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 过 年
文/李忠山
办年货
中国人对“过年”有特别深的感情。什么好事都留着过年做,什么新衣服都留着过年穿,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留着过年吃······平时有什么高兴快乐的事,就形容说,像“过年似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解放以来中国最贫穷的年代。然而一年一度,人们 对“过年”好像一点没有含糊过。
要过年了,当家人的心里就盘算开了要办“年货”。 熬糖打豆腐是办“年货”的主打内容。熬糖是用麦芽做引子,主料是细大米,那时没有大米熬糖,就用玉米或小米,没有玉米、小米就用胡萝卜或红薯或南瓜熬糖。 家里熬糖这一天,孩子们那儿也不愿去,一大早看着大人下料煮粥,到了下午,又看到将粥料滤汁,傍晚过滤完三道汁液后就熬糖水。锅里翻滚的液汁在灶膛猛火的舔烧下越来越少,飘过来的糖香味勾得小孩子们直流口水,他们在厨房里、在灶台旁转来转去的,有时踮起脚尖目光直勾勾地向锅里的 糖水望望; 为等着喝到一口糖水,他们已困守了一天。一直等到晚上九点多钟,糟糕的得很,饥饿、疲劳一起袭来,瞌睡也来了——上下眼皮像被糖液粘黏住了, 睁也睁不开, 于是便倒在柴膛上睡着了。等被大人叫醒 ,揉着惺忪的眼睛,端起一碗麦芽糖水时,嘴里心里都甜透了。说实话,那一碗麦芽糖水在心里一直甜了几十年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祭灶日;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民间传说《封神榜》上的赵公明元帅是天上管财的神仙,过小年人们都要祭拜他,以求他保佑发财。赵公明的“赵”与烧火的“灶”音相近,因而以“祭灶”代替“祭赵”。“祭灶”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可不管;不过接下来的事可要管。一进腊月,大人就嘱咐“腊月腊月,不准瞎说”,意思是马上要过年了,要有禁忌,说话要文明,以表示对神圣的节日的敬重。这有点像现在的文明礼貌月。腊月里小孩子也似乎纯善一些,不仅嘴里不瞎说骂人,而且还主动的帮助做一些家务事。
腊月二十五六, 要磨过年的豆腐。一般人家 熬糖打豆腐一年365天仅有一次,有的一次也没有。喝豆腐佬又是小孩一次享受。 一般头一天就泡黄豆,第二天上午磨豆浆。 大人推磨,小孩有的派上了用场——喂磨,就是把豆子一小勺、一小勺喂进磨眼。豆浆磨好了,接着是煮浆、滤浆、点浆(把石膏粉按比例投放到豆浆里)、沉浆。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大人们揭开盛在缸里的豆浆,然后拿一支竹筷插进去,如果筷子不倒,那就成了豆腐佬,可以舀起来喝了。那豆腐佬香味扑鼻,嫩滑滑的像凝脂一样,还没来得及品味,它早已溜进了食道。

吃年饭
到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即除夕),家家户户要团团圆圆围在一起吃年饭,叫做“团年饭”。这是一年最后一餐饭,一定要体面,丰盛。 尽管平时吃糠咽菜喝稀粥,这时要做干饭,平日煮饭要掺合着大量菜叶,是一锅“青”,而年夜饭便少放点菜叶,有星星点点的白米在“青”中闪烁。年夜饭的桌子上摆满了菜肴,自然是以“土产”为主。
菜饭摆好了。吃饭之前,大人还要举行一个慎重的仪式:父亲拿出香纸蜡烛,点燃,小心翼翼地把香和蜡插到神柜上的香碗和蜡台里,接着在神柜下烧纸钱,然后弯下腰作三个揖,跪在草蒲坛上扣三个头,然后让大点的孩子也上前作揖扣头。据说这是敬神,神是什么?父亲可能不知道,在他心里神就是祖宗,敬神是对祖宗的一种虔诚。其实父亲大字不识一个, 祖宗辈中除了 父亲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外,其他的人可能他一个也说不出来。但是他知道人不能忘记祖宗,祖宗就是神,敬神就是敬祖;世世代代,上传下教, 饮水思源,追宗怀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使命, 这所做的一切 就叫香火不绝。如果有条件的敬神时还要敲钟击磬, 那声响自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们小孩自然不懂,但是在这种气氛中也变得一脸严肃。敬神完了,父亲让哥哥到门前台上放一架鞭,最后掩上大门,全家人落座吃年饭。
一说“吃饭”,孩子们也顾不得去外面抢鞭炮,饿了一年的筷子就像鹰隼看见兔子一样直射向目标。但是吃年饭总归是吃年饭,大人们彬彬有礼,父亲说吃哪碗菜,大家就吃那碗菜,自然不能为所欲为。有几碗“贵重菜”是不能动的,比如一碗肉丸子、一碗鱼。 肉丸子本来应是肉做的子,因为那年头很少有肉吃,只能用豆腐来代替肉做丸子。一碗烧鱼 ,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逢年过节烧几条鱼还是有的。这些“贵重菜”不能动,孩子们也不例外。因为翻过年来有亲戚到访,这些“贵重菜”要招待客人;那年头客人也知趣,对摆在桌上的“贵重”菜也是不动筷的。因此,“肉丸子”、烧鱼从年三十一直端到正月初六,又从初六端到初九,一直端到正月十五,端到最后白色豆腐丸子变成黄黑色,落到地上用脚踩时硬绑绑的。一碗烧鱼呢,几经烟火加热,已是形销骨立,面目全非。

大年初一
过年,最神圣的大概是大年初一(正月初一)的出行。
头一天,大人就嘱咐:初一早晨 要敬神,要出行。所谓出行, 就是出门迎接新的一年 ,祈愿新年 大发大旺的一种仪式 。 大年初一清早,远远近近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出行的鞭炮声。大约五点多钟,孩子们听大人一声叫,一骨碌起了床,洗脸,净手,大人小孩都穿上了齐整干净的衣服,整装待命。 父亲喊一声“敬神!”孩子们从房里蹿出来,只见父亲像昨天傍晚吃年饭敬神那样:在神柜上祖宗的牌位前,点燃蜡烛,点上香火;然后在地上烧纸钱 ,弯着腰作了三个揖,之后又跪下磕了三个头,那动作一丝不苟,毕恭毕敬。 父亲敬过神,转过身就领着全家人下跪磕头。小孩子不知礼数,只是跟着打躬作揖罢了。此时,屋子里灯火闪烁,若明若暗,香烟缭绕,纸灰轻飞,一片敬穆。
敬神仪式完成后,接着是“出行”。 “出行”要赶早,为的是抢彩头。还不到六点钟,父亲大喊一声“开门大发”,大哥二哥连忙打开大门。父亲、哥哥走在前面,我们小的紧随其后, 手里抱着香纸、蜡烛、鞭炮和“发把柴”, 谁也不说话地走出家门;立春之初,春寒料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寒气和几分严肃、郑重、神秘 ;全家人鱼贯而行,那虔诚、那庄严的气氛,不亚于天安门广场 升旗仪仗队列走出城楼的情景。 一家人来到大门口台坡前沿,在父亲的指挥下开始烧香、燃纸,点燃发把柴(挑选上好的芦苇、荻草捆扎成的),放响鞭炮和土铳。顿时,熊熊燃烧的发把柴发出呼呼的声音, 点燃的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那雷炮发出闷雷似的炸响 , 土铳“轰轰”震得脚下的土地也摇晃起来;火星子在空中乱飞,硫磺的火药味在空气里弥散,这一些形成一种奋发腾跃的气势,构成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我们为之激动,为之欢喜,心儿腾腾地跳,腿子也有些发抖。
父亲站在发把柴跟前,看着呼呼燃烧的发把柴,脸被发把柴的火光映得发红,这种红只是在他多喝了两口酒脸上泛出的红,他确是有些兴奋了。 此时,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希望像火焰在他胸中燃烧, 他 领着 孩子们对着燃烧的发把柴作揖,心里祈求新年如愿。完毕之后,出行仪式结束,大人们散去。
剩下的是小孩子们时间了, 等大人一走,小孩子们便围着燃烧殆尽的发把柴蹦啊、跳啊,捡拾鞭炮;。然后又跑到 张家李家门前,侧着头,捂着耳,伸出一条腿抢拾那些没燃尽的鞭炮。近处的烟雾纷纭缭绕,远处的云雾升腾 ;东邻西舍、远远近近出行出行迎新的炮竹声此起彼伏。这时,天还没完全亮,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不一会 红蓝相间的云霞从地平线上升起。地上铺着一汪白的严霜, 寒气还很重,人呼出的空气在空中成为一缕缕白色的气体。 我们这些孩子们点燃捡来的没有燃尽的鞭炮,丢到地上,捂着耳朵闪开, 只听得一声爆响,然后是一阵欢呼雀跃。
接下去的节目是拜年。村里相互拜年的人不少,一拨一拨的,大家来来往往,脸上挂着笑容, 老远就和善地打招呼:“某叔过年好!”“年过得热闹!”碰上大人领着孩子,上前摸着孩子头,直夸孩子。不管平时人与人关系怎样,到过年时好像都是很亲热的人。父亲领着我们 一早晨到本家长辈 家去拜年。来到 长辈人家,先按照大人指点的什么伯、什么叔地喊一通,然后跪到人家事先设好蒲坛上,作几个长揖。这时叔子伯爷走上来,塞给你几块麻叶(用糖沾裹炒米做成)、或一把京果(点心),有时还送你个两分或五分的压岁钱,给你一个大惊喜。 大人们照例是几句过年的客套话之后,这样就算完成了拜年的礼仪。
一般习俗是大年初一祭祖守家,大年初二初三走亲戚,初四初五看彩船和狮子龙灯,初六到初十赶大戏,快乐的日子像车轮子抹了清油一滑而过。

闹元宵
一晃就到了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闹花灯”,这又是孩子们一个盛大的节日。小孩子就赛灯笼, 大一点的男孩子就打火把,而 大一点的女孩子们就“请七姐”。
“赛灯笼,赛鸭笼,一赛赛得满天红。”小孩子一手提着灯笼,一手被大人牵着,嘴里唱着赛灯笼的歌。记得我提的灯笼是我哥哥姐姐赛过了的,圆柱体形,外表糊一层上了光油的透明纸,纸上用红颜料描有图案。由于灯笼的年限长,烟熏火燎得透明纸不透明,明显的发黑。后来我一不小心,让内面燃烧的蜡烛歪倒,灯笼被烧了一个大窟窿,最后提着被烧的灯笼,跟着别的孩子走了一路。
自己的灯笼虽不亮,但心里却是亮堂堂的。
打火把,又叫赶年狗。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每年到冬尽春至时下山来,到村里吃人,咬伤孩子。据说“年”怕火光,于是 人们点起灯笼, 打起火把来驱赶“年”。这习俗流传了几百上千年不知道,只知道大人们这样讲。小时,记得村里年年都打火把 。
打火把先要准备火把。还在正月十五前几天,孩子就开始准备火把了。先找来长蒿或一把芦荻,再在长蒿或芦荻的一端缠绕一些稻草,捆绑结实就成了。上但只能偷偷地,怕大人知道了阻拦,其实大人们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的。孩子们把缠好的火把 放到柴垛缝里或牛栏、猪圈、茅厕角落 ,直等良辰吉日。十五一到,天还没黑下来,孩子们互相传讯:到某某地方打火把。于是,我们就像敌后武工队队员似的或扛着或挟着或抱着火把,猫着腰出了村口,来到约定的地点。等人到的差不多了,领头的划燃火柴,点燃火把,然后你帮我点,我帮他点,一个接一个地点燃火把,在沟畔、在路边、在田埂上排着队挥舞起来。 呼呼燃烧的火把,在孩子们手里绕着花儿,绕着圈儿;火星子乱飞,飞扬到空中,又像天女散花一样,撒落到地上,地面的枯草顿时“兹兹”地燃烧起来,草地连着草地,野火“呼呼”地一下向四周漫延,遇到沟畔地角长得比人高的茂盛的蒿草,火势野性大发,变得猛烈,烟火直冲,像一条火龙 扑向夜空。远看,地面燃烧的草地变成一片火海,空中舞动的火把像 无数条火龙在火海里翻滚,在腾跃 ······孩子们手里舞着火把,围绕着野火又蹦又跳,又喊又叫, 明亮的火把把夜 的黑暗 烛穿,奔放的欢乐、活力把 村野里岑寂 打破。我们这些孩子们啊,尽管今天过后,明天还是会喝菜糊糊,但哪里去管它?好多天来憋闷在心的喜悦全借欢腾的火把释放出来。
闹腾了一两个小时后,带来的火把都打完了,战场也无须打扫的,大家 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家。洗了头脸,有的去看人赛灯笼,有的去看女孩子们“请七姐”。
“请七姐”时,屋中央摆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架着一只底朝上的筛子,筛子上盖着一块布 ,筛子下支着一支竹筷,筷子下端是一个盛满沙子的盘子。两位女孩一左一右擎着筛子,让筛下的筷子在沙盘里随意地划动,其余女孩围坐桌边。有人领唱:“正月正,闹花灯,请七姐,问年成,一问年成真或假,二问年成假或真”,屋里的女孩子都应和唱着,声音徐缓,不低也不高,气氛有点肃穆。而那被人擎着的筛子也在不停转动着,那筷子也就在沙盘中划出各样图形,这不同的图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当然这象征意义只有少数有经验的女孩子看得懂做出解释,这就是请七姐的游戏。七姐,传说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正月十五这一天她会被人请下来,人们可以通过她问到当年的年成,如果年成好,七姐会在沙盘里画出麦子、棉花等吉祥的图样来。除了问年成,人们还可以向七姐问婚姻,问吉凶。倘若真的请下七姐,据说,她会有求必应。因而女孩子们请得非常虔诚,非常认真。对围拢来看热闹的男孩,女孩子怕影响 对七姐的虔诚,她们常要赶走他们。横直看不成“请七姐”,被赶的男孩子们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唱着“正月正,闹花灯,请七姐,问年成 ——”一哄出了屋,做鸟兽散。
正月十五过完了, 年才算过完了。
回味童年生活,虽五味杂陈,但那过年的日子,那闹元宵的情景植入我记忆的深处,常使我怀念,让我感到快乐。我真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过年这个节日,她让苦涩的日子不只有苦涩,让平凡的生活河流里激起欢乐的浪花;她用希望点燃了生活的热情,她用一种快乐的方式 传承了一种礼数、一种文明、一种信念、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她让人们明白: 生活本来是美好的!她与西方的圣诞节相比,同是对人们精神的滋养和洗礼,圣诞节创设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而中国人的过年、闹元宵却是表达人们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梦想和企望 ,即便是在苦难黑暗的日子里,人们都在向往光明和幸福,丝毫没有停止过追求的脚步。
啊,过年 !

【作者简介】
李忠山,笔名李谦,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早年爱好文学,在省地县报刊发过诗歌和散文。后由于高考备考压力,疏于写作。退休后,整理教学,编写教学辅导书籍,如《高中作文思维训练一作文提分核心方法》、《高考高分作文秘籍》(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高考作文序列化训练》(光明日报出版社),初《中记叙文写作》、《初中语文一二年级阅读培优指导》(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等。

【热评精选】
李老师的散文《啊,过年》分四个部分:办年货、吃年饭、大年初一、闹元宵。描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北方人们过年的热闹场景。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差,但是人们对过年的热情高涨,向往美好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本文描写细腻,气魄宏大,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善于遣词造句,用词精当。比如“人们对过年好像一点没有含糊过”的“含糊”用得相当精妙。查现代汉语词典,“含糊”是不认真、马虎的意思。而作者总在这里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过年虽不刻意去追求却非常重视的意思。又比如作者在描写熬糖的时候,柴火在灶膛里燃烧,用了"舔烧”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烈火熊熊的样子。像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就不再举例了。
第二,对大年初一出行的描写,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描写得淋漓尽致。视觉:发把柴熊熊燃烧,火星在在空中乱飞。听觉:发把柴发出呼呼的声音,雷炮发出闷雷似的响声。嗅觉:硫磺的火药味在空气里弥散。触觉:土铳"轰轰”震得脚下的士地也摇晃起来。好像看一部三维电影, 给人立体的感觉,出行的热闹场景如在眼前。
第三,独特的风俗习惯。正月十五闹元宵,小孩子赛灯笼,大男孩打火把,大女孩"请七姐”。这些描写,让我们领略了作者故乡独特风俗习惯,与作者同呼吸共欢乐。李老师的散文是犹如一幅风俗画卷,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作者似乎在告诫今天的人们,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快乐生活。(点评:杨山坡)
拜读李忠山老师散文《啊,过年》,李老师用四大版块,细致地描写了五、六十年代人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他全程详细地回顾了当年春节“办年货”、"吃年饭”、大年初一"敬神”、正月十五前"拜年”、正月十五“闹元霄"的故事。
文章的前半部分,李老师再现了在中国的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很困难,物资相对贫匮,从家里办年货主要是以"熬糖”、“打豆腐"为主要内容,写到除夕之夜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形。 文中刻画了在父亲的带领下全家求神拜佛的郑重场景,叙述了求神拜佛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顿年夜饭的场景,表达了五、六十年代的大人们要求下一代谨记祖宗的名字和习惯以及思想,懂得感谢上苍一年来的誊顾和祈求来年平安幸福的内涵。也体现了五、六十年代的物资上的匮乏和老百姓精神上的富裕。为了过年, 一家人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到除夕这天。腊月二十三"熬糖水”,二十四“祭灶神”,二十五六“磨豆浆"。作者详细而生动地描写了腊月二十三大人“熬糖水”的认真细致和小孩子想吃糖水的馋相和长久等待后的疲惫,让人如临其境;腊月二十五六"磨豆浆"大人推磨、小孩喂磨的合作,点豆浆的技术,吃豆腐脑的感觉,写得精彩流畅,让读者身临其境。吃年夜饭的郑重和留下贵重的菜片段描写,表现了那些年代物资的相对贫匮和人们对亲戚的珍重,以及对亲人的真诚,从而表现出人们精神的富足--这也许就是老百姓狂风吹不折、重压压不跨的原因之一吧。哎,这些描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每到新春时为了把自己的床让给客人们睡而夜夜住在牛棚上面的玉米壳里的日子,那时的人们,是多么吃苦、善良和淳朴!
大年初一,也没什么特别的节目,一家人在别人在鞭炮声中起床,大人和孩子们都穿上整洁的衣服,在父亲的带领下庄重的“敬神”,敬神完赶早的“出行”,一家人在大门口台坡前沿烧香燃纸,放鞭炮和放士铳的过程和场面,都写得生动有加,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人们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到了新春才有的快乐与幸福。五、六十年代的过年,是既简单又复杂、既劳累而又有趣的。
而元霄节,人们更是红红火火大闹一場。“赛灯笼,赛鸭笼”一赛赛得满天红。人们在天这夜里点起火把,有跳,有唱,有舞,有求神,有祈祷,真是一片快乐而繁忙的景象。
通观全文,作者由点到面,从一家人写到一批人,从大年初一写到元宵节前。他们都在烟熏火燎中出发,去看各种神戏,去串串亲朋好友的门,同样有的人放鞭炮,有的人放土铳,可以说是此起彼落,很热闹,这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对春节的庆贺与期盼。
该作品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过年和迎春为题材,抓住春节各个环节展开细腻、生动、精彩的描述,让经历过的人们记住: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一代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创造未来的,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从贫穷走向富强并开始崛起的。春节的情形,就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最好见证。朋友们,让我们记住过去,记住乡愁,记住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继续发扬老一辈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迈开稳健自信的步伐,向着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继续出发! 李忠山老师散文《啊,过年》,是一篇好作品,真实,生动,又充满正能量,力荐共赏!(点评:高秀群 兰云)
忠山老师《啊,过年》是六十年代初、五十年代末中国农村及小集镇人过春节期间的缩影。也只有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才会有此深刻的体会,才能写出当年那浓浓的年味。那年代国家贫穷,百废待兴,为了过年这一天,孩子们的长辈可以说是操劳了整整一年,为了这个让孩子们快乐的“年"的背后,有长辈们辛劳的汗水,甚至更多。那年代新年的温馨是苦涩的,正如中山老师所言,前辈们是想用一种快乐的方式”传承一种礼数,一种文明,一种信念,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今天的年青人可能读不懂《过年》,但正因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才会有今天中国人的天天如同过年般的幸福、快乐!(点评:杨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