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邻里关系
文/惠琴
我和老伴去年十二月份到美国儿子家,给待产的媳妇收月子,原计划今年6月份回家。谁知刚到美国不久,
噩耗传来,祖国武汉疫情爆发,十四亿同胞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武汉医疗物资告急,特别是在疫情扩散、全国人民居家的那段让人揪心的日子里,我们一家人每天无数次地刷屏国内新闻,留神新增人教,真的是人在北美,情系祖国。儿子媳妇所在的硅谷最大华人群也紧锣密鼓地为武汉捐钱捐物,他们每人除固定的几百美元外,五天内,大家尽最大限度地购买和集中防疫物资,那五天内,儿子每天都出去采购防疫物资,给集中点运送,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情牵挂。当儿子和媳妇说他们群里的捐款及一批防疫物资发走后,我们全家人就期盼着这批钱物快快地跨越太平洋,快快地送到武汉医护人员的手上。当祖国疫情控制收到良好效果时,美国疫情爆发,确诊人数急增,一直到六月份我们原定返程的时间已到,但美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我们的机票也一改再改,美国的防疫物资严重匮乏,据说好多医护人员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开始救治病人,让人很是担忧。
在那段日子里,微信群里国内的亲朋好友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防疫物资问题,好多朋友准备给我们寄手套口罩等,但好在儿子媳妇提早做了充分的准备,儿子还给他的一个美国同事外婆开的一个诊所捐了二十个N95口罩。美国疫情虽然严重,但儿子居住的那一片却特别安定,一来是因为那一片华人多自我保护意识强,二来他们周围住户大都是就职于各大公司的职员,也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再加之人口居住松散,我们倒也没觉得过份紧张,每天下午仍然到小区院子里散步,只是没有了之前的扎堆谈笑,散步的人们还和之前一样,无论高鼻梁还是黄头发,无论大人小孩见面还是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一如既往地热情地打着招呼,就连小区里出入的汽车,驾驶员也总会微笑着停车招手,礼让我们这些散步的老人。在防疫物资最紧缺的那段日子,好多外国人戴的都是自制口罩。有一天下午,我们在小区里散步,发现一家人的门口放着两把椅子,一把椅子上放着口罩,一把椅子上放看手套,椅子下方立着一个纸牌,上面写着两行英语,我寻思着:这哪儿都有头脑灵活的人了,他们把家里多余的口罩手套拿出来,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散完步回到家,我们把碰到的这件事和我自己的判断讲给儿子媳妇听,他们都笑了,媳妇说她也看到了,那是人家把多余的东西捐出来,牌子上写着:这是我们多出来的一部分口罩手套,需要的邻居们可以免费按需拿取。听到这儿,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温暖和感动,心里默默地为这一家不认识的外国朋友送去祝福。打那以后,总有人在门口用这种方式关爱着自己的邻居们,虽然我不曾拿过那里的口罩、手套、消毒液,但每次看到有人放出防疫物资,心里总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疫情严重的那段时间,虽然各公司都提倡宅家办公,但儿子说他同时参与几个项目的研发,还有些必不可少的实验要做,因此,儿子几乎每天都去单位,有一天下午下班后,儿子抱回来一些东西,说是警灯和对讲器等,他还说星期五下午他要去小区执勤,我们都很奇怪,儿子说:他参加了他们小区的一个志愿者组织,志愿者里面宅家上班的白天抽时间执勤,像他这种还要去公司上班的就在下午六点到十二点轮流执勤,总之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小区的院子里始终有一辆车在巡逻。美国的小区和咱们中国的不同,没有大门,没有门房。因此,志愿者组织的目的就是不让陌生人和外来车辆进入,以防将病毒带入小区,加之疫情期间人们出门减少,小区里偶有丢包裹的现象,别看就这两项任务,但这些自愿者的工作量却特别大,他们将小区每一户的车辆进行了登记,每一户的联系方式也都进行了登记,儿子还告诉我们,别看小区里住着好多国家的人,但特别团结,自愿者组织里有钱的出钱买装备,有时间的开车在小区巡逻,一切全都是自觉自愿,有一对中国小夫妻,丈夫在脸书上班,妻子是高级西点师,他俩都特别忙,实在抽不出来时间参与,妻子就隔三差五给执勤的志愿者送糕点,我儿子就几次受到过这种关怀,糕点从味道到形状都很别致,包装也很精美,一看就是用心做出来的,这些举动真的让人很感动。有时,儿子去巡逻,只要家里稍微能腾出时间,我和老伴就去陪儿子,我俩对外来的人和车辆不敏感,判断不来,这一项内容就由儿子负责,发现外来车辆和来人,大概有警灯的震慑作用,这些车辆或人会自动退出。而我和老伴则一左一右,分别看道路两边的车库旁哪里有包裹,就让儿子停下来,然后我们报房号,儿子再通知给这家人,我俩乐此不彼,非常认真,觉得自己也在为邻居们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美国呆的这一年当中,我和老伴都深有感触,收获颇多,疫情虽然给了全世界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对我们家的生活而言,可以说是塞翁失马,首先我们在元月二号添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女,她的到来,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与美好,而且,原本能陪孙女五个多月,但由于疫情,我们申请延期半年,就陪伴了孙女十一个多月,这让我们很满足。其次是我们在儿子的小区里收获到了一批良师益友。我和老伴都是陕北农村长大的,从小跟着大人挖野菜,跟着大人种瓜种豆,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到大一点时的亲自参与,这些场景牢牢地占据着我们的童年回忆,现在退休,哪个不会种几株莱作务作务,这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解不开的情结。今年早春,我和老伴在做饭的过程中,条件反射般的把熟透的西红柿籽倒出来,然后试探性地在儿子家阳台上的花盆里育上苗,盖上塑料,没想到一周后,土被大块大块地顶起来了,缝隙中可以看到白生生的芽儿,我们好高兴啊,又过了几天,一簇簇的苗儿破土而出,长得很好,儿子和婚妇看到育出了苗儿,也高兴地张罗着买种菜的大塑料筐子,买土买肥料,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共买了三个大塑料筐,回家后装土调肥,这样准备了一个多周,苗儿也长得可以移栽了,于是我们就在三个筐子里全部栽上西红柿,趁苗儿还小,我们又在空隙里栽上小葱香菜之类的小日月菜苗,这时三个筐子并排放在一起,一个漂亮的小小菜园子就形成了,我们一家人每天都要看无数次,那些茁壮的小苗儿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与希望。也就在这之前不久,有一天陪我们散步的儿子见我们家长们碰到一起时聊得很开心,就提议并帮我们建了一个中国老乡群。一个拉一个,群里的人数增多了也热闹起来了,我和老伴又都是爱分享、喜欢和人交流的热心肠,我们就把菜园子的照片及剩余的西红柿苗的照片都发到群里,看谁还有没有兴趣栽,没想到真的是一呼百应,群里三十几个人,来自十几个家庭,家长们大都像我和老伴一样是夫妻同去的,他们说也是早就有这个想法,但就是苦于没有苗儿,其他家长大都是城市里长大的,我俩这点育苗本领,在他们看来简直厉害得不得了,于是,几乎所有的家庭每家要两株,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儿子,他贴心地将这些老乡发过来的具体住址按远近分成三个区域,因为只有我和老伴的话还真找不到,别看小区里经常碰到,但由于是别墅群,房子比较分散,谁在哪儿住还真说不清楚,因为每栋房子房号之前的诸如几期什么路全是英文。善解人意的儿子领着我和老伴送了三个下午,才把西红柿苗分送到老乡们的手里,老伴还帮助不会栽的老乡全部栽好,并给他们讲了作务西红柿的要领,从此,老乡群里除过发图片晒美食交流厨艺外又多了一个每天必聊的话题,那就是每家西红柿的长势,谁家的开花了,谁家的挂果了,都是全群欢呼,而老伴也成了群里的西红柿顾问,搭架,绑绳固定,掐正头以外再长出来的头儿,学问还真的不少呢,而我俩也像关爱嫁出去的女儿一样关爱着这些西红柿,我们下午散步时,不约而同地就走到西红柿放在门口的那几家门前,无论主人在或不在我们都要看一看,老伴还把作务不到位的地方给整一整,还别说,这些西红柿都挺争气,每家的西红柿都结了不少果,不管谁家的果红了,先要兴奋地在群里晒一晒。秋后,滞留的老乡们陆续回国,但由于湾区的气侯好,西红柿还在结果,留下的老乡还时不时把已回老乡的西红柿近照发到群里。我们的情谊也在这些细小的举动中悄悄地不断升华,好多群里的老乡都成了无话不淡的亲密好友。我们互相取长补短,都视对方为良师益友。
在这期间,儿子还让老伴给紧挨着他家的印度邻居也栽了两株西红柿,这两株西红柿也放在他家门口,我和老伴帮他们照顾着,也结了不少果,每当院子里碰上他们家人,他们都要给我们笑看竖起大拇指。虽然没有语言交流,但却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这份友好的感知。
儿子居住的小区,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在小区里大片大片的草地里,在小小风景树的间隙,春天,我们发现了好多野菜,拔回家后全家人都特别喜欢吃,由于野菜,我们还和早在七十年代就定居美国的北京籍两大教授周大姐和余大哥成了好朋友,他们两个虽然都年长我们十来岁,但都还在大公司担任顾问,七十几岁的腰板和健朗,使刚步入六十的我和老伴自叹不如,余大哥有天下午发现我俩拔野菜,就主动过来向我们请教野菜的辨认方法,我们细心地给他讲了几种易混的草与野菜的区别,并帮他拔了一些,之后他告诉我们,他那天回去将野菜焯水拌好后,美国长大的女儿和纯美国的女婿有些不敢吃,但他很有底气地说:“没问题,你刘叔和惠姨帮我拔的。”于是两个孩子吃了后都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一家人见了我俩更友好更亲切了,我们临回国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周大姐还说,他们一家人很爱喝茶,下次我们到美国没有疫情了他们请我俩喝茶,顺便让我俩给他们教一下陕北烙饼和绘菜的做法,余大哥非常爱吃。虽然不知道下次啥时候去,但我们的情谊已经变成了相互的惦念。
总之,在美国生活的这一年中,随着小区的人越来越熟悉,朋友越来越多,我们也生活的越来越舒服,越来越有安全感,当初的顾虑与担心荡然无存,特别是儿子参与的自愿者组织成立以后,我和老伴下午在院子里散步,觉得更踏实了,每当看见闪着警灯的车子开过来,心里总有一种无名的亲切,我俩总是要站在路边笑着向车上的人挥挥手,有时候开玩笑地敬一个礼,这时无论黄皮肤还是蓝眼睛,他们总会给我们一个同样的笑容和动作,每当这时,我们感觉儿子所在的小区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邻里关系并没有因为国籍的不同而陌生,人与人之间不用语言交流,但总感觉到流淌着一股和谐与信任的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