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
作者:穆孟田
父亲穆庆山,一九零五年生于原河北省大明府东明县,现为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一九二八年闯关东。一九四二年回过老家一次,在家没呆几天,就又返回东北,从此再没回过家乡,直至一九八五年,在梨树县孤家子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周岁。
一、大起大落
一九零五年父亲出生在东明县,城东十里索旗营的一个菜农家庭。祖父穆光锡,家中有祖宗留下的四十五亩良田。祖父和祖母黄氏一生所生一女三男,长子穆庆曾,次子穆庆普,父亲排行在三,叫穆庆山。还有个女儿英年早逝。因为父亲在家是最小的一个,祖父母对他疼爱有佳,父亲整个少年时代衣食无忧。
一九二二年,父亲十八岁了,家中种菜用不了更多的人,为了贴补家用,父亲就跟随本家族的一个长者去山西做买卖了。
一九二四年,父亲跟马军营一个范氏女子结了婚。婚后,我父亲一直跟父母及两个哥哥在一起居住,一家二十几口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一九二五年,我的曾祖父去世了,祖父虽是哥一个,但发送老人大讲排场,高搭灵棚,雇了三伙喇叭,停上三期二十一天,花掉了家中大部分积蓄。也就是从这以后,家中果园的果树不结果,菜地的小菜生虫子,好日子一落千丈。
一九二八年,我父亲哥三个不得不分家了。分家后,我的两个伯父继续跟我的祖父经营果园和菜地,我父亲跟随马军营、包旗营、赵官营等乡亲一行七十二人闯了关东。
二、背井离乡
一九二八年,父亲抛妻撇子,一路讨饭北闯关东。人家有钱的坐火车,而我父亲跟他的妻侄范老二、范老三因没钱却是步行。走到山海关时,父亲他们打听去东北怎么走,一个残疾人说,他可以指路。于是,我父亲三人跟着这个残疾人走进一个大院,进去一看,却是个兵营。原来这个残疾人是个招兵的。父亲他们闯关东是为了养家糊口,不是来当兵的。就想找机会逃出去。可进营容易,离营难。在第三天头上,机会来了。在那个残疾人射击赌钱的空当,三人逃出来了。这样,前后走了一个多月,到了长春宽城子。他们本打算去现在的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因为一九二七年有乡亲在小城子打过工,说那地方的钱好挣。结果由于父亲他们的关里口音太重,告诉道的人就指点他仨去了宽城子。于是,我父亲他们在宽城子只住两天,就赶往小城子去了。
三、苦难岁月
到小城子后,经人介绍,父亲给一个叫候秃爪子的地主打零工。有一天,父亲被派到小城子北办事,回来时走到颜家屯,被几个小土匪给绑票了。因为父亲是个关里人,身上也没收出啥值钱的东西,他们把我父亲打的遍体鳞伤,最后把我父亲放了。我父亲在回小城子途中,在小宽长山堡一个井台上喝水,被一个姓赵的好心老太太看到,她见我父亲浑身是血,问是咋回事,我父亲说被土匪打的。老太太告诉我父亲,不能喝凉水,喝了火攻心,会做病的。于是,好心老太太把我父亲领到了她家中。到家后,跟他儿子商量,腾出一个屋,把我父亲留在她家养伤。这个老太太在家里说得算,心眼又好使,桌上桌下侍奉我父亲,过了一个多月,我父亲的伤养好了,好心老太太跟我父亲说,我家不够雇伙计的条件,你就到别的地方去做工吧,父亲答应另找事做。临别时,他感到对赵老太太的恩情无以回报,就认了老太太为干妈。之后,我父亲没回小城子,就在长兴的张发屯,给一大户人家种西瓜。由于我父亲在关里自家菜园种过西瓜,所以,父亲在张发屯种的西瓜长的个头非常大,超出东家的想象,得到了东家的认可,决定让我父亲长期在他家打工。可我父亲多数老乡都在小城子做工,于是,我父亲还是离开小宽,去了小城子。
到小城子后,很快找到到了新东家,叫李广青。父亲怕在外面做活再遭土匪打,就讲给东家做饭。结果东家发现我父亲不会做饭,还得边做边学。当家的李广青不满意了,决定辞退我父亲。我父亲苦苦哀求他说,很快会学会的,在不熟练之前,不要工钱。这样,李广青才勉强把我父亲留下。由于他们最终相中了我父亲干活干净利落,还舍不得让我父亲走了。我父亲在李广青家,一干就是四年。
一九三三年的某一天,父亲跟李广青的儿子发生了口角,离开了他家。后来我父亲听老乡说,我父亲走后,被李广青知道了,还把他儿子好顿骂。李广青在当地是有名的恶霸,土改时被政府镇压了。像这样的人,都舍不得我父亲离开他家,可想我父亲的为人是多么的好了。
一九三四年,父亲离开小城子,又到了小宽高十老一家。高十老一是有名的阎王爷,解放初期也被政府镇压了。就这样的人家,我父亲在他家还干了四年。
我父亲不单活计应人,人品也好,广交朋友,好多人都愿意跟我父亲结交。来东北没几年,我父亲就认了好多干兄弟和干儿子。其中最要好的干儿子姓杨,在杨船口住。干兄弟有刘麻子、明凤山,其中最要好的干兄弟要数我张二伯张凤岐了。俩人三次结拜,我父亲排行在五,我张伯父排行在二,无巧不成书,哥俩三次结拜排行皆是这个顺序。古人言:“三次磕头入祖坟,好比同胞一母亲。”我父亲管我二伯父的爹妈也叫爹妈 。不仅如此,干脆就住在一起了,而且他家走到哪都带上我父亲。正是:德厚必有邻,仁慈福满门。心诚交良友,人好遇知音。
一九三七年,父亲随我二伯父一家去了长岭县北正镇。
一九三八年,由于不服水土,父亲患上了伤寒病,卧床不起。伤寒病是属于传染病。我老姑张凤琴不怕被传染,更不嫌脏和不嫌累,床上床下,整整护理我父亲三个多月。可以说是我老姑给了我父亲的第二次生命。由此可见,我父亲和我老姑的兄妹情是多么的深!我父亲康复后,有人提媒要给我父亲找个老伴儿,我张家奶奶坚决不同意,老人家告诉我父亲说,必须确定关里的原配找人家了,才能再成家 。张家奶奶对我父亲像自己儿子一样疼爱,衣、食、住全都包了,来人去客都要我父亲做陪。我父亲也非常听我奶奶的话。
我老姑张凤琴
起初,父亲他们在北平镇,日子还好过,我奶奶当家 ,领着她的一些干儿子挣到了一部分钱。可好景不长,由于俄国大鼻子时常抢人、抢钱,在长岭县呆了三年,父亲他们又被迫回到了小城子。
在此之前,父亲借给小宽左家林子,一个姓刘的一笔扛活钱。在长岭时,父亲就多次去刘家要过钱,刘家就是赖账不给,并且还搬了家。从小宽搬到了玻璃城子孙家围子屯。父亲到小城子后,有人给我父亲出主意说,你在哪都扛活,不如你也去孙家围子,就不用来回跑要钱了。
一九四零年,我父亲到了孙家围子,给孙姓的东家扛活,由于任劳任怨,不仅给东家做饭,还帮喂牲口,看孩子。这些被当时的当家人孙振山看中,大年三十晚上,非要跟我父亲拜把子。人家是东家,我父亲是伙计,怎能结为兄弟呢?但我父亲知道东家为人和气,经常和伙计打成一片。因为他愿跟伙计开玩笑,伙计都叫他“二白扯”。我父亲说东家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比如,每次屯子来货郎卖麻花,伙计总是把所有的麻花都包了,货郎问谁花钱,东家说我来花钱;还有东家老伴怀着孕,被伙计张大麻子闹玩,一拳头打流产了,从此不再生育了。东家也从来没埋怨过。而且两口子还说,得回张大麻子,不然不知道还得生几个呢?就因为东家的为人,我父亲表态说,愿意跟二兄弟结盟!论完生日时辰,我父亲一九零五年生人,东家一九零六年生人,我父亲大东家一岁。我父亲为兄,称大哥。东家为弟,称二弟。从此俩人不分彼此,情同手足。用几句话形容即是:“穆庆山、孙振山,二山结拜;关里人、关外人,二人同心”。两人结拜后,关系就更近了一层。从此,我父亲又多了一个亲人。
我的二叔孙振山
一九四二年,在我二叔孙振山的催促下,我父亲踏上了归乡的路,回到了阔别十四年的老家 。到家后,知道我的祖父母、大伯父都相继去世了,原配老伴儿也另嫁人了;女儿夭折,长子穆孟修参加了八路军,在前线作战。家里就剩下我二伯父了,生活也十分困难。于是,父亲考虑再三,决定再回东北孙家围子。到孙家围子,我二叔喜出望外,问长问短,知道我父亲老家的情况后,跟我父亲说,大哥,关里的嫂子有了人家,有相当的你也该成个家了。
一九四四年的某一天,二叔去他郭家店的三舅哥家卖旱烟。听他三舅哥说,四平有一个可怜的女子,丈夫去世了,婆家对她很刻薄,邻居想帮忙让她再嫁人,问我二叔有没合适的人选。我二叔说,我有一个拜把子兄弟穆大哥,我大哥就一个人,正合适 。他三舅哥说,得给媒人一笔钱。二叔因兜里没有钱,就毫不犹豫地留下一匹马做抵押。并跟他三舅哥说,你去四平找那个女的,我回家接我大哥。没过几天,我父亲和我母亲在郭家店见面了。互通名姓后,当说出我父亲的年龄比我母亲大十七岁的时候,我二叔的三舅哥很担心我母亲不同意。而我二叔打圆场说,别看我大哥年龄大了点儿,但为人老实忠厚,你嫁给我大哥,一辈子都不会遭罪的。我母亲感到我二叔说得有道理,想到自己在婆家遭的罪,受的气,只要我父亲能对她好,至于年龄大小,地域远近,都不是主要的了。所以,同意跟我父亲去孙家围子重组家庭。到孙家围子后,由我二叔安排,就住在他家的耳房子。由于我父亲知疼知热,我母亲很是满意。就连孙家的奶奶,看着都高兴。逢人便说:“啥人啥命,搬不倒尖尖腚,你看我干儿子的命多好,找到了一个好媳妇啊”。
一九四五年七月中旬,父亲被日本鬼子抓了劳工,在村里训练。母亲找到了她的干姥王金商量咋办?她干姥说,雇你大舅替换吧。母亲的大舅宋有,即她干妈的娘家哥,没结婚,一个人无牵挂。于是,给宋家两担粮,把我父亲替换回来了。没过一个月,日本投降了,在我妈干姥的说服下,宋家同意返回我家一担粮。尽管如此,我父母对他的干姥和大舅无比的感激。
一九四六年二月份,由于二叔一直对我父母的生活起居非常照顾,这可激怒了二叔的胞兄,外号“叫当兵的”,人们暗地里叫他“大恶头”。这个“大恶头”欠我父亲的工钱也不让我二叔给,执意给我父亲一个,写着孙成文的地契顶工钱。我二叔拗不过“大恶头”,又不能让我父亲白干活,于是,把我父亲送到柳条沟,陈万选家去做了长工。
一九四六年,我二叔送走我父亲后,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并明显消瘦。可叹,好人没长寿,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二叔就因病过早的离世了。二叔去世后,我父母都十分悲痛,非常怀念他的这个二弟,就是日后,每当回忆起来,都还落泪。
四、安居乐业
一九四八年“土改”,我家又回到了孙家围子,分到了田地。起初,是自家耕种。后来,又入了初级社、高级社,生活得到了改善。日子过好了,父母思亲的心更切了。父亲要找自己长子穆孟修,母亲要找自己父母和两个弟弟。
一九五三年,父亲的长子穆孟修,抗美援朝回国后,来孙家围子看我父亲。父子见面,有说不尽的离别情。一个月后,我孟修哥因转业分配到老家陆圈镇。要回老家了。父亲有些不舍,但工作需要,也只好让儿子离去了。
一九五七年,母亲的大弟陈太忠,奇迹般地找到了。因我大舅在梨树农场工作,所在地在孤家子。我大舅就把我们一家人接到了孤家子。
一九五七年,我们一家人由孙家围子,搬到了孤家子落户,直到一九六八年。
在孤家子住的这十几年,我父亲在一个农业小队喂牲口,由于劳而苦干,一九六零年,被评为梨树县劳动模范,一九六二年,我家还盖了新房。一九六四年,“社教运动”父亲参加了梨树县“贫协”代表大会。
父亲在队里是劳动模范,在家也是模范家长,对子女言传身教。队里的年轻人开玩笑的说,“大爷,你咋不是我爹呢?你要是我爹该多好啊!”
其间,我父亲非常想念孙家围子的老乡,还背着家人多次去过孙家围子,这样我们全家又于一九六八年,第二次搬回到了孙家围子。
我姨夫贾巨文
一九七六年,我被我姨夫,原梨树农场长贾巨文安排在梨树农场,因此,又搬到了梨树农场所在地孤家子。父亲在孤家子安逸的度过了他的晚年。
五、临终嘱咐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农历十月十二吃过晚饭后,父亲把我叫到他的身边,拉着我的手,很严肃的跟我说,“老儿子,你爹我一生在关外没有家族,就有你们姐弟四个亲人,另有我和你妈认的干亲。我闯关东十四年,才回老家一次,那不是我不愿意回家,而是我想回,却没有钱。在关外,我和你妈的干亲没少帮助咱家。想当年没有你老姑,就没有我现在,没有你二叔就没有咱这个家。你要记住,现在,在孙家围子有你二叔的儿子,你四哥孙兴桥、你老哥孙兴良等一大家子;有我的干儿子薛殿有一大家子;有你妈的干兄弟王洪臣一大家子;有你妈的干妹子,你方大姨一家子;在小宽有你老姑和我的外甥、外女;在长山堡有我干妈的后代赵清印,老赵你大哥;哈尔滨有你老舅的子女;辽源有你大舅的子女;在四平有你贾姨一大家子。你一定要跟这些人好好处,多亲多近。你还要帮我找到你大伯父的三子穆永山和你同父异母的哥哥穆孟修……”我坚定的回答我父亲说,我保证能做到。这次父亲跟我说的话,是他一生表述的最明白,也是我听的最清楚的一次。当时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这是不是父亲的遗嘱啊?果真如此,父亲的声音渐渐低弱了。我马上跟这几天一直陪护父亲的,我的姐姐和妹妹说,不好,快点给咱爹穿衣服。衣服刚穿完,父亲就停止了呼吸,时钟定格在下午五点十分。
父亲去世后。我始终没有忘记他临终的嘱咐,我跟关外的所有亲人,处得非常好,如同一家人。最值得告慰父亲的是,二零一四年,我通过网络找到了老家的亲人,并于同年三月十日回乡,见到了我们失散多年,并从未谋面的堂兄穆孟起、堂姐穆张氏;侄儿穆班成、穆得喜、穆双喜、穆金喜等家人。同时,还看到了谱书。亲人相见,格外高兴。我想,原来我在关外人孤姓孤,而在关内却有这么多的族人,穆姓是个旺族。从此,我不再孤独无助了,我终于可以告老还乡,落叶归根了。据谱书记载,我的始祖穆三宝,是从原南京太平府当途县东北三十五里穆家岗(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随燕王朱棣征北迁居东明县的。系军籍,为回族,是皇明朝护卫军长,貤封武威将军;二代祖宗穆荣,皇明朝荫袭武功将军;三代祖宗穆宽,官职千总,正六品武官……明朝我穆氏家族辈辈世袭将军,由此,我知道我家祖传的,四十五亩良田是咋回事了。
我穆氏族人,自始祖三宝,一四零四年随军征北至今,已在东明县居住六百一十六年了,总人口发到二千余人,传至现在共二十三代,我为第二十代……
现在,我可以诚实地告诉父亲,你儿子我,完成了你临终的嘱咐,你老在天之灵,安息吧!
六、篇尾后记
我已花甲子,
家父逝多年。
缅怀生平事,
多半苦熬煎。
青年家落魄,
背井离家园。
扛活二十载,
日夜难安闲。
寒门堪知礼,
品高世代传。
教子勤书耕,
对人讲友善。
严慈皆有度,
句句是良言。
生前我欲孝,
可叹少金钱。
日子刚过好,
家父赴黄泉。
野草对他笑,
黄沙伴他眠。
风来云中舞,
花开乐悠然。
时逢父亲节,
想念泪涟涟。
这就是我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的父亲》到此写作完毕,虽然篇幅有点冗长,行文有些赘语,但却记录了父亲的一辈子和半生的血泪史。父亲一生虽没给我们留下物质食粮,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一生没有辉煌业绩,但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2020/6/21
【穆孟田文学创作简历】 很早就有写作欲望,但因己词穷学浅,水平有限,一直没有动笔。好在从2012年开始,在我的高中同学冷延明、夏凤彩、张洪臣等同学的鼓励下,才有勇气,开始了文学创作;2012年,先后在百度文库,发表了《我的父亲贾巨文》、《见谱书有感》两篇文章;2020年7月份,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艺术联合会主办的征文大赛上,投稿的作品《抗战英雄贾巨文》获得吉林省文学类作品二等奖;现在,又结识了桑榆文学副主编刘连成,在他的帮助下,先后完成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两篇拙文,正准备向省级等刊物投稿。
2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