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见证大河悲伤与安澜
作者/孟庆国
花园口,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美丽的地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郑州北郊的黄河岸边。
初秋的郑州,炙热依旧。择一雨过天晴,风微气爽的午后,我专程到花园口事件发生地游历了一番,我想实地探访一下历史留在这块土地上的遗痕,欣赏一下黄河落日晚霞的缤纷,感受一下我心中的花园口。
遗址览史,广场再现扒堵风云
沿花园口景区大门向东车行1.5公里,就到了“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北广场紧临黄河,如实再现扒口事件;南广场为纪念广场,广场中央是水流回旋状圆形地坪,周边花团锦簇,与北广场的“黄泛区”地貌形成强烈对比。


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

黄河花园口决堤堵口记事碑
广场南部的半月型浮雕墙,长100米、高2.8米,为巨型红色大理石高浮雕拼接而成。内容分八个部分:日寇侵华、掘堤扒口、洪水泛滥、灾民流离、生态灾害、堵口会谈、复堤斗争、黄河归故。完整记述了花园口事件扒口、堵口的全过程。
在浮雕墙的东西两端,两座六角的琉璃瓦纪念亭相对而立,俗称“八卦亭”,亭内各有六面柱体石碑。西碑亭为国民党于1946年所立的“民国堵口合拢纪念碑”。碑体上分别是蒋介石题写的“济国安澜”和国民党行政院的题词“安澜有庆”,以及时任国民党堵复工程局长朱光彩、水利部长薛笃弼撰写的花园口工程纪实和合龙纪念碑文。东碑亭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97年7月所立。碑文详细记载了花园口扒口和堵复的史实,述说了国民党政府扒口的历史真象和由此所造成的人间浩劫。两座碑亭,记录的是同一件事,但说法各一。谁是谁非,孰真孰假,历史已经作出了公正的判断。

花园口掘堤口门处所立界碑
北广场即为1938年花园口掘堤扒口的地方。当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黄河自此改道流向淮河流域,黄河大堤口门被黄河水冲刷九年之久,口门最宽时有1460米。在扒口遗址的东西口门边界处,各矗有一座白色界碑,界碑采用倒三角金字塔构图,给人一种奇峰般的震撼。中间有人物思索状的面部表情,外侧是水浪造型与岩石相拥,简单形象的艺术造型精妙隽永,给观者以气势宏伟之感,又力透黄河决口之险。两界碑之间,基本保持了复堤堵口后的地形原貌,让人一踏上这块土地,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悲怆。
我在广场上一件件雕塑、碑刻前踽踽独行,流连阅览,在扒口遗址的大堤上伫立远望,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安祥中充滿惆怅,那段逝去不远的苦难岁月如影像般在眼前一幕幕飘过……
以水代兵,千古一掘千秋罪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在台儿庄、徐州一带组织了大规模扺抗后,主力大部撤退至河南、湖北境内。侵华日军沿平汉、津浦两路南下。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日军一部从黄河北岸偷渡黄河成功,之后沿陇海铁路西进,于6月初抵近开封,郑州危急,武汉、西安震动。
此时在河南境内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多为徐州战场撤下的疲兵,尚未得到休整,无力再战。为阻止日军,国民政府异想天开,提出掘黄河大堤放水,滞敌西犯之策,企图以水代兵,掩护主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转移。6月4日,第53军一团奉命在赵口掘堤,因河势北移,水流不畅,遂改由新八师在花园口掘堤。
执行花园口掘堤任务的新八师参谋长熊先煜亲自带人上堤选址,确定扒口位置后,于6月6日夜半时分开始掘堤。他们把几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编成5个组,轮番掘堤,通宵施工。6月9日上午8时,工程完成,开始放水。第二天恰逢大雨,河水暴涨,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奔泻而出,肆无忌惮地向东南平原倾泻,水到之处,尽成泽国。从此,地理书上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黄泛区旧照
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后,黄河泛滥形成的河道成了暂时的军事分界线,东面是沦陷区,西面为国民党控制区。单从军事层面讲,使日军沿陇海路西犯计划受挫,改由山路和沿长江逆流进攻武汉;但从政治层面讲,由于事先对老百姓严格封锁消息,等到洪水到来,百姓来不及躲避,遭受了灭顶之灾,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耻辱的一笔。
黄河水从天而降,一股沿贾鲁河,经中牟、尉氏、开封、扶沟、西华、淮阳、周口入颍河至安徽阜阳,从正阳关入淮河;一股自中牟顺涡河过通许、太康至安徽亳州,由怀远入淮河。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遍地洪水,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时,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商水6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
扒开花园口带来的灾难还不止这些。洪水所到之处,河湖淤积,土地沙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夺淮汇入长江,把上百亿吨的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淤塞,洪泽湖淤高一到两米。据史志记载:豫东“堆积土浅者数尺,深者逾丈,昔日房屋、庙宇、土岗亦多堆入土中,甚至屋脊也不可见”,“整个黄泛区满目芦茅丛柳,广袤可达数十里”。每到汛期,黄河洪水滚滚南下,黄淮间洪水漫溢横流,大片地区被水淹没,人民在战乱与水患中苦苦挣扎。
花园口,自此成了黄河的伤口,成了中华民族的伤口!
故技重演,复堤堵口的两党争斗
扒堤的伤痛过去八年之后,花园口又上演了一场复堤堵口的悲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花园口堵口,引黄河回归故道。并于1946年2月成立黄河堵复工程局,开始花园口堵口工程。
当时,黄河改道已有8年,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故道两岸军民创建了冀鲁豫解放区和渤海解放区。除开封、济南等几个大中城市被国民党占领外,大部分地方为解放区所辖。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大部分垦为农田,四十多万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先复堤而直接堵口,无异于再造一个黄泛区。况且黄河故道的堤坝工程在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也急需修复。
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以大局为重,同意黄河堵口归故计划,另一方面提出了“先复堤、后堵口”的基本主张。而国民党政府则以“拯救泛区人民于水火”为名,拟先复堵花园口黄河水门,使黄河归故,阴谋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并下达了“宁停军运,不停河运,限期完成,不成则杀”的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赴花园口工地督促施工。
1946年3月3日,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赵守钰前往新乡,与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商洽黄河堵口复堤问题,决定各方面派出代表谈判。
在此后一年多时间内,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先后在开封、菏泽、南京、上海等地与国民党当局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进行了十数次有理有节的谈判,尽量推迟堵口计划,为下游复堤和移民安置赢得了时间。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为了配合军事进攻,破坏解放区的生产建设,国民党方一面加紧堵口工程,一面派飞机轰炸解放区的复堤工地。解放区军民被迫一手拿枪,一手拿锨,一边谈判,一边迁移,与国民党当局破坏下游复堤行为进行斗争,最大限度地减少黄河归口造成的损失,使国民党水淹解放区的阴谋未能得逞。
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政府未与中共方面协商,即在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随即回归故道。
黄河安澜,风吹稻花香两岸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黄河既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又是一条横暴的“苍龙”。她在缔造、养育中华民族的同时,无数次的泛滥、决口和改道,也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中国人对于黄河,既有感激,又有敬畏,既有崇拜,又有抗争,以及梦寐以求黄河安澜的期待。


花园口黄河大堤上的将军像和镇河铁犀
黄河冲出峡谷来到坦荡无砥的华北大平原,其裹挟的大量泥沙不断抬高着河床,使黄河由漕河变成地上悬河,稍不如意,即挣脱两岸堤坝的束缚,冲出新的河道东滔入海。据史记载,从先秦到民国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1549次,改道26次。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毁堤扒口,任黄河水肆虐泛滥9年之久而制造的人为灾难,除了国民党政府,找不出第二家王朝。
花园口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邙山脚下,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无数次黄河灾难的见证者,成为扒口悲剧的亲历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灾多难的花园口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成了治黄工程的重要枢纽和变黄河“水害”为“水利”辉煌业绩的创造者。
位于花园口黄河大堤上的花园口水文站,始建于1938年,是黄河上第一座数字化的水文站,内部设施非常先进。这里提供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是黄河的晴雨表。黄委会的防讯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花园口。建国以来,花园口水文站先后经历了每秒1万立方米以上的洪水10次,战胜了多次特大异常洪水,确保了黄河安澜,这是花园口之功,也国家之幸,人民之辛。

花园口水文站
当年花园口掘堤后,在郑州市境内形成了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2公里多的黄河故道,低洼沟壑。既影响农业生产,又危及堤防安全。 1954年,由河南省水利厅、黄委会、河务局共同组成力量,建立了引黄淤灌管理局和淤灌工程处,先后在花园口修建了4座引黄闸和提灌工程。昔日肆意横流的黄河水,被有序引到沙荒、盐碱地和涝洼地上。经过多年的努力,花园口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改造成了良田。
1964年,淤灌处与花园口大队协作进行“引黄稻改示范”,第一年种植水稻1041亩成功,以后稻田面积逐渐扩大到八个公社20余万亩。如今,始于花园口的这项“引黄稻改示范”水利项目,己使整个黄河灌区成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魚米之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建国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郑州邙山、花园口视察黄河,部署治黄工作。2019年9月17日,总书记在郑州视察黄河并主持召开座该会,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正式列入国家战略。花园口,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进入了跨越发展新时代。按照“滨河生态健康城”的发展定位,持续打造“郑州北大门,和谐宜居地”的靓丽新名片。以大运河文化片区板块建设、黄河生态走廊建设为重点,京水大庙东岗合村并城顺利回迁、四环快速化工程建设紧锣密鼓、环境整治提升如火如荼、贾鲁河截污绿岸初见成效、千亿级医疗健康产业园、京水民俗文化街和富力建业凯悦广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先后落地......如今的花园口,黄河岁岁安澜,人民安居乐业,四季风景如画,发展日新月异。花园口人民追求美丽和幸福的步伐,就如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往无前,永不停滞。
夕阳夕下,我站在花园口“将军坝”上,放眼莽莽苍苍的黄河,灿烂的晚霞把潺潺的水波映照得五彩斑斓,夕阳余晖笼罩的花园口,阡陌纵横,草木葳蕤,堤柳婆娑,灰鸟低唱。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融,战争与和平在这里叠轵,河风微微吹拂,任我思绪飞扬……


夕阳笼罩着花园口,晚霞把潺潺的水波映照得五彩斑斓,作者站在黄河大堤上极目远望,任微微吹拂,思绪飞扬。
作者介绍:
孟庆国,退伍军人,退休干部,1954年生,河南镇平县人;曾任黑龙江农垦局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中原视窗网》总编辑。
编者的话:
花园口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古称桃花浦,旧时海滨遍地桃花,春来繁花似锦如花园,民间传说,最早这里并不叫花园口。到了明朝时期,天官许某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方圆540余亩,种植四季花木,终年盛开不谢, 远近男女争往游览观赏。后来黄河南滚改道,滔滔洪水,把这座美丽的花园吞没。从此,这里就成了黄河南岸一个渡口,群众便称之为花园口。
花园口决堤 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下令扒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史称花园口决堤。花园口决堤事件给黄河下游豫(河南)、皖(安徽)和江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千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花园口事件在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名武卫,号文會堂主,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