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产当初
戴永久
1941年冬天,父亲奉命从上海返回家中完婚,这一年父亲24岁,母亲21岁。
婚后,夫妻恩爱,合家欢乐。次年,母亲怀孕,再一年即1943年农历四月中旬,正当麦收时节,母亲临产。长房媳妇临盆,爷爷奶奶特别重视。
十三日上午,奶奶就请来本庄专事接生的黄凤彩大奶奶和东庄的唐三奶奶一同来守护、接生。二位老太依仗经验老道,驾轻就熟地依然采用束腰、坐桶等老办法,一连将母亲折腾了两天两夜。母亲羞涩地按她们说道,亦步亦趋,依法而行,哪怕是疼得没法招架,还是咬牙忍着、撑着。
旧时,妇女生养时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事故频发,故民间称生养为“过鬼门关”。遭遇难产,束手无策的人们除了祈求鬼神保佑,听天由命外,只好用老命来拼。
母亲几天处于临产状态,庄上有些“老霉桩儿”更是鬼鬼祟祟,切切私语:“不对话(不妙的意思),恐怕已有细鬼儿抬着棺材在家屋周围转个不歇!” 一席鬼话,更让家人胆颤心惊,六神无主。
由于长时间不思饮食,母亲疼痛不已,挣扎不断,体力消耗很大。挨到第三天下午,母亲竟渐渐体力不支,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情况危急。当家的爷爷奶奶和我父亲更似“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二位接生婆见状,也吓破了心胆,无可奈何地说:“人命关天,我等见识有限,看家的本领也都用上了,事已至此,还是赶紧另请高明!”几句大实话把家人们从惶恐慌乱中惊醒过来。
爷爷和奶奶商量后,随即派我大伯戴宝明、二伯戴宝年兄弟二人用独轮小推车火速去姜堰街请接生世家的张姑奶奶来救急,并再三交待,不管有多大难处,也不管花多少钱,非得将人接来救急不可。同时叮嘱本庄二位老太千万不能离开,以防不测。
戴宝明、戴宝年兄弟二人得令,推车飞一般跑到姜堰东头张家,惊慌失措地说明来意,恳请姑奶奶火速出发救人。
张姑奶奶听罢,慢条斯理,一本正地说:“莫慌,莫急!年轻人,你们可晓得我动身出门的规矩?”
宝明大伯急得跺脚说道:“不知道呀!有什么规矩你老人家快快说唷!” 张姑奶奶漫不经心,抬手轻轻磕去烟斗中的烟灰,翘起二郎腿,眼一睨,鬼谲地伸出一个指头晃了一晃,宝年二叔问:“什么意思,请明说啥!”
“你们可听好了,我家规定的出门费是一斗大米,到时也不管产妇生与未生,需不需我动手,都是这个价,说一不二。”
“好!快上车,救人要紧!”宝明、宝年兄弟二人异口同声地说。话一出口,张姑奶奶立马转身入内拧着个小包裹,急匆匆走出来往小车子上一坐,连连催促“快走,快走”。宝明,宝年兄弟如得圣旨,一个推一个拉,一路小跑,片刻功夫就奔到新河岸。
家中老少见救星已到,喜出望外,赶忙将张姑奶奶接下车。张姑奶奶拧着包裹,由家人引着直奔产房。她见我母亲经长时间的疼痛、折腾,加上过重的心理压力,身体已极度疲劳和虚弱;先前接生的二位老太太尽心尽责,仍在不识时务的叫母亲忍耐、做劲。
张姑奶奶毫不客气地上前双手拨开二人,冲着我母亲说:“有张姑奶奶在此,你坦放宽心,不必害怕。” 边说边动手将母亲的束腰带子和身下坐的脚桶全部撤掉,口中连连说:“哪有这种接生法的,这样做不是要人老命吗?” 一阵奚落,将二位老太羞辱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二人不好意思地相互推推搡搡,退出房门,跑得无影无踪。
张姑奶奶老成持重,不慌不忙地先给母亲把了脉,然后,轻松且胸有成竹地给门外焦急不安等候消息的家人说:“先弄夜饭吃,今晚我就不与产妇同宿,明日清晨,‘夜啼郎儿’(鸟名)啼头声叫我起来,我保证没有什么事!” 一家人将信将疑,依计而行。
母亲听了张姑奶奶的话后,精神上有了依托,思想放松了许多,片刻,竟不声不响地睡着了。果如其言,第二天凌晨,母亲腹痛阵阵加紧,家人急忙告知张姑奶奶。她走到屋外,看了看天时,沉着冷静地说:“莫急,莫慌。” 只见她一步三摇地走到房内,慢条斯理地将备用脚桶内垫好软布,摆放到踏板上。
一切准备就绪, 只见她熟练地躬身将母亲拉至身旁, 口中连说:“ 莫慌 别怕, 莫慌别怕, 助起点劲来就行了!”母亲听后略一使劲, 一个健壮的男婴顺利地滑落到备好的桶内,“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张姑奶奶得意洋洋地笑哈哈说:“ 恭喜主家, 喜得贵子, 母子安康, 双喜临门。”
守候在门外的众人听到喜信, 笑逐颜开,奔走相告。母亲疲乏的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父亲喜不自禁,长长舒了一口气,看看自己的宝贝疙瘩,压在胸口的千斤巨石立即消失,心中比喝了蜜还甜; 祖父母一扫满脸愁云,喜滋滋将待客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
张姑奶奶这下可得意了, 她一边享用香喷喷的蛋茶, 一边听着不绝于耳的赞美吹捧的恭维话, 看着我爹爹用布袋装好的一斗珍珠一般,粒粒如玉样的大米, 数着我父亲外加的喜钱。一阵怪惬意的享受后,张姑奶奶直起身来,叼着烟斗, 昂首登上备好的小推车, 在一片感激声中, 扬长而去 。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