窝。

班车喘气直哼哼,缓缓爬上麻街岭。翻坡架岭盘旋行,让人心里战惊惊。下了岭,再前行,过构峪口经陈塬,见桥边精尻子一片。耗费小半天,大约十二点,班车才到站。

商县车站(上图),平房几间。周围老远,全是农田。车进大院,下车发现,院角公厕墙,写着一行字: “厕所内设有行李挂钩”。我觉得新奇,也没太看清,不知是“设有”还是“没有”?走出大院子,去看候车室,内有两个售票口,摆着几排长条椅。候车的人不多,买票的没几个。那时没有公交车,进城全靠“11号汽车(两条腿)”。迈步朝东走,走了一段路,到了西关口。路边核桃下,一个瞎子算卦。几个中年妇女,分别推着车子,车上放个白箱子,高声吆喝长调子: “冰棍冰棍糖冰棍,冰棍四分嘹的很!”我这个乡下人,初次见卖冰棍,刚见识这东西。
到了西背街,问到柳巷子,找到西坡选民叔,到他住处蹭食宿。他是哥的好友,受大队委派,在县医院学医,预备当医疗站调剂。那个时候,他是单身,没与屈族结亲,论辈叫他叔哩。
选民叔高兴,带我逛县城。我是个生瓜蛋,没见过大世面。到这机关那大院,见一切都新鲜。他去几个单位,令我十分敬佩: 敢进这么大的公门,竟有那么多的熟人。直到熊耳山晚霞一片,我们才回租住房间。叔用煤油炉子做饭,炒大辣子煮干面。让我睡在房东房间,我初次用蚊帐,钻帐子单床眠,很有些幸福感。

次日早,起得早。走西街,过十字,行东街。全是平房,老木门面,陈旧不堪。一户街房前,几个碎娃玩,斗“鸡”打“猴”滚铁环。走到东背街,找到县医院: 几间平房,黑门黑窗。青石门挡,黑明锃亮,静诉沧桑。几进院子,两边厦子,是门诊室,和家乡卫生院一个样式,只是房院多,科室多,大夫多。几个中医医生,年长谢顶戴镜,想必绝顶聪明,医术自然高明,好比扁鹊再生,定比我大能行。
领表排队体检,量血压验五官,看点点识图案,蹲着走转圈圈……听心跳摸肚子时,医生询问说,是不是干了重活?说疑似肝大,须后天再查。这时我意识到,可能是前天晚上,浇地出了重力,而且休息不好,引起身体失调。
走出医院大门,立在高房硷上。硷子下面,有个小贩,炒卖米饭。火炉上的炒锅里,米饭油旺旺,灿亮亮,喷喷香,两毛钱一碗,食客围半圈。我虽嘴馋,口袋空扁。家境贫寒,舍不得钱。

没事干,到处转。转到主干线,就是北新街,也是312国道。街(道)宽阔,货车客车,并不太多。车跑人走,扬起尘土,从东到西,攘攘熙熙。这比北乡的洛红公路,好像河水对比细流。过来一辆消防车,以前听说没见过。架子车多,人拉车、挂套车、牛拉车。自行车多,“凤凰”“永久”和“飞鸽”,铃声阵阵响不绝。一些学生娃,骑车本事大,车子正快跑,突然刹车了,把车定的好,两轮不会倒。这时我想到,城里人水平高,演杂技是好料。
沿道徜徉,走到广场,当时它叫个红色名字一一东方红广场。在我心上,仅次于天安门广场,是举行政治集会的地方。以前在家乡,从纸盆喇叭上,常听这里开大会,万众欢呼喊口号,批判斗争掀高潮。听说过去在正北方,塑有立式毛主席像,头戴军帽身穿军装,挥起巨手指引前(南)方,形象高大令人敬仰。大约在一年半前,拆塑像平了路面,没看见有些遗憾。从小久闻场名,心中充满神圣,如今身临其境,原是这般场景: 场上有个台,应是主席台。场北是公路,南部是土面,再南是个硷。场心站个疯老汉,肩披红布如神汉。布上写着毛笔字,歪扭不知啥意思:“商县好的很!杨峪河好的很!皇帝万岁万万岁!”娃在周围撒欢,狗在空地游转。有几个庄稼汉,蹲场边卖旱烟。

广场北端不远,是商洛影剧院,高大门面,气派非凡,门旁一排玻璃厨窗,贴着戏剧电影海报,如《早春二月》、《延河战火》、《沸腾的生活》、《永不消逝的电波》……手工绘制,有很多幅。
往西走着看,是传说中的丹江饭店。联想起几句民谚:“丹江饭店不卖饭,十号信箱不让看,灞桥电厂不发电。”我心懵懂又亮堂,家乡南北几个“信箱”,都是国家保密单位,不让人看可以理解。但作为饭店,为啥不卖饭?来到实地看,原是大旅店,没开小门面,对外不卖饭。
西走几百步,见地区行署,大门宽,朝向南,忽想起,戏中言:“天下衙门朝南开,从古到今不会改。”再往西去,是军分区。帆布吉普,进进出出。门口有站岗的战士,是令人敬畏的禁区。在家常听乡亲吹夸,张村张跃张军他大,解放初期名气很大,穿军装在这上班,不知当啥大军官,“他的脚一动弹,半个城都忽闪”。

随便转,到处看。新华书店(上图),高楼显眼。县文化馆前,举办农民画展。国营一食堂前,要饭吃站门边。县委革委会、商洛邮政局、工农兵百货楼……比起腰市公社、供销社、邮电所,好像丹江比泉河,山羊比骆驼。我心想到,城里真好,生在城市,真是有福。城中娃娃,是福疙瘩。这真是一一
忆江南
乡下娃
初见大世面
市容市貌真新鲜
所见所闻皆稀罕
懵懂正少年

第二天,继续转。常听父亲说,城南有个莲池。我就寻着去,转过南十字,来到丹江边。乱石滩北堤边,有莲湖无公园,湖中莲花,大多谢啦。只剩几朵花,粉红焉巴巴,花瓣已搭拉。水中几只鸭,板板嘴朝下,寻啄小鱼虾。公鸭撵母鸭,强往身上爬,流氓色胆大,不怕人笑话。
走到一个转角,看见一队小伙,穿着背心,抱着蓝球,边谈边走。在其身后,有人指道: “那个高个子,是个大公子,是彭真的儿子!”我听得很吃惊,远看着高背影。羡慕人家是高官的娃,有个依山傍水的爸,天鹅总比鸡娃子大。在此解说一下,极左路线后期,大名鼎鼎的京官彭真,倒霉被下放到商洛,几年来屈居山窝窝,如同凤凰落鸡窝,成为山区谈论的人物。
走到团结路,碰到我的舅。说他们中学教师,署假在“城中”集训,明天上午考试,考完就回家去。我就担心: 考试是咋回事?考不好啥后果。是否像高考中考,不及格不得了。舅给我个电影票,说是会上发的票,今晚你去县影院,看看《风暴》新影片。

与舅分手,天黑以后,稀里糊涂,跑到昨天见的影剧院。进门把票晃了晃,迫不及待往里闯。胖检票员,睄了一眼,掀开门帘,打亮手电。从小在露天,首次进影院,心情不一般,里面黑乎乎,排排木凳子,往后高朝前低,像梯田盘坡里。座位上人声吵喳,我找个空位坐下。电铃响啦,电影开啦。先放幻灯片,颂扬华主席; 再放《新闻简报》,宣传形势大好; 后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当换了正片,只看不敢言传。看完回到选民叔住处,显摆到啥影院看啥影片,他说是看眼科跑到产院,狗戴罐罐跑错地点,舍了国产片,看了国外片。
第三天,到医院,复查肝。医生发话,肝正常啦,可以回家。我走着唱着,去城关中学,想一见舅舅,就回乡里头。进校大门,上教学楼。上到三楼,拐到东头。大教室里,老师休息。透过大窗东望,看见两座高塔,就像延安宝塔。一位教师比划,那是东龙山塔。窗外没楼房,视线无遮挡。空气清新,能见度好,感觉塔很近,看得很清晰。

见不到舅,移步下楼。走到后院里,见到保存姑。她是初中教师,是户族二爷之女,是堂兄明善、明社的亲姑,是我敬重的姑姑。我妈经常说,这个姑最认亲,关爱娘家人,喜罕侄娃子。北头过红白喜事,少不了姑和姑夫。遭饥荒那年,她结婚那天,不像新娘子,像个女学生,活泼笑盈盈,随着送亲队伍,步行前往砚川,一会儿背这个小侄子,一会儿抱那个木犊子,翻越鹞(yao)子岭,也没两手空。
姑一见侄娃,脸上乐开花。问长问短,十分喜欢。笑说我娃来的好,今天集训结束了,中午大灶大会餐,大鱼大肉大米饭,你在这达吃大餐。
我很想吃,不好意思。编着说辞朝外走,姑姑着急实心留,又拉又骂不准走。走不成,吃现成。咥肥肉,真享受。脸放厚,吃个够。这顿美餐,香沁心间,包含亲情,包容慈爱,回味终生。好吃一阵子,铭记一辈子,感念一辈子。而今敬姑多少钱,难抵当年那顿饭。前年夏天,又想此事,填词记述:
如梦令
十五考上中专
体检初到商县
城中遇堂姑
强留大灶吃饭
嘴馋
嘴馋
进退扭捏端碗
又
暗喜沾光会餐
大锅大肉米饭
穷娃开洋荤
白吃佳肴美膳
肉片
肉片
其味香至今天
吃饱喝胀,离城返乡。老师收拾停当,提上铺盖行囊,分成几拨,登上卡车。我跟大舅搭顺车,站立车箱回川窝。
陈芝麻烂谷子,裹脚布鞋带子,琐碎事平常事,没意思有意思。随笔写成文字,通篇平铺直叙,真实再现过去,具有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屈化民,小名峰印,网名二曲,腰市街人。从小成长在街道,少年提笼拔猪草,跑遍两坡一河道。十五岁考上学,人生起落曲折。踏遍神州山和水,东西南北念梓桑,如今创业在新疆,常忆家乡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