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化学老师讲到“单晶硅”这种物质的时候说了一个道理,让我记到现在。
她说:“单晶硅,黑灰色,性质是硬而脆。做人千万别这样,看上去硬邦邦的,但是一击即碎。”
也就是说:做人,最要紧是有韧性。
一个水晶杯,表面看上去光彩照人,但是跌落了,就成了碎片;一个硅胶的杯子,任你如何摔打,还能自己恢复原貌。
心情不好的时候推不倒翁、打沙包,捏水晶泥,之所以能减压,是因为不管你怎么破坏它,抖一抖,它还是原来的样子。
无常,是人生最大的恒常。
一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对于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来说,是赏雪的快乐;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我们辛辛苦苦工作、没日没夜打拼,所要追求的,不过是抵抗无常的能力,也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有韧性。
去年,疫情突发,一些行业受到了连续几个月的冲击。旅游、餐饮、文化娱乐,首当其冲。
上海有一家酒吧,春节期间生意惨淡。
老板突发奇想,在短视频平台上做了一场DJ打碟的直播,让人们在家“云蹦迪”,4个小时的直播,在线人数最多时有7万多人,打赏72万。
第二天,另一家杭州的店也做了直播,5小时收入将近200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黑天鹅事件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祸”,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能从祸中发现机会,为自己求得一点“福”,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抗风险能力,更是反脆弱的能力。
反脆弱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一书,塔勒布也是《黑天鹅》一书的作者。
他认为,事物“脆弱”的对立面,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刚强”,而是在遭遇击打之后,逆势反弹获益的能力,就像一个乒乓球,你越大力击打它,它反倒跳得越高。
人的反脆弱性,是从风险中学习、在压力下崛起,因为挫折而变得更有经验、更坚韧、更强大的能力。
如果说脆弱是因为意外或者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会让自己生活不如意,那么反脆弱,则可以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可以从中获利。
换句话说,“反脆弱”就是因祸得福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书中,作者用三个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脆弱性、强韧性和反脆弱性。
脆弱性,好比达摩克利斯之剑。
达摩克利斯是一个大臣,他非常喜欢奉承国王,总是说国王很幸运。
一次,国王提议和他交换身份一天,让他体验一下当首领的命运。
那那天举行的宴会上,达摩克里斯非常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觉,等到晚餐快结束时,他抬头才注意到,王位的上方,用一根马鬃悬挂着一把利剑。
达摩克里斯吓得发抖,立刻请求国王放过他,他再也不羡慕这样的幸运。
有一些力量,即使再强大,也很容易被夺走;有一种生活,看似一切平静,实则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好似凤凰涅槃。
在古埃及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不死火鸟,它每隔500年就要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
反脆弱性好似九头蛇。
在希腊神话中,海德拉拥有九颗头,其中一颗被砍掉,就会立刻生出两颗来,变得比原来更难对付。
可怕的是,在正常的生活里,“脆弱”是我们感受不到的。
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班、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每月完成多少工作、哪天发工资……一切都井然有序。
直到有一天这种稳定被打破了,你才知道自己是脆弱的,还是反脆弱的。
前几年,有一个高速路收费员被人们热议。
当地把各个路桥的收费站撤了,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个收费人员哭诉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可想而知,在她做收费员的这些年里,一定以为自己有一份“铁饭碗”、拿着铁工资,就这么混到退休,哪里想过有一天会失业。
一个人越是依赖这种稳定,就越是接受不了改变。一旦有一点点震荡,他就从这种确定的生活里被抛出来了,进巨大的混乱和无序中。
尼采说:“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强大。”
我们讨厌挫折、风险、困难,但是往往是这些困难,让我们的抗压力更强、强健了我们的心灵肌肉、也推动了生活演变和社会进步。
承受适度的压力时,人和组织会产生过度反应,比如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力量和智力迅速达到峰值,这是人本身就具备的反脆弱性。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舒适区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当你还是胎儿时,子宫是舒适区;
当你是婴儿时,大人的怀抱是舒适区;
当你是儿童时,家是舒适区;
当你是学生时,学校是舒适区。
在这过程中,从一个舒适区到另一个舒适区,都要经历一段恐慌和学习的过程,最终,你的舒适范围变大,舒适区也就变大了。
在舒适区,我们每天在熟悉的环境里,按照固定的流程做着熟悉的事、和熟悉的人交流。但是,这种环境却削弱了你抵抗风险的能力,难以产生反脆弱性。
就像两个人你侬我侬的时候,不会相信有一天对方会出轨;
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的时候,不会相信公司会倒闭;
身体健康的时候,不会设想自己会生病……
你的稳定,是固若金汤,还是一击即溃?你的生活,有没有足够的反脆弱性?
《了凡四训》里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人生在世,是福是祸不是天定的,而是每个人的行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