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杨东澄,2000年出生,陕西西安市人。北京市海淀区作协会员,陕西省咸阳市作协会员。先后在《黄河》《海燕》《中国财经报》《中国海洋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科幻小说等文学作品。喜欢音乐,曾与北京爱乐乐团小提琴手合作,开过音乐演奏会。
抓住了生活的缰绳
文/杨东澄
文章来源:《海燕》2021年第2期

01
慢节奏
慢节奏
是认清自己
有时候觉得时间很快
其实是你不敢面对现有的生活
没有用心感受
蒙蔽让自我不前进
或许当我们还在思考
什么是“快”节奏的时候
已经深陷其中
我们可能有过很多闪光的记忆
但我觉得值得回味
还是当你问自己
“嘿!你最想做什么事”的时候
当你认真思考时
周围的环境
好像慢了下来
其实是你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抓住了生活的缰绳
其实,我知道你是思考过的
你也想为自己的想法拼搏奋斗
但我们需要足够的根基
我懂太多的事,需要我们忙碌
但正如“忙”字的象形意
不能在过程中迷失自我
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
但有一种,我想是很重要的
愿你们能做一名心灵捕手
追随自己的想法
不被生活中的“快”节奏吞噬
走自己的“慢节奏”
02
寻找自我
忙!忙!忙!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
纸质书籍变成了电子书
购物由线下换到了线上
甚至连作息都不再规律
当我们被生活推着走的时候
是否顾得上问自己一句
“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每天的各类推送
各种消磨时间的娱乐
实在让人难以分清
此刻的行动是自我思考
还是在环境下的妥协
或是听取了别人的观点
现在
被生活推着走很容易
我们的生活好像可以做到
机械化地过一天
所以我们要找寻自我
如果不这样做
我猜就没有真正的快乐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
别人都有人做了
我就做我自己
03
顺应自然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领略一下自然风光
感受一下大好河山
放松自我
实际上我们在观赏的过程中
去除了环境和人为的干扰
最能体会到的
是顺应自然和回归本心
我们说:“顺其自然”
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将事情的走向
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
“尽人事,知天命”
追随自然的本心
而不是自然的环境
在生活中
不用过多地怀念过去和展望未来
君子贵于行,而不贵于知
把握好当下就是最优解
它也让人明白
自然的力量在于
生活中无论是喜怒哀乐
终将成为过去式
只有顺应自然的本心永存
04
我的法宝
有人说
白天是理想的自己
晚上是真实的自己
人除了有本职工作外
还有个人兴趣
兴趣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
是让我们做回自己的法宝
我的法宝是音乐
小时候
我可以靠在椅子上
望着远方听很久的音乐
那个时候
我好像置身于音乐中
体会它带给我的感受
就如同文字鲜活的描写
使人身临其境一般
痴狂的时候我竟觉得
手机对我而言最大功能
是用来欣赏音乐
在我喜怒哀乐时
都有相应的音乐与我共鸣
宛如高山流水觅知音
05
杭州之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是柔美的
像是琵琶行里
温文尔雅半遮面的姑娘
当我亲自前来“拜访”她时
我才发觉
我的想象是错误的
它的美浑然天成
再多的夸张,在我看来
都是恰到好处的赞美
婀娜的荷花守护着她
磅礴的树木伴随着她
甚至连翱翔的大雁都不肯离去
环形的道路两旁
是优美的绿植和干净的道路
当你走进她时
蜿蜒的小河
秀丽的小桥都陪伴着他
喧闹的都市中
已难找寻一处景观
杭州之旅,驻留我心
永恒
-----------------------------
可期“小荷”别样红 (评论)
文/石英
文章来源:《海燕》2021年第2期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十八岁的杨东澄同学相识,在不多的交谈中就觉得他很有灵性;不久以后又谈到了他的几篇散文和随笔性的文字,说实在话,心里顿然生出几分惊喜;小小的年纪,刚刚迈入大学门槛,阅历尚浅,可他行文却带着几分求知的探索。真应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所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但当我沉下来再品之,十八岁的“小朋友”有此追求有此文笔也并不足怪。以我今天耄耄之年的眼光看十八岁的孩子觉得太“毛嫩”,可我十八岁的时候在部队密码电报机要战线都干了几年了。当时半点也不以自己小,还觉得在我们中国已是成年男子汉了呢。而且,因为工作繁重,日夜连轴转,竟累得吐血,在不得不遵医嘱休息之间,又拾起了童年时期的文学爱好,尝试着往报刊投稿,还真的在《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和《大众电影》上发表好几篇文章呢。而生活在今天的杨东澄同学比我那时候条件好多了,信息量大,读的书又多,跃跃欲试登上文坛一试身手,应该说是顺理成章,何怪之有?
“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不是每次都能如愿。有时,失败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做事情,不能考虑欠妥,也不能考虑过周。考虑欠妥则容易变得莽撞,考虑过周却会变得有些犹豫“(《放手去做》),当我读了他的这两段文字,我顿然感到:我们上了些岁数的人,习惯地低估今日的青少年,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实践能力,他们在稚气外表之下,超乎我们想象的进取精神,读他们的文章,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像过去所说的“后生可畏”,而是“后生可期”,增加了我们对新的一代人信赖感。这对我而言,应该说是最重要的,尽管他们不是我血缘意义上的晚辈,但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而言,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很有思想很有责任心的。有此思想和责任心,才能挑起历史的重担,从广义上说,这不正是我们国家如此续“血缘”的继承者吗?
他们不但有思想,有担当,还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审美的眼光,这位小杨作者(请恕我暂时先不称他为“作家”)在一篇《难忘织金行》的游记散文中,以他相当挚热相当玫丽的笔触描述他与大家赴织金洞的“探秘”过程。“形态各异的大山映入眼帘又向后退去,山脚下的条条小溪除清澈怡人亦呈百千姿态。赞不绝口之余,脑海中便蹦跳:‘祖国的山河美如画’句。一个在北方平原地区长大的人,很难不为这样原始的山水风光所倾倒!”我读这段文字时,直感这位初出家门远涉千里的少年主要的心态不是沉醉,而是眼前境界的开阔与提升。“得知下方处有瀑布,便往下行。刚行不远,磅礴的水声渐行渐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瀑布旁,那飞流直下的瀑布虽不及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也气势磅礴,一泻而下,不可阻挡。那种大自然造就的气势与力量,更能激发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在大家感慨万千中除了留下履痕还将这美景留在了镜头,和灵魂深处。”由此我们又领略小杨笔下对景物描写也有一种游刃有余的从容,对壮美的大自然对心灵的震撼写得也相当到位。
在另一篇名为《在雨中》的散文中又看到了他在叙述语言的运用上也很出色,“我刚冲出去,雨好像在对我示威,下得更大了。雨点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双腿,我一路狂奔的向校门口跑去。近了,我的眼睛模糊的看见了校门,我跑得更快了,像被狮子追赶的羚羊,如果跑慢了就会被吃掉,跑快才有逃生的希望。更近了,我能清晰地看见校门,可是,我已经跑得筋疲力尽,衣服已经湿透了,感觉腿脚也有点僵硬了,心跳加速,有点喘不过气来,马上就要到了,我心中闪过一分喜悦,终于来到了校门口,我找了个避雨的地方,可是我还是被淋成了落汤鸡”……“我在人群中一个人默默地走着,好像雨中只有我一个人,冰冷的大雨肆无忌惮地淋湿了我的全身。突然,一个声音将我从已经破灭的希望中唤醒!‘东东’我一下愣住了,难道是妈妈?我抬起头,当然是妈妈,我看见妈妈焦虑的神情,突然感到妈妈比以前苍老了许多,但在我心中妈妈依然是那么美丽!呀!孩子,晶莹的泪花在眼眶里徘徊,我瞬间感到妈妈变得如此高大。我心中有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身体渐渐不冷了,雨也被妈妈的爱感染了。眨眼的功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好像被我们的母子情所感动,又来坚持光的岗位……”我如此不厌其烦地大段引述,是实在不愿舍弃这充满真情、细腻而有层次、有具象感的文字。通过大段叙述不难看出,作者非常懂得这样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着力写什么——最可贵也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人间真情。尤其是母子情,更尤其是在滂沱大雨中,在同一把伞的呵护之下……
不仅如此,杨东澄还有诗作,他在一首名为《月光》短诗中这样说:“夜晚里/感到有一丝/光明/就像在遇到失败的/同时/也要鼓励自己/想到这月光/一样好。”不只是想“成功”,也敢于想到可能的失败。好一个不去想,不敢想到可能失败的人,应该说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激赏之余,我这才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文字,当然不是长篇大套的评论,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想——
我更老了,而小杨长得更高了,如果能将我的期望和嘱咐都融在他今后的行文里,还有他相得益彰的学业中,那我作为一名老文学爱好者,一定会和他的家长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时,还是杨万里另一首诗的名句自我心底涌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石英,原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70余部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等 ,被誉为“文坛常青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