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文苑】智慧人生|精品散文雅赏→出品:浮世添香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作者/徐甡民系上海多家知名纸质媒体和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智慧人生·精品散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人活着的基本要素就是吃喝拉撒睡,其中上厕所的比重非常高。这件事情与生俱来,伴随一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2015年以来,国家领导对于“厕所革命”连续做了多次的批示和讲话。各级党委政府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有关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抓好系统整改,形成闭环管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周密的措施、最严实的作风,以“零容忍”的态度、“不贰过”的决心、“钉钉子”的精神,让“厕所革命”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既然是“厕所革命”,就意味着要以颠覆性的姿态,从方式方法上,革除旧弊,树立新风。
如厕这件事,当然是悠久绵长,那么古人如厕都有哪些风俗积习,以及厕所文明又是如何演进的呢?
农耕文明期间,人们方便完后的“遗留问题”,通过土地水流的自然方式解决,而在人口集聚的城邑之中,也就初步形成了如厕的规矩。秦朝汉代时,厕所就如现在一样分蹲、坐两式,区分男女,并有隔断。汉代尤为重视如厕的隐私和使用的方便,并增添了通风设计。唐朝专设“司厕”的官员。到了宋朝,首都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厕已具行业性质,有专人管理。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遗留问题”还有一样,就是怎么擦屁股。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已经不知拉撒了多少年代。那时候,人们是用树叶、枝条、瓦片、玉米芯之类解决问题的,当然这不能以今天的做法来衡量,马马虎虎就行了。此外,延续多年甚至一直到纸张发明以后还在应用的主要方法,就是用“厕筹”也就是竹片,完事以后用它刮擦一下;这厕筹不是一次性的,用过洗洗之后下次再用。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西晋时期的超级大富豪石崇,建了一个豪华硕大的厕所,有朋友来石崇家做客,想上厕所,进去一看,吓了一跳,以为走错了地方,石崇告诉他这里就是厕所,没走错。石崇上厕所时,婢女就捧着装有竹片的锦袋在旁边伺候着,每次上完后他都要换一套衣服。南唐后主李煜迷恋佛教,为表佛心,亲自为寺庙里的僧人削制厕筹,削好后还要拿到脸上去蹭蹭,看竹片是否光滑。厕筹的方法不光只在中国,甚至关于竹片光滑与否还有一个趣闻:一位僧侣在用竹片技术不够娴熟,刮伤了自己。之后释迦摩尼看到他脸色不好,一问才知是竹片使用不当,释迦摩尼便告诉他:以后竹片一定要磨光滑后再用,使用的竹片最短也不能短过四根手指的宽度。总之,释迦摩尼的如厕建议就是要认真对待,切忌粗枝大叶。
那么,除了竹片就不能使用别的东西了吗?纸张出来之前也有麻布丝绸啊。不说丝绸滑溜不吸水,一般人怎么用得起?明代孝宗皇帝用特制的又软还吸水的丝绸来擦拭,用完后就丢弃,一个太监觉得怪可惜,就把它们收集起来,洗洗干净,做成了一面帘子。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蔡伦造纸以后过了一千多年到了元朝,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才开始逐渐使用纸张来擦屁股。到了明朝,专门设立宝钞司,负责制造粗细草纸,供皇宫使用。慢慢地,纸张终于代替了竹片。
厕所文明的演进都有一个过程。中世纪的法国巴黎也曾经经历过屎尿之患,虽然那时城里设有粪车,但是一些后街里巷还是经常被“泼倒净桶”而搞得一塌糊涂,臭气熏天。甚至那时有一项法令,住户如果大喊三声“注意尿水”,就可以从楼台窗户倾倒尿粪。到1270年,巴黎终于又有法律规定:“任何人均不得自楼台窗倾倒水及粪便,白天夜晚均不可,否则必受罚金惩处。”所以英国著名杂志《焦点》曾邀请100名最具权威的专家和1000名读者,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100项发明,榜上列有电脑、飞机、电灯、印刷、轮子、收音机等等,但是排名第一的居然是抽水马桶,我对这个推选举双手赞成!
厕所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确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甚至是革命的地方。

日本孩子打扫厕所的情景
《文摘周报》摘录了一则旧闻。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座巨大的露天厕所之中,他们对此深恶痛绝,并予整治。“各街巷俱不准出大小恭(大小便),违者重办。” “近来各界洋人,不许人在街巷出大小恭、泼倒净桶。大街以南美界内,各巷口皆设公厕,任人方便。”但是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国首次‘全城禁止随地大小便’”却又是不够“历史”的。在此之前,上海业已开埠,租界之内规矩渐多,租界的行政机构工部局于1864年就在上海开始建造公共厕所,对随地大小便者处以关押或罚款20文。
但是一个多世纪以后,厕所问题却仍然是一个相当严重、亟待改进的问题。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年前我等一行从成都到九寨沟驱车来回,单程需要七、八个小时,这一路上的路边厕所多是私设,成为一项产业,它们一律收费一元不说,里边却多是简陋粗糙、肮脏污秽,让人不得不掩鼻蹑足,而这种情况在农村乡野正是所在多有。这不由地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反差:同样是旅游观光,在日本不管去到哪里,也不管厕所是属高档还是简便,一律是干干净净,没有异味。



这样的差别自然会源自某些外部条件,然而根本上还是源自于生活观念。也许出恭如厕在我们长期的农耕生活里,随便地予以处理和解决已经形成习惯;加之它本身有些埋汰不堪,心理上的鄙夷,导致了人们对此事的“暗箱操作”、粗放潦草,也就自然而然。本来这一路上水源充足,厕所原可以搞干净一点,可是你方便了走人,他收钱完事,拉斯撒尿还讲究个啥,他自己用的也是这个厕所。可是如厕既为生理一大需求,属于生活中的重大事项,马虎不得,甚至需要从小抓起,日本小学生每周一次清洗厕所是校内的必修课,需要大人帮忙的扫除工作,除了教职员工外,还经常会邀请学生家长和附近社区居民参加。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人性关怀,是最重要的善待自己。中、日同在东亚,文化上有颇多相近之处,奈何在这件事情上,差别如此之大?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当然,从国人热购智能马桶盖,到以厕所的洁净程度来定位生活品质,说明我们的如厕文明正在提升或者说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但是广大的农村乡野地区,如厕这件事还真是个事;而如厕关乎生活文明、健康卫生,不是小事,在它屡次被提上国家级的议事日程以后,它的整个面貌一定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徐甡民先生新近出版的《古人职场那些事儿》书作照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撰稿:徐甡民
图文/编辑:张凌清/treesea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美文《如厕这件事》 文/徐甡民
22021-02-22 17:49:57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