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言定亲
戴永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轻人的婚姻大都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的仍是“提亲、访亲、发帖、定亲、结婚”那 一套繁冗复杂的过程。奶奶生前曾多次给我讲述过我父母“发帖儿”当天,不经意间发生的奇妙故事,经算命先生机巧动听的解释,形成皆大欢喜的结局。
1939年初冬,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爹爹奶奶喜滋滋地天不亮就起床请人忙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专门招待为长子戴宝同送帖说亲的媒人和算命合婚的“猫儿先生”黄如漂。当天按约发来两份喜帖:一份是三泰乡沐家村沙春旺长女的帖儿;另一份是三泰乡孔元村周家舍郑新宽小姑娘郑巧英的帖儿。
早饭后,人们边喝茶,边闲谈,边等候客人的到来。日出三竿,等候的人翘首以待,不停地探头朝南边大路上张望 。
中午时分,黄立本、钱以虎二位媒人满脸堆笑,一板一腔,捷足先登,将郑家的喜帖送达。在算命先生的引导下,我爷爷习惯地掸了掸双手,喜笑颜开地上前接过喜帖,恭恭敬敬地放到神柜上的捧盘之中,然后招呼二位媒人坐下来休息喝茶。
闲谈中,不知不觉已到饭期,祖父焦急地不时抬头向门外的大路上张望,横竖不见沙家媒人的踪影。眼看时辰不早,见多识广的黄如漂先生提议说:“三爹,不如边吃边等,岂不两全齐美!”“也好,也好!” 众人随声附和。
爷爷听罢,觉得在理,随之吩咐奶奶上菜。“种田一茬麦,吃饭一碗肉”,奶奶乐呵呵地揭起锅盖,两手一搓,欢快地伸手去端锅内的满满一大碗红烧肉。不料,急切中竟将炖在饭锅中盛肉的破大碗边瓷片揑了上来,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原封不动仍然留在饭锅中。奶奶不意失手,惊恐万分,一时不知所措,在场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猫儿先生”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冲着我爷爷奶奶拱拱手,一本正经地笑着说:“恭喜三爹三奶,肉碗肥呃忑开来了,这是吉兆啊!我给人家合了一辈子的婚,从来也未遇见过这千载难逢,可得而不可求的巧事、好事、喜事啊!真的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经他这么一说,众人浑然醒悟,随即七嘴八舌地应声附和跟着道喜。奶奶听罢,如释重荷,随即用一只大碗麻利地将屯在饭上的猪肉全部盛起来。我爷爷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兴高采烈地双手接过奶奶手中的肉碗恭恭敬敬地送到众人面前。
中饭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结束。饭后,二先生正儿八经地摆开坛场,神乎其神地将送来的喜帖与父亲的生辰八字,掐了又掐,算了又算,最后站起来清清嗓子,郑重其事地连声道好。众人也齐声祝贺爷爷奶奶找了个好命的媳妇。
那年,父亲22岁,母亲19岁。算命先生的一句吉言,成就了两位年轻人的美好姻缘;一句吉言成为两个年轻人相互依托、相依为命、终身为伴的精神依托;一句吉言变成两个年轻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为之奋斗终身的共同愿景;一句吉言戏剧性的经历演化成我家遇事不惊、化险为夷的宝贵精神财富。
注:黄锦泰先生是庄上有名的私塾世家,也不知什么原因他的诨名叫“狗先生”,他的长子腿脚残疾人称“瘫先生”,次子黄如漂人称“二先生”,诨名叫“猫儿先生”,四子黄如标称为“四先生”,他是父亲的密友。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