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怀念外婆
文/归途
自2005年初夏离开家乡,至今,已有数年的时光。最近,大概是疫情所困,滞留在美国西部儿子的家中,宅家时间太长,思乡心切的缘故吧,我总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爱翻一些家里人的老照片,打发那无情的疫情和无聊的时间。有时候翻着翻着心里有了诸多的安慰,然而更多的时间里,翻着翻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脑袋早就进入了对过去那些往事的回忆之中了。为了不被别人看出我的心思,我故作镇定,常常強迫自己放下手机,干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这样就可以保持愉悦心情的生活常态,与大家和谐相处更长的时间。可恨的疫情,无期无界,无情无义,没完没了了。♾
(𨒂川县城夜景)
今天,我又一次打开手机相册,看着外婆那些很久以前的已经变得发黄了的照片和影迹,她那一头花白了的端帽格齐肩短发,留着中缝,两边掠过,暴露出双耳,铮亮的额头下方椭圆形脸庞上点了一双炯炯有神的水泡大眼睛,圆润的鼻头尖被鼻梁高高翘起贴 在两只圆圆的脸蛋正中部位,拖着一副常常带着微笑的憨嘴吧儿,一眼望去就能看穿她年轻时俊俏的模样。她一手捏着纸样,一手执着剪刀✂️,双腿盘座在炕头。满脸的皱纹再也遮挡不住老人家的坎坷人生饱经了血雨风霜。外婆的那个造型似乎就是上帝造人时早就塑定了的一个艺术大师的形象。加上她头顶上方乾坤湾的图片和延川文典的字样,她的来路和出处就像她那纯朴善良的身影一样简单,一看就一目了然了。然而她的心境且始终不怎么简单,一辈子牵挂着别人的事,一心想剪出人生的精彩,可是,直到她驾鹤西去的那一天也没有人能够让她如愿以偿。全凭她的身子骨一直硬朗的了,否则,换上谁也抗不到八十五岁才咽下最后那一口咽不下的气。我的
(照片是外婆剪纸时间的真实写照、摘自《延川文典》)
外婆,我亲娘的亲娘,我们都是亲骨肉啊!怎么能这样的冷漠、徬徨,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就这样怀揣着自己信奉了一辈子的信仰,饱含着一肚子的委屈和伤痛,稀里糊涂地离开人间。
记得,她病逝的那年春天。我和妻子去拐岇村,她二儿子家的新石窑里探望老人家,她还不停的告诉我说,"我在中央工作的了,每月发八百元工资呢,我有钱花了,你们不要再给我 操心了"。外婆显然是老糊涂了,但是她心里仍然揣着梦想。就在那年冬天,她勇敢地拜见她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且一生朝拜,坚定不移,无限信赖的鼻祖马克思去了。
虽然,这件事已经离隔多年,时间在变,社会在变,世界也在瞬息万变之中,然而,她的形象早就在我幼稚的心灵深处永远定格,一万年也不会变。不知不觉地我已两泪成行,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甚至控制了意识里的情感,思绪马上跳入对外婆的怀念之中……
外婆的家离我家不远,算起来只有十五华里的路程。 就在我家院子里出来踏上马路,沿着村庄下边那条滚淌流水的小河远去的方向,一直前往沟口能够一眼望尽的对面山那道塬上。
小时候,我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外婆家。小学时代的每个寒暑假,还有大的节假日几乎都去外婆家,除了外婆特别的钟爱男孩子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与她的三儿子竟然是同一个相属、同一年仅差三个月的生日。每次去她家都是我和三舅在同一个被窝里睡觉。一来外婆家没有多余的被褥,二来夏天可以光屁股自由自在的睡。秋冬天,塬上风头高,天气格外地凉爽或者寒冷,抱团取暖更加暖和。在我心目中她就是个传统然而严格的的女人。妈妈说,外婆从来都不让她倾诉公婆家的事,有一次爸爸和妈妈吵架后带着我去了外婆家。妈妈哭的稀里哗啦不要再回家,只见外婆厉声喝道"今天下午你就回去,人都有缺点,谁能无故,不许再跟女婿吵架了,好好回去过日子吧!"果然,下午她就不让我们吃饭逼着我们回去了。外婆平时不喜欢去我家里住,妈妈告诉我原因就是"晚上睡觉一条炕,起居不方便,看见女婿害怕"。记得她一辈子最长的一次是仅在我家住了一个月时间,就非要离开不行。你说外婆她一辈子大风大浪、就连闹革命要杀头的事情都不怕,咋就怕这个呢?还那么封建。
让我留恋她家的一个理由,就是每次去,都有二外爷家,三外爷家,几个伯叔舅舅、爷爷家上下左右邻居的客饭轮番请吃。不但是我可以在相对的时间,连续吃上一轮集中的美食美味,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还能找到一种异常的感觉,就是他们几家客客气气请客的时候,我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很尊贵的样子。很快就能添饱了我养尊处优(从小家里养成长贤孙、长孙、长子优势地位优先享受)、幼稚可笑的虚荣心理。其实,最让我希奇的还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我爱跟着外公下山赶着牲灵驮水。外婆家的人畜饮水,全靠她家山脚下面那座山梁下去有叫白家沟的地方,沟底谷里有一口泛水井供养着。白家沟,又窄又深,上山的路又陡又滑,路面仅够牲灵驮着两只镶嵌铁骰子的木桶擦边而过,若是狭路相逢,便是必有一方先要靠着最近宽松的地方退去让路,所以每次跟着下山,老远就能听到上下山路的圪筒里那些赶牲灵的人,在那里带着略有撕哑而浑厚嘹亮的歌声,多是信天游,也有民歌小调,同时还夹杂着带有浓厚方言的民间酸曲,什么"哥哥你走西口,妹妹你泪长流呀!""想起了那个小妹子,哎呀呀、哎嗨哎呀呀,就心喜欢哎哟……""亲口口呀,握手手呀,咱们两个圪崂崂里走.…。"等等不胜枚举,声声入耳。后来方才明白,那些歌声不管好不好听,都得放声去唱,因为这是他们山里人放松心情,尽情豪放的时刻,又是相互避让路面的最佳办法。我看到这里的农民都是这么团结、善良、热情、豪放。第二件事情,就是跟着外公到他家硷畔下的那块自留地里去,享用纯天然绿色水果蔬菜的人间美味。我们常常是一边摘桃子,摘苹果,摘雪花梨,摘李子,摘杏子,摘西瓜小瓜,摘熟透了的一串一串晶莹透亮的葡萄。一边随手抓一把果子边跑边吃,相互追逐,叫喊和三舅捉迷藏。尤其是盛夏到初秋季节的晚上,外婆害怕周围人偷走东西,便要每天派人睡在高高架在空中的葡萄枝叶下面的平地上,山风微微吹来,即凉爽又自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着,一天到晚,没有人管制,且有人送饭,还可以尽情品尝那些熟透了的果子…甘甜甘甜的味道,感觉自己活着就像神话故事里传说的神仙一样神奇和逍遥。记得这也是我今生唯一遇到过最自由、尽兴、快活的世界。
有一次,离开外婆家的时候,外婆依依不舍,一直追过大队上打晒粮食的土场,她双手柔柔已经潮湿了的眼睛,还強撑着精神,用腰间的围裙狠狠地擦去手上的面巴,喊着我的乳名问:"xx小子唉,你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来呢?"我牵着妈妈的手,一边淘气的追赶着路边刚刚偶遇正在吃草的毛驴跑,一边嬉皮笑脸着地顺手指向毛驴身下还在甩动着的生殖器,说"外婆呀,你先回去吧。等你家的苹果,再长的象它那么大的时候我再来吃哈"。这话当时把外婆惹得笑得前仰后合。结果,还是在外家门上落下了话柄。后来,我再去准备离开的时侯就有人模仿我的动作和腔调,挑逗我开心。记得有好多年的中秋节,都是外公扁担挑两萝框各种各样的水果或者少许的蔬菜亲自送到我家。我是妈妈最大的儿子,我时常带着几个年龄幼小尚不懂事的弟妹,一起跑到村前二三里处的塌沟石庵去等待,迎接外公的到来,每当看到外公高大痩窄的肩膀,挑着两只柠条编织的萝框,软软的扁担一晃一晃蹒跚过来的时候,我就欣喜若狂。我们一起去抱着外公的腿和萝框摇愰,这时候外公总是停止脚步,轻轻地放下扁担和萝框,一边伸伸胳膊踢踢腿,喝上一口石庵里泛水井里甘甜的清泉水,扁扁嘴、歇歇脚,笑眯眯的样子走过来,还故意拉长声调对着我们说着"慢慢来,不要慌,不要忙,不要抢,人人都有份哩",然后,才慢悠悠揭开盖在框上面的遮阳布,寻找框里的黑红幼幼,明格晶晶的葡萄串和水水灵灵、红格彤彤的大苹果,挑最好的一个挨一个按人大小依次递给我们分享着吃。
初中两年,我就在外婆家的山根下,河对岸有个马家河中学一读书。去外婆家比回我家的路还要近一半,因为很方便,去外婆家的频率就更高了。我也渐渐地开始记事了。每次去,外婆总要讲些她家的故事给我听,于是,我也渐渐地明白了许多许多的道理。外婆说她的父亲先后抚养了七个女儿。没生下儿子,因此,他一生一世人前抬不起头来,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早在六十岁之前就谢逝了。恰逢战争年代,又是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为了讨得父亲的开心,她们姊妹七个,个个生性要強。没有一个缠小脚的。穷苦人家养了一群的大脚女子当男儿用,为的就是期望她们长大以后长志气,替父亲争口气,让自己变的有出息。十五岁时,她被父亲送到离家十华里远的高家塬村高家,就跟外公完了婚。外公家更是穷,吃了上顿沒下顿的,只有现在这孔塌了口子的烂土窑。虽然她家里姊妹多,父母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们上学读书,但是,老家那块地方"红"的早,她进过农协办的识字班,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还学了一点剪纸的手艺。她从小聪明、善良、勤快、乐观、上进。外婆自己讲,她是一颗红色的种子,要在人民群众中生活下去,乃至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还要把共产党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越来越多的人身上,让自已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吉祥。一九三五年,她偷偷跟着一些大人,开始走家串户,做起周边村里的妇女工作。十八岁那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这个举动,对于生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之下的农村妇女而言,实属罕见的事。不可否认,她就是那个时代青年妇女中的急先锋。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公当了兵,在延安某部连队当战士,她也跟着去做了随军家属,平时闲着的时候就和其它家属一起去,做一些力能所及的支前工作。外公退役她们一块回家。
外婆是个性格刚烈,内心十分强大的女性,她一生心里象明镜似的,做任何事情一如既往,认准的事,至死也不回头,顽强拼搏了一生。她生过许多孩子。我妈妈是外婆家唯一的女儿,也是外婆的掌上明珠,但她对妈妈的要求很严格。妈妈之后,还接连生了几个孩子都夭折了,十年后,又陆续生了三个男孩,就是我的大舅、二舅、三舅。她生我三舅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她的一生特别地钟爱男孩子👦。外公五十一岁那年,山上砍柴时意外身亡,大舅前两年被招工,去了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煤矿当了工人,二舅高中刚毕业,三舅还小,都没成家。她一边劳动,一边还要供小儿子上高中,一年四季赛过男人持家。守寡三十余年,至死不渝,没有改嫁。三舅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家务了农。三舅小时候左眼被自己家里喂的大公鸡啄伤致残,山上劳动干苦力活受罪,她心痛的要命,但是没有任何办法。大妗子是个高中毕业生,当了民办教师,生了小孩,没人帮忙看娃,一个人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真是
(这是外婆和妈妈的照片)
不行。她想,一边看着孙子,一边出去外边多认识几个公家的人,看能不能帮她给儿子找一条出路。可怜的外婆,她虽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是一生心胸开阔,志向高远,时刻不忘在迷茫中奋力寻找自己前行的方向。一晃眼几年过去了,事情仍然没有一点的进展。二舅是延川中学七三级师范班毕业的学生,按道理说也该找个教书的活干,但是,由于没人推荐,也没机会去干。听说公社里新成立了一个木业组,缺个识字的人算帐,于是外婆找到公社的干部毛遂自荐,让二舅当了木业组的会计。不管怎样先送出农村的土圪塔林再说。后来,公社缺了教师,二舅转回来当了教师转了正,吃了国库粮成了公家的人。三舅就没那么幸运了,只好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受苦人。
外婆一辈子最揪心的事,除了三舅那个可怜的人,还有一件一直放不下事,就是外公当了老八路的事。那一年国家有了新政策,一旦政府认定后,国家会给特定时期的退役军人,后称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以及老干部,适当地发放一些补贴,表示党和国家对这批人的亲切关怀和慰问。不料外公意外身亡。外婆想她一生追随共产党,抓革命,促生产,做了无数的妇女和支前工作,丈夫又当兵又打仗,这是铁一样的事实。人虽然死了,但她还在,只要政府认定她们曾经付出的事实,自已不享受待遇也行,希望借此机会让政府给个荣誉,能帮她那身带残疾的小儿子争一口公家饭吃,自已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她一次次找政府,找民政部门,从公社找到县上,从县再找到市上、省上、中央;从延川,延安,西安,再到北京,历时三十余年一次次,一回回走出去送回来,再出去再回来的往返反复。手中的证明资料一个又一个的增加,一年又一年一级级的批复材料堆成了墙,所有回复几乎都是那个意思,"当地政府酌情处理"。但是就是没有人肯愿意站出来认定这个铁的事实,钢铁般坚硬的事实!她那里知道她信仰的那些人,只认证据,不认善良。核心是外公也没有那个"福分"。她就要一个肯定的荣誉称号,怎么就这样的难?一直到死,她都坚信信仰没问题,政府也好的了,问题在于人。她没有盘缠路费,她自已剪纸,在街头巷尾卖窗花,卖自制布堆花,卖纳了绣花底的鞋垫子,凑够了再走,花完了再卖,有一次民政局的一位同学认出了外婆,让我去接,我去了他说"你外婆就爱上访"。一句话说的我热泪盈眶。我回答他说"连这个也有人爱好了,那换个位子,你试试偿偿。他一听我的话也不敢再开玩笑了。我在想,外婆心里有多大的委屈呀,她只不过是想把一个铁的事实,亲口告诉她一辈子坚信的共产党啊!现在政府里面的人咋就这样呢?有一次,她从延安坐长途班车到西安汽车站,下车已经是大半夜了,她不会花钱叫车,也不会打电话叫人,一个人一直步走到天亮,才找到西安市和平门外的陕西省地质局家属院内居住的姐姐家。可怜的外婆,不曾想,外公的死给她带来了半生的忧伤。生活所迫她不得不放下尊贵的身躯,去她不愿意去的地方。她就是这么一个意志和信念无比坚定的人。
她最早和全国著名的延川民间艺术家高凤莲、艺术大师冯山云在一起,她曾经多次参加了冯山云个人、延川镇政府、县政府联合国内一些专家举办的延川剪纸艺术培训班,布堆花学习班等,她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会了许多年轻人。她把美丽和友爱送给人间,且把委屈和痛苦独自吞在肚子里。我家二弟媳妇就是她在延川县城的剪纸艺术班看好介绍的。她在很早之前,就把我的儿子,女儿长大结婚备用的窗花,盖头、上头用的大小红双囍,每人一双带花的鞋底垫都做好,送给了我。她是个十分勤奋,爱好,又贴心好面子的老人,她的心情一直就像她的剪纸作品一样的秀气,灵性,精致,好看,她内心的世界很美好,她剪纸的手法十分的灵巧,看到什么就能剪成什么,心里想到什么就可以剪成什么样子的画面或场景,她是我一生见过最有灵性的女人,也是我一生最敬爱的一位老人,也是我一生中最亲的一位亲人。外婆对我们的爱真是说不尽倒不完,恰似高山流水源渊流长唉!
2003年初夏,她己经八十三岁高龄的老人了。她常常吵闹着要回老家去住。高家塬村她家那个在县城南二十华里处,已经阔别了二十多年的老院子,就连她农村住的那个小儿子都离开近十年了的老院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农村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后,村上多数农民都进城打工去了,许多家的老院子已经荒芜了,她们家也是这个样子,老院子里面已经破旧的不能再住人了,所以,儿女们自然不让她回去住。有一天,她偷偷出了门,挤上县城到乡镇的公交车,来到老家的山根下,慢慢爬呀爬,赶太阳下山她上山,一直地上爬回了她心心念念的老院子,偷偷摸摸溜进了她曾经生活过四十余年的土窑洞里的土炕,悄悄住下了。这是她这辈子最后一次回家。到下午吃饭时侯,她没有回到二舅家,二舅一家着了急,很快就发出外婆离家出走的信号,大家找呀找,找遍县城的角角落落,到大半夜了都没有找到她。最后,大家分析讨论,一致认为她很有可能是回老家去了。但是,又想不可能吧。一个年龄这么大的老人,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她怎么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山呢,再说回去也没地住呀!第二天,我正好安排去他们村落实一个扶贫攻坚的项目,下乡顺便去看看。结果她果然回到了自己已经阔别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已经破烂不堪的老院子。我们被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意志震憾,被她无所畏惧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感动,也为她那份执着的情和善良的心而祈福祈愿祈祷。于是,我马上派人派车去县城买米面油粮,各种蔬菜水果和一切生活所需用品等等,包括糊窗裱墙的纸,我亲自拿起镢头砍掉她家满院子长到一米多高的柴草,填平了所有的坑,备足了一周之内可用的水,含着眼泪整理好外婆家炕头上久违了的铺盖卷。为外婆洗了头、洗了脸、洗了脚,帮她剪掉了零乱的头发和长短不齐的指甲,陪伴着外婆拉话。外婆还再三叮嘱,我和三舅同岁生,同样的文化,但是我比三舅什么都強,今后她走了,让我多帮衬帮衬一下三舅的光景日月,等等我们还有好多好多的没有说完的悄悄话….…
(照片是我的村庄)
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尽情地去做一切能为她做的事情,想弥补她的遗憾;我尽我最大的努力,暗暗地追寻自已快要丢失了的灵魂,想挽回自己的尊严;我尽我最大努力,尽量地弥补自己无意间疏忽和不孝,想减少她的痛苦自己替她承担;我恨透了自己的无能,无论如何也摸不平这个世界对外婆身心造成的那份伤害。外婆呀外婆,您平凡的一生,顽强意志,超凡智慧、卓越品质、不屈精神乃至伟大行动,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您从来没有向别人要求过什么,总是默默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付出、为别人担心,唯独不担心自已!您的高尚品德和优秀人格永远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
外婆啊,我永远怀念您!
2020、8、1、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
作者简介:
刘台阳,笔名,归途,男,汉族,陕西延川人,1961年7月29日出生,大专文化。曾经是教师转行政,历任乡镇领导职务,现已离岗。喜欢文学创作,在当地刊物和巜宗谱》中刊登过一些文章。现居美国加州·硅谷。
联系方式:1608982348@qq.com
微 名:红太阳
微信号: Ity1961
国内电话:15319580884
(本人照片)2020、8、9、提供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