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马克恩主义史学家一一侯外庐
袁 联 光
侯外庐(1903—1987)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治学的最大特色是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西、马融合会通精神。在这种文化观视域下,我们才能准确理解他的学术理路和研究范式。
1919年五四运动后,侯外庐受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著作的影响,并在李大钊指导下研读布哈林《唯物史观》英译本等书籍,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侯外庐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鼓励他“搞理论应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入手,从原著中汲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这成为他立志翻译《资本论》的最初动力。他后来强调从原著出发准确理解“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等基本范畴,这种治学风格也正是肇始于此。
《中国古代社会史》为1949年8月上海初版,为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发行“新中国大学丛书”之一种。关于“新中国大学丛书”此书附有该丛书目录可见一斑。此书据作者《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一书修改扩充而成。作者在研究中坚持了三个原则:首是弄清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其次是谨守考证辨伪的治学方法,第三是把中国古代散沙般的资料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古代发展观作-一个统一的研究。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年出版的《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从中国古史资料入手,探讨了古代国家起源和古代社会的发展途径,断定中国古代存在着奴隶社会,其社会特点具有“亚细亚性”。但在该书中尚未对“亚细亚性”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后来才做了进一步研究,写成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大都汇入其所著《苏联历史学界诸论争解答》一书中。1949年8月作者将《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修改为《中国古代社会史》一书时,吸收了《解答》中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内容,使其成为一部更为完整的并富有理论特色的古典研究著作。此书的显著特色在于作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提出了独到见解。根据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殷代社会的特性,认为殷代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
( 红色文献由著名红色收藏家杨亚利提供 )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