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绍安,1965年出生,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过散文集和电视剧本,现供职于昆明市长鸿实验中学。
看翠湖,想西湖
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西湖?在我的眼里,西湖只是一大片水域和两道砂石长堤,而昆明的翠湖,那才是绝佳的好去处。
如果打个比方,翠湖在我的心里,如若一颗翡翠,那么,西湖则是一块璞玉,或者是未经雕琢的石头。如果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翠湖这位明眸善睐的美少女,委婉地诉说着她的绵绵情话,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而西湖,那位饱经沧桑的妇人,她的风流艳史一览无遗,则勾不起人的任何兴趣。
三年前的夏天,我去了一趟杭州,小住几日,除了参加外甥女的婚礼,就是游览这座江南名城。西湖名气太大了,是外地人的首选,我不会例外,然而归来之后,脑子里终日萦绕的却是灵隐寺的袅袅香火,钱塘江的浩浩水波,宋城的斑驳青砖,还有杭州作为准一线城市的巍峨的漂亮建筑……至于西湖,只留下了攒动的人头,市井的喧嚣,还有酷暑难耐的不爽,完全没有苏轼笔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好印象。
我定居昆明有年头了,每年都要去两趟翠湖,无论多忙,也要绕湖漫步,尽情的徜徉小半天。那种感觉,就好比探望知己老朋友,心灵熨帖;也好比是与情人幽会,妙不可言。“鹤窥竹阁能衔字,鱼上莲洲欲听琴。”“百亩碧漪经雨洗,四堤绿柳任风梳。”海心亭和大门口的两幅题联,恰到好处地描绘了翠湖的景致特色。弥漫视野的是琉璃碧瓦,茂竹红花,耳畔回旋着琴韵悠扬,蛙鸣蝉唱,还有琳琅满目的书画展览和少数民族的才艺表演,使人不仅心弦酥松,还情趣盎然地沉醉其中,委实是极难寻觅的都市胜境。
我想,西湖之所以著名,就在于题咏西湖的名人太多,太盛,欧阳修、杨万里、柳永、辛弃疾……,特别是中小学语文课本选入有关西湖的诗词的正规熏陶。而她之所以在底层老百姓中大火,还是源于那部不老女神赵雅芝扮相白娘子的电视剧的热播,二三十年来几乎人人都会哼唱“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油柳如烟㖏——”白蛇娘子和许仙的浪漫爱情故事,早就在草根群众中口口传唱,再经过语文课本中的鲁迅的那篇谈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使得整整两代人对西湖心生向往。除此之外,在所谓的文人士大夫层次或者知识分子队伍里,唐诗宋词是启蒙读物,白居易和苏轼是他们最耳熟能详的偶像,对如今的文化人,也即70、80后们来说,能吟诵若干首唐诗宋词,那也是一个人具有相当文化品位的标配,因此,西湖里的苏堤和白堤,几乎是孕育他们心中的建功立业的伟大工程的代名词。能够潇洒地游西湖,看断桥,走长堤,登雷峰塔,不仅是一种风雅,也能够圆满多年的夙愿。
然而,当我花了几十元的门票,乘坐电梯登上五层楼房高的雷峰塔之后,映入眼帘的,除了密密麻麻的人头,就是影影绰绰的身影,还有模模糊糊的堤岸和树木,以及一大片白茫茫的水面。至于什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与此时此刻的西湖完全不搭界,那是在梦境里的景象。因为,视野被遮挡,哪里都是肩摩踵接,用手机端稳了拍几张照片都不容易,恨不得脖子上挂个望远镜。至于雷峰塔,也就是厚厚的玻璃遮挡着的,一堵矮墙,两堆烂石头而已,直接把人失望到沮丧的程度。而你大老远的赶来,花了钱,面对连废墟都不是的富有浪漫传说的镇压白蛇精的千年佛塔,你只能任凭大脑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电视剧的镜头化作曾经的现实演绎一番。否则,你的肠子怕是要悔青了。
于是在当时,我就自然想到了昆明的翠湖。
翠湖,古代叫做“菜海子、九龙池”,浩瀚滇池原来是与翠湖连在一体的,滇池之水,就是来自于翠湖,因为翠湖有九个泉眼,有九条龙日夜吐水。古人有诗曰: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菡萏之国蛟龙窟……后来的元朝兴修水利,滇池水位下沉,与翠湖分隔,翠湖成为清澈的一泓秀水。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义子西平侯沐英筑昆明城,将翠湖圈入城内,战将爱马,广植柳树,棕榈与山茶杂生,翠竹莲藕繁茂,水光潋滟。后历朝历代多有修缮增建亭阁庙宇,私人别业,直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的盛况。
翠湖不大,但它却是昆明的心脏,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输出血液和动力。翠湖,不仅是昆明市民的休闲好去处,也是外地人的旅游胜地,她,还是一个有光辉革命故事的圣地。紧邻湖畔的就是蜚声中外的近代著名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这座杏黄色的建筑里,将星云集,不仅有共和国的缔造者朱德,叶剑英……等等的足迹,还有蔡锷,电影《知音》里的小凤仙曾经乘坐过的人力包车还保存完好。与之遥相对应的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最后一任云南王的卢汉的官邸,这里酝酿了云南起义,使美丽的春城免遭战火涂炭。距离翠湖百米之遥,就是云南大学,这里曾经有一位云南在全国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他是从清末状元一直做到现代高校教授的古今第一人。距离翠湖300米左右,就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做最后一次的演讲的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故居及殉难处,除了演讲,他的《七子之歌》,在澳门回归祖国之际曾经风靡大街小巷……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硕果仅存的高校联盟——西南联大,那些文学艺术和科学大师们,只要躲避战火居住或暂住昆明,他们哪个没有来过翠湖漫步呢?我不敢疏忽,我也不敢想象,我如今走过的翠湖的每一寸土地,是不是曾经有过大师的足迹?我的脚步是否和他们的重合。包括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以及那个害了民国女神林徽因的单相思而终身不娶的哲学大师金岳霖……
若论掌故传说和文化底蕴,我想,翠湖在全国范围内怕是也能进入三甲。完全有理由说,她的历史荣光毫不逊色于那个西湖。
八月份,学校正放暑假,不仅是青年人,中老年人也不少,人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偌大的方圆几十里的西湖,除了拉载游客的计价电瓶车,充斥眼帘的,就是卖冰棍儿饮料的、扇子遮阳帽和旅游纪念品的商亭或者流动商贩。神往已久的旅游胜地,竟然成了一个闹市。可是,一想到西湖可是闻名全国的5A景区,我就不禁哑然失笑了。
人太多,欣赏美景,放飞心绪,无疑成了一种奢望。我在心里说:西湖啊西湖,平生来此一次就够了,你哪里比得上昆明的翠湖好看呢?!同行的我的两个姐姐就说,这没什么好看的,大热天,走得好累,下次不来了。我猜测,与我们有相同沮丧感受的,游客何止千万呢。
西湖,之所以蜚声中外,游人如织,只不过是除了古代名人的吟咏之作,她还拥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四大爱情神话传说,而传说,往往真实反映而且满足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人们为美丽的传说而来,又为她不如美丽的传说而去!
辛丑牛年春节,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因疫情阻隔,无法外出旅游。大年初二日,我就一路风驰电掣,独自光顾翠湖了。昆明过年有个特点,本地人外出,外地人进来。我本想人不会多,孰料,翠湖这里几乎集中了全城人,用人山人海形容毫不为过,人多得似乎成为三年前的那个西湖了!陆军讲武堂那里戴口罩的人们排着长龙在扫码、测温,翠湖的四个大门也是武警持枪站岗,严格执行防疫程序。围绕湖畔的汉白玉栏杆上,趴着密集的人们,面包饼干之类的鸥粮,陆续投入湖面,千万只红嘴鸥时而翩飞,时而翔集,惊鸿飘忽,丽影弧闪,扮靓了视线,陶醉了情思,成为一道全国仅有的独特的风景……我不禁心绪翻腾,却又找不出恰当的词句。
哦,这些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的白色精灵啊!你在昆明司空见惯,然而,在西湖是见不到你的靓丽踪影的。相比较,人们就更加喜欢翠湖了!
声明:图片来自作者和网络,音乐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投稿请关注“当代作家文学” 。联系主编:13887114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