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病心“医”
戴永久
1997年秋天,一段时间母亲整日忧心忡忡,精神不振,吃饭不香,身体日渐衰退,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星期天,我从泰州回家见她愁眉苦脸,整日地坐着发呆,连忙跨上床前踏板,侧身坐到她的铺边上。
见我坐下来,母亲情不自禁地想抬起头来。我连忙用小被子垫着让她慢慢侧身躺下。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睁开眼睛,看着我和郑爱林说:“我又没得病,你们一到家,我这心里就好多了。”
我又问:“妈妈,你这一阶段怎么弄的,身体又没有什么大毛病,怎么会这样一天不如一天的?”她眼睛盯着我,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说:“我又没得什么病,你们害怕什么事?”再问,她又不吱声。
我又拉着她枯瘦发凉的手说:“妈妈,你有什么话还不能告诉自己的儿子吗?”
在我再三追问下,她才叹口气说:“我想你们兄弟姊妹啊!”
我说:“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不都好好的嘛,担什么心哩,你不舒服,大家不是都回来了。”
“都回来,这怎么可能呢,那算命先生都说了,我的命苦啊!”我接着她的话头问:“算命先生给你说的什么?”
在我再三启发和追问下,母亲才怏怏不乐地叙说,前些时,有个外地算命先生在西邻黄银寿二奶奶家给几个人算命,母亲越听越觉得这个瞎子灵,就像他看到的一模一样,没得一点儿讹错。母亲也就报了生辰八字让他也算算。那瞎子听母亲说了情况,装模作样地左掐右算,老半天,才神乎其神地说:“老太太,瞎子算命,不留情面,别看你福气不错,人丁兴旺,儿孙满堂;祖上积德,子女争气,家庭和睦,吃穿不愁,可就是……”
母亲追问是什么事?瞎子故弄玄虚地顿了顿说:“我瞎子是眼瞎心明,话不留情,说来也不怕你奶奶见气,你不要以为你子女多,将来你死的时候,恐怕还没得人见面!”
母亲又追问:“这怎么会哩,你不要天话胡话的来懵拓人!”
算命的道:“瞎子照书算命,哪能‘无影儿造西厢’?你儿孙们都在外头,做官的,赚钱的,读书的,可有守在身边的?”就几句话,似当头一盆冷水,浇到母亲身上,冷到她的心窝。当时,她只觉得脑子轰轰的。瞎子往下还说了些什么,她什么也不知道。
从那之后,母亲就像换了一个人,白天黑夜满头脑想的就是临死也没有儿子见面的事。母亲夜里睡不着,同父亲叨唠,越说越觉得瞎子说得有根有据。这些年来,大家庭人口不断变化,先是五弟小明亡故;四弟小林举家从洛阳随工作调动迁至北京,离家更远;接着,我又于1996年底从姜堰调到泰州人大工作,除休假外,平日根本不能回姜堰;三弟永旺原本就住在姜堰不谈;二弟永发,以往天天在家,在父母身边跑前跑后,问长问短,为了照料读初中的孩子,举家也住到了姜堰。剩下两个年过耄耋的老人在家,有个伤风头疼,真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如有不测,一口气不来,不就应验了算命先生的那句话?不想则已,越想越像,越想越多,越想越是睡不着觉。失眠就倒胃口,不想吃喝。这“一想一饿”,两把利剑,一齐向本就体魄不强的母亲袭来,哪有不病之理?
听至此,我不由惊出了一身冷汗,是啊,这些情况本应面对。我在世路上走,也已经年过半百之人,怎么就沒想到这些会给老人带来精神压力呢。平时,只是注意了在物资上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在思想上的慰抚和关顾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情感的缺失,致使老人思想不畅;精神失调,带来了身体不适。
想到这里,我对母亲说:“妈妈,你放宽心,从今以后,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多和你们在一起的!”听了这句话,母亲像吃了灵丹妙药般地坐了起来,对我家老郑说:“伢儿妈妈,给我倒碗开水来。”
当天晚上,她就喝了一碗稀饭。第二天上午,就拄着拐杖下了床。我同弟兄们商量后,随即抓紧行动,实事实办,件件到位:一是给父母专门安装一部电话,提供家中亲人的电话号码,以便及时联系;二是兄弟们人不回家,就给家中来电话,特别是在北京的四弟小林,更是隔三岔五打电话回来问长问短;三是我同二弟,三弟相商,轮流回家看望,力争家中天天有人。
从那以后我只要不出远差,双休假日都安排一天回家,工作期间从不间断,直至退休;四是逢年过节,包括父母过生日,都得有人在家,陪陪他们;五是一有伤风头疼、身体不适,只要一个电话,立即会有人准时赶到他们身边。这几招还真有效,沒过几天,母亲的精神状态实好,脸上红扑扑,两眼笑眯眯。父亲整日忙活,家前屋后勤整理,劲头儿十足。
十多年来,每谈及此事,母亲都笑哈哈地说:“不谈那个,不谈那个。”
谈,应该谈,只要父母在世,必须大家谈,这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课题。社会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人都应关心。人的生命演绎过程,同样离不开起承转合,谁都无法抗拒。所谓空闲,都是挤出来的。把老人的事当成大事,其实是不用挤,关键在于位置摆正。让父母笑着进入梦乡,陪在床前的人,最值得人们点头赞许。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