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第二集 续
公元前516年,当老子应尹喜之请在终南山传授道德五千言的时候,孔子也正乘坐一辆马车急匆匆的奔向齐国准备向齐景公宣讲自己的经世之学。
在临淄的齐侯大殿之中,孔子面对着虚心求教的齐景公侃侃而谈,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周礼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理论。
孔子本人的卓绝才华让齐景公大加赞赏,但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却丝毫没能打动想要一心恢复霸业的齐国大臣。
孔子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失败,在离开临淄城的那一刻,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大道隐没了”这或许就是对老子当年教诲的一种怀念吧。

晚年的孔子曾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二十七岁时问道于老子,在随后的三年中对老子开示的思悟还是获益匪浅的。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纷纷消亡,七个强大的国家开始了天下一统的争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空前绝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群星闪烁的时代。
在漫长而痛苦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在学术领域互相辩难。因为各种学说的众多庞杂,所以史称“百家争鸣”。
白奚教授:“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百家争鸣呢?我想主要是由于社会上的不统一。没有一个专制的王权,所以人们的思想受到的制约比较少,思想比较开放,比较活跃。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思想家们都提出来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纷扰而自由的乱世里,孔子的儒家学说日趋发展壮大,门生信徒遍布各国。他的著作语录也开始被世人奉为经典。但是儒家汲取道家思想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
公元前290年,临淄这座曾经让孔子失意的齐国都城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在以学术氛围自由开放著称的稷下学宫里即将展开一场由齐王亲自主持的争辩。
辩论的双方,一位是鲁国大学者孟轲,一位是来自赵国的年轻士子荀况。不过他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儒家门生。这是一场关于儒家思想如何吸纳道家思想的辩论。辩论的题目就叫天道言人事。
白奚教授:“从孔子到孟子,他们认为天都有神秘的道德属性,到了荀子这里呢?这个天就被还原成了自然之天,这样一种思想之源就明显受到了道家自然观的影响。”
辩论中,荀况凭借着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驳斥了孟轲以人道为本的理论。在齐王与众士子的一致评判下,荀况赢得了辩论的胜利,让他成了儒家门派中新一代翘楚。而这场辩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正式宣告着儒家思想将对道家理论进行系统地吸收与融合。自此以后,儒道相合,儒家本体理论的构建中有了道家思想的印记。

在东方哲学建立的初期,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以其浩瀚的聪慧和绝伦的思索为中华民族打开了一道人文思想的大门。老子与孔子,这一龙一凤,一正一奇,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它一直滋润着中华文化,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王立群学者:“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间,儒道两家始终是互补的,甚至于包括在一个人的身上。可能青年时期是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的;但是到了晚年,可能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历来是互补的。”
在先秦时代,荀况是第一个将道家思想引荐给世人的学者。不过,第一个为老子著书立说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身边最为出色的学生——韩非。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