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人庄——
中书舍人告老地 历城县治鲍城址
二
隋唐时期,王舍人庄最初称作“杂货店”。据村中老者讲,金元之前,特别是隋唐时期,朝廷为政治、经济、军事等需要,大力发展交通,在主要交通要道上,不但修建起了官道,而且每三十里就设一驿站。历城是齐鲁首邑,更是遍设驿站,从县城(今济南老城区)向东,通往青州、密州、潍州的官道,到了鲍山正好三十里,便设下了驿舍,以供来往官差、驿卒途中食宿、换马、休息。而驿站是最能吸引人气的地方,因而有人依托驿站,开店经营,售卖杂货,渐渐,此地人稠物穰而成村,遂将以“杂货店”而命名。
村中老者还讲了一个笑话,叫“过了这个村,可就没了这个店”。他说,有一年,山东秋闱,各府各县秀才,纷纷赶赴省城济南应试,有这么几个秀才,结伴而行,路过王舍人庄时,见街旁一户人家,有一少妇坐在大门底下正给孩子喂奶,其中一个狂生见状,有心调侃,便故意大声对同窗们说:“王舍人店的馍馍(馒头)好大哦!”
那少妇聪明伶俐,嫁到王舍人店后更是见多识广,知道这个狂生话中有话,意在开自己的玩笑,羞辱自己,于是不慌不忙地把孩子搂在怀里,大声说:“乖儿子们,快过来吃吃,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了这个店儿了!”秀才们一听,知道人家在骂自己,顿觉理亏,便红着脸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开,引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从此,这个笑话,不胫而走,传遍山东。而不知笑话来龙去脉的,还以为王舍人庄的馒头真的特别大呢。
三
王舍人庄由“杂货店”而“王舍人店”的易名,有两个版本,一是唐王李世民东征,一是王灵官升天。
据村里者讲,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路经此地,安营扎寨。期间,承命草拟诏令的中书舍人王玺,因年老而致仕,在此落户。这位中书舍人,学识渊博,处事从善,在乡邻中享有很高威望。而王舍人去世以后,乡邻为了纪念他,遂将“杂货店”易名“王舍人店”。
另一个版本是神话传说,说得是王舍人庄有个姓王名常的人,是当地的一名屠夫。这名王屠夫,人长得虽然凶巴巴的,但待人和气,心地善良, 卖肉也从不缺斤少两,有时还把卖剩的猪下货接济给穷人。而王屠夫的母亲,却是个“两面派”,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香拜佛作祈祷,祈求神灵保佑的是她儿子生意兴隆。
不曾想,娘儿俩的所作所为,都被灶王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报告,说王常的母亲虽然每天烧香拜佛,但口口声声都是祈祷儿子多杀生,于是玉皇大帝便委派太白金星下界,点化王常,说上天发现你每天杀生,一生不知杀了多少生灵,造下多少罪孽,要想消除你的罪孽,给你两个方法。说着,拿出一个红包对他说,这是一包毒药,要么你自己吃下,消除你的罪孽;要么把它撒在村子的每眼水井里,让全庄人替你分担罪孽。王常想,自己的罪孽都是自己杀生造成的,应该由自己承担,不能连累乡亲,于是接过毒药,一口喝下。临死前,对老娘说:“我死后,让乡亲们用铁链把棺材捆住,围着庄子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等到铁链子在哪断了,就把我埋在哪里。”
王常死后,乡亲们按他的吩咐,用铁链将棺材捆住,围着庄子正转倒转,转到庄北二里地的地方时,铁链突然断裂,乡亲们就将其埋在那里。这就是后来的“舍人墓”,又称王灵官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录有陈永修的《过灵官墓诗以纪实并序》:“见说灵官旧姓王,世家西蜀法名常。而今王舍留祠墓,将是衣冠埋异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此墓尚有一形似小庙的墓碑,但后来的几次土地整平,坟头及墓碑荡然无存。
再说王常,死后灵魂升天,直奔天庭,玉皇大帝念其乐善好施,广做善事,封他为王灵官,专管道教的护法神,专管民间不法行为。乡亲们不忘王常的好,常到他的坟前祭拜、烧纸。有一次,一位乡邻又在他的坟前祭拜、烧纸,嘴里却念道的:“你对大家的好,都没有忘,过几天我家要娶媳妇,想去你家借盘子借碗,不曾想你去世了,这让我再向谁家去借呢?”没想到,纸还没烧完,突然坟前一亮,涌出了几桌盘碗器具。这乡邻高兴地把器皿搬回家,娶完媳妇又如数送回,少不了烧纸,没想到纸完烧了,所借器皿也随之消失。
从那以后,乡亲们大凡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只要傍晚在坟前焚香烧纸,将所需家什器皿及数量写在黄表纸上,一同烧掉,第二天早上,坟前就会出现所需的家什器皿,而且数量、类别无异。
后来,有一大户人家,家中本不缺什么家什,但也如此照方借了一大批东西,却没有归还,为这个故事画了一个残缺的句号……这则故事原名叫《出租用具者王灵官之墓》,最早由当代学者、日本直江广治先生执教北京同仁大学时,于上世纪前半期采风所撰,收录于其专著《中国民俗文学》一书,七十年代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