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晓伟

1月13日早晨,天空飘起了一丝一丝的小小的雪花,这是今年我们家乡下起的第一场雪,尽管雪来得稍晚些,但雪仍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特别是久别后雪的洁白与清新。人们祈盼雪下得更大些,把疫区疫情快点儿结束,让瑞雪给我们带来个丰收之年。
‘站在窗前,我凝望着飘舞着的雪花,远望到风雪之中巍然耸立着的双塔,感到双塔格外清晰、分外妖娆。我由此想到围绕双塔的另一些故事。

双塔门前原来都是土道,东西南北凸凹不平,雨天常积水泥泞,给行人造成很大不便。南北路两侧是塔前村村民的菜园子,种植着蔬菜、果树,还有的村民在地里扣着蔬菜大棚,偶尔可见种地用的农家肥的堆积,路过的人常常闻到难闻的气味儿。后来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给参观双塔的游人创造良好的环境,由街道把两侧菜地征用统一使用。东西南北路都铺上了崭新的油板路,让旧貌换新颜,双塔门前西南部是水泥路面铺设的停车场,门前左侧南部是水冲卫生间,卫生间南部是一片向日葵种植地。每年当向日葵花盛开之时,这里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向日葵花在阳光下耀眼,光芒四射,在风中起舞,那一片片金黄色的花香,引来一群群蜜蜂采蜜,引来众多游人观赏,成为游人乐于驻足拍照的一个景点。

去年这块向日葵地又被充分利用,塔前村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双塔古玩市场,填补了北镇没有统一古玩市场的历史,成为古玩爱好者交易的理想圣地,也成为塔前村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个亮点,它引起省外朋友和周边市县古玩爱好者的倾迷。双塔距大佛寺不足3华里,我在上一篇“北镇双塔的故事”中曾推测过双塔有地宫,据说在双塔和大佛寺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也叫暗道。它有多深有多宽无人知晓,至今没有发掘出来,据知情者说在北镇街道小学南边一处平房有人发现过洞口,有1.2米宽、不到2米深,要猫着腰才能行走,后来由于动迁,洞口被掩埋不见了。大佛寺是城里较大的寺庙,可以和义县大佛寺媲美,住着很多僧人,也负责管理双塔,每天快要掌灯时分前20多分钟,要派出三两个僧人沿着地道来到双塔,把塔前周围灯点燃,正所谓“前寺通后,僧人进香”,熄灯后才能返回。
大佛寺,因文革被毁,现存义县大佛寺与当初北镇大佛寺一样,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是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堪称为世界之最,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群。我在第二初中上学时,在校园曾发现过一条地道,有1——2米深、1.5米宽,里面漆黑一片,入口处打手电能发现两侧有旧电线拉过的痕迹,那时地道已经废弃了,用玉石板盖着,一推就能发现洞口。后来听说是那个年代备战用的防空洞,根本不是大佛寺通往双塔的暗道,这条暗道至今还是谜。

在七八十年代,十几岁的男孩子们贪玩不懂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懂爱护文物。经常仨一群俩一伙拿着弹弓去打鸟,也去双塔那里玩,看到双塔底层铜质风铃风吹铃响好玩,远瞅风铃很小,实际上风铃有二碗大小,就用弹弓加泥丸去打,打后听见啪的一声风铃飞动脆响声,风铃还是很结实不掉,可见当时建设者还是很高明的。塔上八角出一风舵,角梁带风舵,比风铃大。小孩子们经常到双塔去玩,不知何时发现在塔顶部长出一颗树,也成为孩子们回家后谈论的话题,这棵树长到近三米高时引起有关部门注意,据北镇文物处周洪山处长说树名叫黄伯梨。如果这棵树继续生长不拉掉,就会对双塔保护有影响。按当时条件,县里无能力砍掉这棵树。后来经县里研究,专门请沈阳消防队会同沈阳杂技团演员在高空锯掉了这棵树,怕树根部再复活,用了些高浓度碱液浇灌消杀处理,从此这棵树在双塔上消失了。

在双塔院内有许多古碑石人像,都是辽代和明清时期的。其中有几块石碑立在最西侧,形象独特很吸引人观看,据了解这是明朝时期石像生文武官员的造型石像碑,两手持兵器的是武官,两手拿笏板的是文官,这些石人像是在富屯街道台子沟村发现的。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石雕人物又称“石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像不同。明朝时,凡是举行大典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驾崩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

在双塔院内直接前行50米便是双塔寺庙,门口挂着北镇市佛教协会牌匾,内有佛教协会人士办公。寺内供奉有众多佛像,寺内有专职僧人两名,居士几十人。据说在文革后恢复寺庙时还有段故事。在七八十年代复建寺庙都靠赞助,由僧人、居士、爱心人士捐赠和政府宗教部门划拨一部分经费,塑佛大多是靠雇南方人来做,这是技术活,本地一般人不会做。当时北镇拘留所移交给宗教部门后,1995年寺庙主持人接着修房塑佛。为了省点经费,有一位来寺庙干零活的年轻人,自己毛遂自荐要试着塑佛,他说塑完佛寺庙满意就用,不满意也就费点水泥和沙子。

这个人于是专心致志塑佛,他塑出了观音菩萨和地藏王佛像,形象逼真,塑出的效果令人很满意。后来有关部门领导来视察,听说有人会塑佛很惊讶,要见见此人,这才知道此人叫任宝忠,北镇闾阳镇人,是全国著名诗人任宝常的四弟,领导表扬了他,说以后塑佛活归你了,做完活我们奖励你。此人后来名声大振,省内省外很多寺庙塑佛都来找他,目前他已经塑佛做了20多年,每年至少塑佛10多尊。他远到过广西南宁、湖北,近到过秦皇岛、山海关、奈曼旗等地,技术日臻完善。任氏家族人特从闾阳镇老家雇台车拉来17名家人到双塔寺庙看他塑的佛,以此为荣耀。

2018年北镇市在双塔院内西北部建起了北镇市博物馆,用来收藏和展出北镇出土的文物和纪念物,也是为了宣传北镇文化。博物馆内主要展出三部分内容:一是辽代文物展;二是北镇考古发掘展;三是北镇满族剪纸展;馆内展出了北镇出土的石器、铁质刀剑等用具、砖瓦、坛灌、墓志铭、辽代地图等大量文物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纪念品。
主持北镇辽代显、乾二陵考古发掘的辽宁省考古研究院课题考古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万雄飞,在2020年第9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文,详细介绍了北镇辽代显陵和乾陵的历史和现场考古发掘等工作,解开了辽代帝陵在医巫闾山尘封千年的谜题,更使北镇名字响彻中华大地。

不久前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燕云台”说的就是大辽国首都北镇发生的历史故事,电视剧演绎了萧燕燕(即萧太后)传奇的一生。她这一生,被两个男人深爱着,辽景宗耶律贤教会了她怎么运用权术去统治一个国家,贤臣韩德让帮助她成为一代明主英后。千古以来有过多少女皇执政并创下丰功伟绩,但能够全面收获功业、家庭、爱情之圆满者,却只有萧燕燕一人。而身处动荡的朝代,她的长姐潇胡撵、二姐潇乌骨里也因为政治联姻不由地卷入了皇族三支的纷争,从而留下历史的遗憾。

如今的北镇双塔历经千年风风雨雨,依然挺立幽州重镇,它是北镇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东北地区标志性的代表,在广东省深圳市锦绣中华公园,代表东三省的地标建筑物就是北镇双塔,那有双塔微缩物为证。看到它,就令人想到北镇厚重的历史。双塔镇守在冀北严疆,给人们传承着文化。它既是文物,又是文化,永远激励着后人继往开来迈向新时代,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