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赶年集叫“捉鬼”
陇南,天水,定西等地区时兴,还是全国各地都有此风俗,确乎不得而知。我们陇南,在除夕这天的早上,去镇或城里赶年集,被美其名曰:捉鬼。
从字面意义上,我曾经多次询问过父亲:他囫囵吞枣一样解释道:捉鬼是小商小贩在腊月三十,把货物卖了个好价钱,或是赶集的人去拾了个便宜。
其实,对那些小商贩而言,他的货物一般要追赶消费者的脚步,譬如食物,蔬菜,水果,服装,炮仗,祭祀用品等等。某些商品在往常时节,一般用量较小,大年三十之前,商人必须把它们销售殆尽,假设滞留部分或许多,最是食用品,有的腐烂,有的过时;就是不随气候变化的服装,也会囤积一个来年。于是,就要赶在春节之前,即除夕那天,最好销售一空。
对家庭和个人而言,譬如祭祀,生活必须品,亲戚之间的礼品,一时半会没有购置,到时候要运用,所以,必须赶着三十这天提前去采购。遗憾的是这些急需品,要么货源紧张,要么过剩,这样就使得个别商品的价钱飞涨,购买者不买,事情逼迫着你,买了经济能力很难承受,所以,这个赚和赔钱的买卖,就是谁捉了谁的鬼!

有一年队里发了二斤肉票,去食品门市部里割肉期间,因为,肉里骨头较多,父亲和屠夫争吵了几句,准备三十去赶个鬼。结果,十里路去的早,却肉卖完的更早,父亲灰溜溜的回来,垂头丧气的从大门上进去时候,就喊着说:今年的鬼没有捉住!
另有一年,队里胡麻歉收,没分到一两食用油,亲戚里走动没有礼物,年三十这天,父亲赶集回来,笑着说:今天鬼捉住了,剩余的三四十个酥饼,收市时候,便宜五毛钱呢!
原来,酥饼是把面团擀成薄饼状后,上面涂擦油盐姜黄等,压成手掌心大小的薄饼,四个累叠成拳头样大小,作为拜年的礼物。其实,这些食品是现蒸现买,来了顾客才做。父亲说是赚了,其实一点也没有占便宜。
捉鬼只是赶年集的说辞,由于当时经济的现状,在我小时候似乎很流行。
正因为你紧缺,你急需,便宜了要买,贵了也要买,最贵了更要买,自己才是被别人真正捉住了的鬼?



李申时,甘肃省礼县石桥镇圣泉人,1981年毕业于天水地区礼县师范,《祁连文学杂志》和《西宁表情》特约作家、《星火文苑文学平台》签约作家。分别在西垂文苑、天水文学,西部书坛,文化礼县,陇原文学,作家文苑、昆仑文学、《小小说月刊》《精短小说》《中国乡村》等杂志,平台刊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