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于建宏主任是在县里举行的骨干教师成果展示活动。于主任是江苏省小学十大书香人物,市作家协会会员,县诗词协会理事,县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微笑的于主任,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身边每一位寻求成长的教师。包括我。
那个时候,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骨干教师成果展示,县里教科研成果突出的名特优教师给大家进行展示一年来的各项成绩。在一次展示活动中,于主任的激情演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主任从教以来,发表了近百篇论文,撰写的论文获省市县级评比一等奖。于主任曾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评比获省级一等奖(那时省探航征文评比不设特等奖),同时论文发表于《江苏教育》。
真正走近于主任是他到学校进行视导检查。那时我在正红镇中心小学教书,任教的是六年级数学,六年级老师(语文和数学老师)是在同一个办公室。县里面组织对乡镇中心小学进行视导检查,要听教师上课、查看教师的教学五认真资料。时任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副校长于建宏是视导组成员之一。于校长上午第一节听了六年级语文,执教老师是我的同事王老师。王老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好,深受于校长的称赞。
于校长听完课后,来到了六年级组办公室,有些同事不认识于校长,但是我认识他。我主动站起来向于校长问好。于校长查看了办公室作业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资料。微笑的于校长给人感觉平易近人。

2011年暑假我参加了县里面组织的乡镇教师选调考试,幸运地考录进永宁路实验学校。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走近于校长,向他学习。
刚到永宁路实验学校工作,压力很大。这所学校主要是由年青教师组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论文撰写培训会。于校长开设讲座,给我们新进的老师进行培训。每当讲到精彩处时,就会传来阵阵掌声。于校长从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方面向大家进行阐述。我一边认真聆听,一边进行记录。于校长的讲座,让我陷入了思考。我要在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有所突破。论文发表在评审职称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论文发表也能体现一名教师的科研水平。
和于主任相处的日子里,我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我从网上购买了提升业务水平方面的书籍。正是于校长的帮助,我在论文写作方面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我的一些作品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面,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2013年秋学期,我主动报名参加到育才小学教学点支教。于校长调动到县教育局考研室工作。虽然于主任工作单位发生了变化,但是于主任一直给我鼓励,让我收获前行的力量。当于主任发现我有作品发表时,会及时告诉我。那时,学校每学期要整理学生的习作发表和教师论文发表。一学年中,我指导的学生习作发表达到60篇左右,全校学生习作发表在120篇左右。于主任知道后,对我说:“小徐,你指导的学生作品发表占了学校的‘半壁江山’,还要继续努力。”
我平时勤于笔耕,每学年都有文章发表。在2016至2017学年度,县教育局对各学校进行考核时,分中小学组设立“优秀论文奖”(全县小学教师论文发表按篇数的多少排名,前30名评为“优秀论文奖”)。巧的是那学年,我发表的教学论文比较多,把申报材料弄好后就交到学校教科室。
在暑假里我收到于主任的一个短信,是关于“优秀论文奖”的事。我由于发表的数量比较多,在县小学组积分里面处于第一名。于主任同时鼓励我要继续加强写作,争取有新的突破。
有了于主任的鼓励,作为一名草根教师的我一直在追梦。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总能挤出时间进行业务反思写作。在随后的2017至2018学年度、2018至2019学年度,我都被评为县“优秀论文奖”。我连续三年获得县“优秀论文奖”,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多练笔,才能写出更接地气的文章。
于主任给我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在遇到瓶颈时,他会给我鼓励;在稿件不能录用时,他会教我不要气馁;在成功发表时,他会给我点赞。我非常感谢于主任给予的帮助。
草根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要不忘初心,追逐梦想。


作者简介:
徐黎明,男,1980年2月出生,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教师。爱好阅读、运动。撰写的随笔先后有二十余篇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小学教学》《江南时报》《东方生活报》等刊物上发表。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