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狩猎到农耕,从“刀耕火种”到驯养役使畜力,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牛在农耕生产中是主要的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牛与人类长期相处相守,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驯良温顺,不避重就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不求索取,一心为人民造福,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崇敬和喜爱。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着牛,感恩着牛。
编唱民歌,载入诗经,久久传颂
五经之首的《诗经·小雅·无羊》篇中是这样写牛的:“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run黄毛黑唇的牛)------尔牛来思,其尔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这首民歌的意思是,谁说你没有牛呢?你有九十只黄毛黑唇的牛,多么漂亮美丽。有的摆动着耳朵,有的正下山冈,有的在池边饮水,有的正在睡觉,有的已经睡醒。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全面描绘了牛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喜爱牛、关心牛并为牛主人牧养众多的牛感到无比的喜悦。此歌最初是在民间口头传唱,后经收集整理,写入《诗经》一书中,一直流传至今。据目前所知,这是我国最早写牛的一首民歌。
建筑庙宇,雕铸牛像,顶礼膜拜
古代,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牛的神话,说牛是天帝的使臣,奉命下凡到人间,为人民播爱造福,人民呈请天帝封其为“王”。还有传说,牛是正义使者,到民间帮人民除暴安良,驱凶求吉。人民感激它,求玉帝封牛为神。为此,牛被称为“牛王”、“牛王爷”。旧时,许多地方都建有“牛王庙”,逢时过节,祭祀膜拜,以求牛王爷的护佑。据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世俗诞妄条》载:“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冉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因为名字上有牛字,就奉祀为牛王爷。虽然荒诞,但表达了人们对牛敬畏之情。
许久以来,很多与牛相关的部门,除了用牛像作商标、做广告外,还搞牛的石雕、木雕、树脂雕等,不仅为装潢门面,而且还有求吉祥如意、发财致富之意。说到铸造铁牛,全国首屈一指的是永济“黄河大铁牛”。经有关方勘测,永济蒲津渡黄河大铁牛共有8尊。1989年8月,将黄河古道东岸4尊发掘出土。这一消息传开,惊动了全国。据目前所知:1、永济黄河大铁牛铸造的时间最早。约在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左右,距今将近1400年,前所未有;2、黄河大铁牛最大,高近两米,长3米有余,重数十吨,全国罕见;3、铁牛造型最美,四尊铁牛,呈坐卧负重状态,雄健壮硕,形态各异,头昂角挺,两眼圆睁,目似怒,耳如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全国独一无二;4、铁牛威力无比,8尊铁牛牵拉铁绳索,上面铺板搭浮桥,给晋秦人民带来交通便利;同时,传说铁牛有“镇水”功能,不让黄河泛滥成灾,危害两岸人民。参观铁牛者,除为我国古代冶金铸造、治水造桥技术高超而惊叹,更为铁牛精神所感动。
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热情讴歌
由于牛的勤劳奉献精神感人,历代写颂牛的诗不计其数。其中,唐·李白的《咏石牛》,宋·梅尧臣的《耕牛》,南宋·李纲的《病牛》,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皆是传世杰作。特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河东蒲州永济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他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山水诗派创始人。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尚存的400余首诗中,有许许多多诗篇都写到了牛。《田园乐七首其四》,“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二学人》,“人以我为牛”。诗人与牛朝夕相处,相守相望,喜爱牛,关心牛,与牛结下深厚感情。他多次将牛出现在自己的诗句中,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人牛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给人以享受和鼓舞。
乡村农家,爱牛如命,倍加呵护
河东地区是中华农耕发源地。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生,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畜力。解放初期,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以前无地无牛的农户,既分得土地,又分到了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时,在稷山及附近县的农村,广泛流行着一种说法: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抒发了农家有地有牛的喜悦心情。在农村个体化时期,一个庄户人家养多少头牛,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的重要标准。农家视牛如宝贝,爱牛如命。一般家庭都建有牛棚、槽头,为牛备有专用的饮水缸,室外还搭建夏可乘凉,冬可向阳取暖的敞棚。每逢春节,牛棚槽头还要贴红纸条幅,上面写着“槽头兴旺”“牛马成群”“四季平安”,以求吉祥。牛年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要贴有关祝福牛年吉祥类的楹联,窗户上要贴牛的剪纸窗花,还要蒸牛的形态的花馍。大年初一吃饺子,也要留几个给牛吃。春节期间,闹红火、唱戏、打花鼓、踩高跷要有牛的扮相。稷山阳城村牛走兽(还有别的兽),具有上百年历史,在全国都小有名气。前几年,还受邀参加了北京市春节庙会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把牛化为艺术
形象表演,表达了农村珍惜牛、热爱牛的真情实感。
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实行集体化经济之后,牛由个体饲养转为集体饲养,牛成为生产队的重要家当。各村都挑选大公无私、认真负责、有饲养经验的人,担任饲养员。运城市各县都涌现出多名模范饲养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临猗县王传合。他以养牛场为家,爱牛如命而闻名。当地政府将他的模范事迹编成了眉户剧《一颗红心》,剧中人化名为徐老三。此剧一经上演,唱红了河东,唱红了三晋,后来还被拍成了影视剧,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
近几年,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耕牛数量锐减,应运而生的是出现了饲养奶牛和肉牛的企业和专业户。牛,以“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给人们创造着新的价值;牛,以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为新时代脱贫致富奔小康立下新功。
作者简介:郑天虎,稷山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稷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枣花》报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农民日报》《生活晨报》《运城日报》《河东文学》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数百万字,出版有《乡音乡情》《摘下满天星》,主编有《沧桑稷山》《行走稷山》《农祖文化》《创业故事》等十余本书籍。
作者简介:郑祥林,原稷山县教育局副局长。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山西日报》《山西老年杂志》《运城日报》《运城晚报》等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