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国家的历史,会经久不衰的被世代人传承铭记。每个人的岁月也是一段历史,尽管微不足道,却自己铭记在心中。时常想起,时常感叹,而感叹大多来自成年以后,来自本身的醒悟和知足,或者还有停滞不前的时候。这有时并不是愚迷不悟,而是回首走过的路程,给自己一个肯定,自己一个安慰,所有的过去在无形中成了自己的资本,自己的参照物,从风雨中走过来了,明天又何惧,至少这是我的想法。

我们身边会遇见一部分人或者自己,经历了一次邂逅就决定了命运或者爱情;听过一首歌曲,看见一本书就改变了内心的执着而大彻大悟;很多时候人生的很多机遇会来自偶然,你不能否认这偶然让你执念一生。因为这也是我的经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从广播里收听到李野默播讲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那时我还是一个少年,我不懂什么政治政策国家。那会我只知道在黄土高原上,有一对兄弟的家庭生活的贫苦,这对兄弟和他们的家人吃的穿的住的都不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直到今天这本书还在影响着我。

谁都有过艰难的日子和无助的日子,我面对这些时,我有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住生活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会我家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平凡的世界》与我有时候是心心相惜的吧,那书里的苦尽管不是我的遭遇,很多时候却做了我的陪衬,让我知足自己得到的,让我有一份力量往前走,不会退步不会懦弱。

我懵懂的记着幼年里,生产队里好多人往家里牵牲口,分到好多东西往家里搬,母亲抱着我在那里看。那会儿我问母亲,为什么咱家分不到东西,母亲说人家有劳动力。后来又有好的责任田,都与我们家无关。母亲的泪水是常见的,父母的争吵是家常便饭。母亲最初带着女人特有的浪漫和幻想从千里之外嫁给当了六年兵,后来做了小学民办教师的父亲。现实生活对母亲说不上残酷的,可母亲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带着大半生的无可奈何,不甘情愿的把一颗美好的心愿封存。而我从此成了她的希望,成了她必须封存幻想,老老实实的做人过好日子的生活目标。

父亲那会是小学民办教师,分的土地少又没有牲口,家里的土地出产的粮食还有冬天用来取暖的柴草都不够用。常常记得我站在院子里,不知道谁家在烙油饼,空气里弥漫着油香,我使劲的吸着鼻子,在想油饼很好吃吧!

上初中时家里东凑西借盖了新砖房,也有了白面吃,日子似乎不在拮据。但是尽管家里只有姊妹两个,靠父亲的工资还是不能一下子满足姊妹两个一起做新衣服,总是先给做姐姐的我做一件穿几天新的,然后搁置起来留给妹妹过年穿。父亲的工资大多数时候都是白条,多数的时候靠母亲出去做零工或家里养猪或者卖鸡蛋有点闲钱。

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有两条路选择:一个就是继续无止境的考下去,只要不仇视学业,总会有考出去的那一天;另一个就是回家种地,然后结婚生子。当时不是非农业户口和县里没有认识的人是进不了工厂的,那会我不愁未来如何,也不知道未来如何。我知道反正有母亲为我操劳,我想她总会有办法的吧。母亲因为在意我是女孩子,从不愿意我出远门,即使在家的附近也不想我离开她多久。尽管如此母亲为了不让我在她认为的土坷垃里待一辈子,她还是忍着许多的不舍把我送回她远方的家乡,那里在她的心里是值得信赖和寄托的地方,也是给我一个好的未来和光明的地方。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