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楼观》第二集 续
诵读:幽兰

公元前234年,身为秦国客卿的韩非被同窗好友李斯诬陷谋反,盛怒之下的秦王嬴政将他投入死囚。蒙受不白之冤的韩非不甘心命运的捉弄,他渴望活下去,因为创造一个法治的天下是韩非平生最大的梦想。就在这个时候,李斯在他的面前出现了,这个以狡诈著称的秦国廷尉对韩非说:只要他写出最优秀的策论,就能够得到秦王的赦免。幼稚而天真的韩非再次相信了自己的同窗。在幽暗的牢狱之中,心存希望的他将胸中的才华全部释放出来,写下了数篇传诵千古的精彩文章。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解老》和《喻老》。
老子所著写的《道德五千言》在先秦时代的名称就是以老子的名字命名的,而在东汉道教建立之后,这本书才改名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字《道德经》。
《解老》和《喻老》正是流传至今最早解释《道德经》的文字。韩非在这两篇文章中用寓言体的方式揭示了《老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中我们今天熟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在诠释《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不过,福祸相依的人生哲理很快就降临到韩非自己的身上。由于韩非写的策论文采四溢、见解高远,李斯看到后心中十分妒忌,昔日的同窗成了今日李斯心中最为害怕的对手。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他亲手为韩非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

公元前233年,为了防止秦王会再度起用韩非,李斯以秦王的名义赐给韩非一杯鸩酒,结束了这个战国最后一位大家的生命。韩非的死不仅是学者个人的悲剧,还是这个大动荡的时代里最后的挽歌。
公元前221年,分裂了五百年的华夏大地归为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帝国——秦建立了。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了天下臣民行为的唯一准则,任何敢于挑战皇帝权威的思想都被视为异端邪说。
公元前213年,随着一道圣旨从咸阳皇宫中发出,中国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文化浩劫开始了!奉秦始皇的命令,天下除农书、历书、秦朝史籍、法家学说以外,所有学派的著作统统烧掉;与此同时,四百六十一名以儒家门生为主的士子被一同送向了死亡。
一扇由诸子百家开启的思想自由大门从此关闭,百家争鸣的开放时代也一去不返。但是,以果敢、暴虐著称的秦始皇并没有将老子的《道德经》列入焚毁之列,因为秦始皇知道他眼前的这份竹简,三百年来已经随着众多学说的借鉴和学习融入到了世人的血液当中,无论多么大的权力都无法将道的精神抹去。

白奚教授:“老子的道的概念的提出,或者围绕道建立的哲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哲学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提高。因此,老子道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个最高成就。”
这里是楼观的说经台。相传老子曾在此处为尹喜讲经说道,说经台的得名由此而来。
历史的沧海桑田已让我们看不到昔日高台巍峨的踪迹,唯一不变的就是这颗存活了两千六百年之久的银杏古树。它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两千多年来它随遇而安、无为无欲,聚集了终南山的灵气,也见证了历史的荣光。
根据当时学者们授徒的惯例,尹喜在楼观南方约千米的小丘上筑起了一座高台,恭请老子为其传道。这是历史上老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宣讲自己的道家学说。
与当时各学派有所不同,老子的讲台之下没有成百上千的学生门徒,仅有弟子尹喜一人;但是,老子并不知道他的思想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年里将会影响着一代代想要寻求真理的人们。

关于老子讲经说法的具体过程,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去想象当老子面对着终南山中的渺渺雾气,感受着天地之间的浩然博大时,他的声音必然在悠远的天际回荡。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如同天籁般的声音中,这座海拔只有590米高的山梁同老子一起成为了令后人不断追寻的哲学之巅。终南山古楼观的名字在以后的岁月里传遍天下。
第二集完
幽兰,居住石家庄,曾经从事企业管理工作,退休后喜欢模特,喜欢朗诵,用灵魂读诗,愿在诗的海洋中感悟人生,愿以声音传播正能量,以书香浸染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