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添加中…(依收稿先后)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鸿雪诗词做的是公益,只是平台创办人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心及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有那些背后默默做事的收稿员,编辑,推广员,你如果有一点感动他们的辛苦,请转发,或在文章后面留言或打赏!你总得做其中一样,给他们一点动力,一点支持!相信鸿雪的诗友同这个平台一样,都是既有才又有品。
鸿雪诗词

高卓(1927一2021年1月31日),字峙山,号残砚斋主人,浙江桐庐人,定居萧山。早年从教,毕生致力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性耿直,擅诗书。系浙江清音诗社首批社员、名誉理事,萧山诗词学会顾问。著有《残砚斋诗词》等。
上班倾读《中华诗词》所寄辛丑年第二期高卓老遗作堕泪而感
朱超范
布衣驰誉满三吴,傲骨一身终复初。
谈笑樽前伏残砚,评论方外剩藏书。
宋唐气质风标在,魏晋文章笔力舒。
今讯音容无处见,唯留遗赋识相如。
次朱君超范韵怀高公
严立青
高标音貌贯荆吴,德艺兼修秉厥初。
世纪风云多饱领,湖山景物尽情书。
刺贪刺腐三焦愤,歌善歌新五内舒。
遗墨长存勾念想,每吟每觉意凄如。
再悼诗人高卓老
蒋荫焱
每忆相逢开喜颜,思公今夜不能眠。
耋年千首非贫也,正气一腔总浩然。
褒贬情真三盏酒,忧患味苦五更天。
堂前慷慨陈时事,仰望先生在眼前。
步朱先生元玉再怀高公
张馀安
懿德文光辉越吴,健谈精力媲春初。
形留蜀岭鸿留浦,酒载诗风情载书。
撰赋槊横真卓笔,成章剑挂幻哥舒。
经年韵网江关撒,青眼眸人堤柳如。
春初再悼高卓老前辈步於越散人韵
徐吉鸿
一世高风卓越吴,题诗又悼在春初。
峙山尚响千松韵,残砚徒留百卷书。
泪落湘湖惊月碎,影移渔浦少云舒。
江南嘉致虽依旧,立雪无门意怎如。
步超范先生韵追思高卓老
夏理宽
名重江南甲越吴,辞林繁茂绿阴初。
隆情雅谊高怀赞,艺苑骚坛卓笔书。
桂馥兰馨声誉远,云蒸霞蔚暮帆舒。
悼公遥酹三杯酒,银汉仙槎泛自如。
忆高卓
陈景超
年华一似白驹驰,韵海操觚谁又知。
相识只缘明道友,初交始见戒烟诗。
翁逾九秩吾方少,吾伍三能翁尚迟。
两度来庐犹昨日,汤中瘦茧叹抽丝。
次超范老弟韵再怀峙山兄
吴亚卿
华府延宾高与吴,多年羊日忆当初。
清音结社承相赞,白雪赓吟屡递书。
酒绿灯红心自厌,文从字顺意方舒。
于今欲共推敲处,已隔幽明总不如。
金缕曲·悼高卓老
沈敏华
哀绪何堪理?到中宵、楞睁醒眼,滞思纷积。归寂音容犹重睹,不信遐踪已矣。想此去、商秋滋味。纵有高情人仰止,复谁知、块垒无从拟。终喟叹,少知己。
平生执念辞章事。步前贤、唐风宋韵,了然胸次。驰誉豪翰流清响,四顾苍茫谁寄?感暮景、潸然成涕。九秩唯期诗社兴,屡倡扶、国粹当承继。这素抱,孰能替?
西江月·悼高卓老
孙楚阳
岁暮霜浓风冽,云边鹤唳人归。诗魂招罢泪霏霏,遥送星河一苇。
襟抱几为世用?遭逢总与君违。砚边留得韵芳菲,应许萧然纸贵。
次朱老韵再忆高卓老
邵勇
潘江陆海动天吴,分韵萧宾忆见初。
浩浩长吟刊首赋 ,依依不灭袖中书。
一怀襟抱花开落,九秩生涯云卷舒。
愿得垂青传彩笔,高山仰止自如如。
步韵朱会长韵忆高卓老
王为民
一代吟家出越吴,善心无改似髫初。
寄情世上留残砚,阅历资深少聘书。
励节高风风骨健,研田挥笔笔阳舒。
待人接物真诚态,羞愧吾俦煞不如。
步朱兄超范元玉再奠稽首膜拜高卓先生
张馀安
高人韵士笔挥吴,诗德依稀混太初。
赋炼遥看辉葛岭,笺濡何限乐楷书。
文澜欣伴周公瑾,华彩疑追董仲舒。
模范吟坛松柏永,羽衣离陸拍鸿如。
步和朱公怀高卓老先生
吴咏芳
逸韵高标堪冶吴,卓然绝不改衷初。
松风白首作长赋,残砚丹心传翰书。
九秩德深兼德重,一生云卷看云舒。
后人常念青莲笔,酬唱春秋得自如。
次朱老韵悼高卓老
何智勇
先生名重越兼吴,未及抠衣拜谒初。
大赋挥扬五色笔,新诗穿贯百家书。
人争有叹木颓坏,我悔无缘意惨舒。
先辈文章多矩范,只今力学自敦如。
再挽高卓老
吴容
痛定抬头欲问天,上苍何故夺高贤。
惯从吟里安三径,堪向醉中称八仙。
格律度人人共济,文章匡世世争传。
殷殷付嘱声犹在,一抚遗篇一泫然。
和朱超范会长韵悼高卓老
傅志刚
遍栽桃李越还吴,虽近期颐识面初。
眼里惯看千载事,胸中却貯五车书。
初衷不改胸怀壮,使命传承心底舒。
健笔萧山留好赋,高碑欲勒有谁如。
次朱老韵再忆高卓老
卜列卡
诗名钟鼎誉荆吴,谦逊亲和终乃初。
经见严寒伏残砚,无闻酷暑辍行书。
措辞潇洒豪情涌,撰赋昂扬健笔舒。
追忆先生诲人事,音容宛在昨犹如。
步朱会长原玉悼高卓老
巫凌霄
高标早载越兼吴,识得诗翁世纪初。
长赋卓然登史册,羊毫信手学颠书。
一成傲骨憎人恶,百炼仁心温语舒。
今日天堂招宿秀,他年循跡认相如。
哀悼高卓老前辈
沈邦彦
高标不与众人同,一调终为世所崇。
地下若无双酒盏,灵前唯有众贤童。
玉琴闲弄春愁冷,丹桂空飘月影朦。
多少儒门知己泪,却垂素幔向西风。
怀高卓先生
汪志华
高卓先生生于民国十六年一个桐庐寒微之家,少时勤勉,才华超众。然身处兵燹乱世,贻误学业,后至杭县充任教员。解放后曾在杭县、桐庐、萧山等地任小学校长,旋辗转于机关、工厂、企业。先生天性耿直不阿,见善而赞,遇恶则愤,胸无城府,罹遭不公,一生坎坷。先生乐观应世,超然自适,每以吟诗佐酒,晚居萧山东门外,筑残砚斋,以诗书自娱,与天下诗友相酬唱。庚子岁末,先生驾鹤西去,时年九十五。华夏南北,钱江两岸,一时诗词凭吊不绝,成当代中国诗坛佳话。我与先生年岁相差半个世纪,相识十余载,每谈甚欢,我执弟子礼,却被先生引为忘年之交。后以修编《萧山市志》事受沈迪云君之托请于先生,乃成新《萧山赋》。辛丑早春,地上落梅,星空朗月,萧山诗词学会老会长朱超范发各地悼先生诗作,读之怅然。遂积故人远去之思,化离之痛,步悼友声,深夜撰此七律以为怀。
忘年永別见君迟,世海沉浮不改痴。
颠沛平生从傲骨,流离高志以清辞。
春秋对笑一杯酒,风雨行吟四季诗。
留取丹青残砚在,萧然山水赋新知。
本期主持:朱超范

本刊特邀顾问: 刘 征 周笃文 李元洛 (添加中)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本期编辑:习 之 小 鲤 灵 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