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洛阳汤喝出洛阳
陈昌华/一方文化
這是一座都城。从夏王朝在洛阳立国开始,到后晋定都洛阳为止,十三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最长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是一座名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千年古刹白马寺以及世代留传的天子驾六闻名中外,从奉先寺的卢舍拿大佛到释源祖庭的马寺钟声,都给没一个前来观光朝拜的游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九八二年就被国务院授予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二00一年又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

这是一座花城。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十多届,以花为媒,搭台唱戏,这么多年常盛不衰,并且由一个城市主办,上升到了由文化部和河南省共同主办,她的巨大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一座新城。从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东方红"为首的十大厂矿,到洛河南岸拔地而起的洛阳新城,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使这座古老大的城市,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青春活力。

这是一座汤城。从源远流长的洛阳水席,到遍布全城的形形色色的汤馆,不仅昭示着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也浓缩出了洛阳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民以食为天",这是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执政者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电影《1942》所定格的那场惨绝人寰的饥饿灾难,当然也包括洛阳这座中原重镇。新中国成立后,从刘少奇提出的"三自一包",到改革开放初期,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土地承包,无不证明了在中国,吃饭的问题,可是从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百姓谁都不敢忽视的头等大事。当然,在当今中国,吃饭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吃得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才是国人要解决的新课题。

正是从这个定义出发,饮食问题就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百姓的一日三餐这么简单,在这种根深蒂固,习惯成自然的饮食习惯中,它必然也包含着一种底蕴深厚,理应继续发扬光大的饮食文化。
从前面提到的都城、名城、花城、新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洛阳无疑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本钱和难以说尽的谈资。而触及不多的汤城,其实也是当之无愧,名符其实。

从洛阳的老城、瀍河开始,到西工、涧西,再到新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牛、羊、驴、豆腐、胡辣、丸子、不翻等各种汤馆,遍布大街小巷,从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应该是不少洛阳人从小到大养成的饮食习惯。多年来不少作者的文章都提到了这一点。
洛阳的汤,不仅是这座城市百姓大众的早餐首选,也成为这座城市饮食最为显著的特征。洛阳人喝了许多种许多种的汤,洛阳人喝了许多年许多年的汤,但我们对洛阳的汤,有多少关注,又有多少研究,值得反思,值得总结,更值得提高,值得推广。

其实,每一种在城市里流传广泛,并得到百姓喜爱的饮食,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积淀和文化积淀。央视的专题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它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绝不仅仅是回答了一个吃的问题那么简单,实际上它表现的就是在吃的问题后面,那种丰富多彩的饮食特色和地域文化。洛阳的汤也不例外,那么多的汤在这座城市里代代相传,那么多的人在这座城市里天天喝汤,应该有它的道理,它的秘诀,它的规律。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爱喝汤吗,值得这么小题大作吗?且慢,广东人也爱喝汤,广东人也最会堡汤,而广东的汤,不仅仅喝出了广东,也喝出了广东,喝向了全国,喝向了世界。这就是例证,这也是差别。当然,"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各地也有各地的习惯,说到底,这个问题的实质,也绝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它更是一种产业。风靡全国的沙县小吃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写到此,我的意思已很清楚。洛阳的汤,严格说,目前还停留在散兵游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状态,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以及标准化、连锁化的整合。尤其一些汤馆的环境等硬件设施更是不敢令人恭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作为一座长年游客如织,名气如此之大的旅游城市,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各种汤的营养研究、文化传承和品牌推广,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让洛阳汤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之关键。
但愿有朝一日,洛阳汤也像闻名中外的洛阳铲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那就不仅仅是洛阳的幸事了。
2014年1月1日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深圳一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
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咏叹调》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合著报告文学集《托起神剑的丰碑》长篇报告文学《东方辉煌——中国宝安集团成功之谜》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诗歌、歌词多次获省级文艺创作奖。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