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人庄——
中书舍人告老地 历城县治鲍城址
六
清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三》记载:“王舍店东北隅,为李沧溟故居,身后零落颓败,旧执宿契,无过而问焉。一楼为富豪马厩矣。”“攀龙《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诗并序》: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泰岳,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东昌李使君子朱,以读《白雪楼集》于广川马中丞家,咄然壮之,归为图以寄。而攀龙赠焉如此……”
县志中的这两段话,讲得是李攀龙的第一座白雪楼,坐落于王舍人庄。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文学家,“后七子”领军人物。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影响力波及清初,被尊为“宗工巨匠”。
攀龙九岁而孤,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于鲍山脚下自建一楼,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关于李攀龙的第一座白雪楼,清代诗人朱照言说白雪楼,称“沧溟先生,韩仓人,村去鲍山里许,或立别墅,建楼于山下也”,而《续修历城县志》转载《锦秋老屋笔记》言,称“白雪楼基址难。明,鲍山下有白雪楼,趵突泉东偏有白雪楼,大明湖上亦有白雪楼,当在鲍山为是”。乾隆《历城县志》收录清代文学家、藏书家田雯的《韩仓访白雪楼遗迹》一诗时,加有备注,称“白雪楼故址,在王舍人庄东北隅,今为曲氏场圃,东距韩仓村十里。山姜(田雯自号)诸公诗,皆得之传闻尔”;清代济南文人任弘远在其《白雪楼》诗中亦说,“明李廉使攀龙别墅,在王舍人庄”;现趵突泉畔白雪楼西侧,刻有李攀龙后裔李献方撰文的《重修白雪楼记》,言“先九世祖沧溟公白雪楼,初建于城东王舍庄,再建湖上碧霞宫侧……”
而上文之“富豪马厩”“曲氏场圃”,乃清康熙年间售卖于济南东关的曲氏晋商。据王舍人庄曲氏宗谱载:“明季开喜之子重刚,贸易山东济南府首县历城县之东关,因于是居焉。”“三世文彬,于康熙年间复由东关徙于王舍人庄,邻白雪楼居焉。”
七
王舍人庄,就其地形地貌而言,南高北低,东西街长。这种地形地貌,随着年代的变迁,民居的路基也随之抬高。其中,名为狮子胡同的路口,百姓称其为叫四分水,抬高近两米。据村之老者讲,由于这里的地基越抬越高,将来能出一代帝王,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住在回龙寺,晚上夜观象时,见紫微星分外闪烁,便命司天监查询,发现这一苗头,于是下令雕一石狮安放于此,意为镇压,此地不再升高。2000年旧村改造时,探测中地基发现,王舍人庄中心地带的文化积淀层,竟高达十二米之深,延伸一百多米。就布局而言,王舍人庄的东西长,南北宽,有三条大街贯穿东西,街面全部利用长条巨石铺就,是西进济南东出青岛的主要干道,有济南东大门之称。
因此地域条件,自明代始,来王舍人庄经商落户的较多,姓氏也较为繁杂。据不完全统计,姓氏有140多个,有八王、七李、三赵家之说。据村中老者讲,由于明代初期的战乱、加上瘟疫传播,遗存于王舍人庄的人口几乎亡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逐渐迁入王舍人庄。从仅存的韩、孟、孙、曲、黄、王、吴、李等家谱看,孟氏家族来自邹城,孙氏家族来自商河,其他几家基本都是由山西洪洞县或河北枣强辗转移民而来。
清代中期,王舍人庄堪称旧城小市。街道两旁,门头房、客栈比比皆是,居民住宅除李攀龙的白雪楼,又有三户富裕人家同年修建了三座小楼,村人以其姓氏而分别称之为吴家楼、孟家楼、曲家楼,又称吴家大院、孟家大院、曲家大院。其中:吴家大院,分南吴大院、北吴大院。相传,明清时代,北吴大院的主人为文秀才,南吴大院的主人为武秀才,也有一说是举人或进士,现无史料考证。但梁架式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砖阁楼建筑,古朴,典雅,清秀,是明清以来最著名的院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南吴大院的沿街部分,用作供销社门头房,余下的部分用作了学校。孟家大院的门楼,最为讲究。门楼上悬“五世同堂”牌匾, 主因第五代孟祥镛出生时,已五代同居,共同生活,彰显家庭和睦,妯娌团结,子女孝顺。
此外,在王舍人庄,曾有多块贞节、孝妇牌匾。如李家大院的门楼上,曾有一块“旌表”“节劲筠松”的匾额,其因是李氏第七代李永庆,娶妻张氏后不久而亡。而张氏誓不改嫁,抱养侄儿,并养大成人,清政府为表彰她的这种孝妇精神而赐此匾。“破四旧”时,焚烧殆尽焚烧胎尽。
据说,清代著名小说家、中国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大半生奔波于济南闱场。但每次来济南考试,或考完回淄川,只要路过王舍人庄,都要寻个客栈住下,与旅客和当地居民聊上几天。一次,有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穷书生,小时候订下一门亲事,待完婚时,这位小姐却因家里太穷,这位书生也没啥功名,拒绝成婚。而小姐的妹妹激于义愤,代姐出嫁。另有一人,给他讲了一位穷书生的岳父,在某客栈遭遇人命官司,锒铛入狱。正巧,这位穷书生高中解元,从中周旋,因而得以解脱。于是,蒲松龄将这两个故事组合于一起,在王舍人客栈写出广为传唱的《姊妹易嫁》。
清道光年间,内扰外患导致经济萧条、社会动乱,大批流民,游荡四方。为防匪防盗,保地域平安,王舍人庄建起圩子墙,设东西两大圩子门。其中,东门称阁子门,是木材修筑的大寨门,门外有清潭一座,名“丁香湾”,传说乃李攀龙所建,无考;西门叫西哨门,为当地产的石灰岩块石发劵而建造,门外有石桥,乃青石发劵而成,借“管鲍分金”之典而名“分金桥”。据村中老者讲,西哨门仿大明湖之水北门建造,门楼之上,又建塔楼三楹,内置雕塑关羽,关平、周仓三人塑像,十分精美、壮观。有本村诗词爱好者七绝赞其曰:楼依猎猎鲍山风,旭日东升古道中。寥廓空天齐鲁地,独唯王舍店称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