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底
作者:傅博
墙上贴着袼褙儿,
麻丝腿上搓绳儿,
鬓发擦亮大针儿。
纳鞋底,纳鞋底
婆婆媳妇都有份,
穿针引线真带劲,
春夏秋冬走万里,
不离咱这千层底。
亲切悠然而带有故乡、故土香味的歌声,把我引回了儿时的年代。

自人类履足天下始, 纳鞋底就成了妇女家务活。八十年代以前,家乡人们穿的鞋都是布鞋,鞋底是千针万线纳出来的。纳鞋底可是一个繁杂费力的家务活。它分四个步骤:
贴袼褙,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雪,那一天都可以贴袼褙,但春秋两季干的快,是最好贴袼褙的时候,在门板上、石板上、锅棑上、墙上、房顶上等处用面糊把布块一层层粘贴在一起,形成一张张大小不等的袼褙待用。

搓麻绳,一年四季有闲暇时间就可以用麻丝在腿上搓成绳,麻绳搓成大约二米左右长短不等为一条,一条做成一圈,套成一长串备用。我记得在上高小的时侯,一群女生利用午休的时间,在学校旁边的树萌底下,一边搓绳一边谈笑风生。
剪鞋样,根据一家人脚的大小,取好脚样,再按脚样把袼褙剪成脚底子样,多片叠在一起,用小布块、布条均匀地盖在上面,再用细纱布蒙严,周围用针线固定作成鞋底子

纳鞋底, 每年夏季的伏天,是纳鞋底的最佳时节。这是因为伏天下的雨比较多,天气潮湿有利麻绳的韧性,增加顺溜感,纳鞋底子省力。纳鞋底地子的工具:大针、针锥、顶针这三样东西。纳鞋底子,针脚2一3毫米,间距1毫米左右,行距1毫米左右,稠稀不一,有人纳的稠,有人纳的稀,越稠底子越硬。纳的就慢一些,快的一天纳一对左右,慢的纳一只。底子纳好后,还要在锤板石上锤平才算成品。

那个年代,人们穿的鞋全靠手工做出来,一般来说,一双新鞋,大人穿一个月左右,孩子们穿鞋费,二十多天就要穿坏一双鞋。那时家里人口基数大,一家六、七口人是最普通的人口结构,人越多纳的鞋底子越多,一个家庭一个伏季纳百十来双鞋底子是普通的事。
纳鞋底,密密麻麻是新气,舒舒服服是元气,踏踏实实是正气,扑扑素素是风气。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纳鞋底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却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深处。

作者简历:傅 博笔名:若水,河北省平山县下槐镇西黄埿西沟村人,中共党员,1949年5月23日生。1970年12月 高中毕业,务农。1975年12月到平山县农业机械公 司工作,1992年至1994在平山县两河乡任副乡长。 1994年调石家庄市工商局,任工商学会副秘书长至 2009年退休。曾任石家庄市“工商行政管理”杂志编辑,退休后主编平山县下槐镇西黄泥村誌一书。爱好文学,经常写一些诗词、杂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