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二中,心灵的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说生我养我的摇鞍镇前胡是我肉体凡胎的故乡的话,而临西二中则是我心灵的故乡。今年母校临西二中又值七十华诞,陈宝贵老师在微信群里发出了为母校写点纪念性文章的倡议,“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情愫在我脑海里无限放大,升华成一种义无反顾、马革裹尸的豪迈及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慷慨激昂!
二中使我走出了“花果山”,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从懵憧少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从胡思乱想到人生理想,从自发到自觉……从幼稚走向成熟。1984年6月8日报考临西二中,我和崔德平两人骑着自行车一路向东,几乎横穿了临西全境,偏安摇鞍镇一偶,走向广大的社会大舞台。第一次看到下堡寺以外的天,第一次领略到卫运河风光,第一次看到临清这座古城,第一次看到比摇鞍镇中学大的多的临西二中。那种新鲜,那种神奇,那种神秘,那种向往令人难以忘怀!什么叫开阔眼界,什么叫走出个人的小天地,一切一切都在不言中。那一年的农历六月十八(7月16日)下午三点左右,我从邱县王八郎寨村看会回来,发现桌子上有一封信,母亲说给我的。这是我有生以来接到的第一封信,而且信的内容又是临西二中录取通知书,那种激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尽管此后,我接收过很多信,自己也写过很多信,但是其意义远没有这封信大,给我的印象深。尽管从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涂鸦文字,但是直到在二中就读后才晓得什么是投稿、什么是发表。在临西二中图书馆里借图书时,才晓得汗牛充栋的真实含义。正是在二中书香校园的影响下,我才与读书结下了不解的缘。参加过临西二中举办的秋季运动会和越野赛,才理解了什么是体育比赛,什么是团队精神。至于在这里接触到的演讲,更使我终生受益。
二中更值得怀念的是这里的良师益友。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陈宝贵老师打开了我的脑洞,帮我将文学爱好由自发转变成自觉,他给我以鼓励,给我以写作的无穷动力!同为语文老师的林柏芝老师,“重生死,轻去就”的铮铮铁骨和较深的古文功底,给我影响很大。朱教全老师本来是教物理的,因为眼睛问题教我们英语,他的步步为营、一课一练的治学方法给人以无穷教益。后来的兴佰录和史继全两位英语老师,也各有特色。杨佳媚老师教我们代数,他的学术造诣堪称一流。后来享有三角大王美称的王涵一老师,生动形象地比喻、引发共鸣的举例,尤其是爱岗敬业的精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王老师本来就个子高大,监场时为了防止学生作弊,又站到桌子上,真正做到明察秋毫,让那些企图作弊考个好成绩的同学闻风丧胆、谈之色变。秦玉山老师教我们几何,作为他的开门弟子,我们受到了更多的指点。由语文教学改为历史教学的张绪哲老师,将语文教学法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使我们提前多少年就接触到了学科渗透这个理念。高中文理分科后的靳宝玉老师,以河北大学历史系高材生的智慧和刚参加工作的热情给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可谓精彩纷呈。从枣园中学调到二中任教的周书俊老师教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使我们认识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接触到我们国家经济改革的新潮流。同为政治教师的陈登华老师,入木三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今天从教树立了标杆。地理老师徐明华,给我们印的材料和试题最多,不断进行练兵考试,可谓用心良苦。鲍金峰老师和袁清河两位老师都是一任教就教我的老师,鲍金峰老师教物理,袁清河老师教化学,因为大不了多少岁,而且性格随和,我们可谓亦师亦友的关系。
除了上述老师以外,二中有着更多的同学。1984年到1985年我所在的高一•三班,有着六国两燕二龙一朝廷的说法。六国是南德国、王凤国、尹振国、刘建国、郑明国、韩爱国六位同学,两燕分别是李喜燕、丁凌燕;两龙是刘辰龙、孟凡龙,一朝廷当然就是本人。在《同学知多少》还提到我们班是个“体育强国”,张仁录、张祥森、李卫东、郭爱梅、尚桂云、马庆波、吕运强、周卫兵、王新颖这些体育大将音容笑貌让人难以忘怀。而马力明、扈士海、张青杰这些学习尖子更是风华正茂。高一没有读完就当老师的赵桂卿及王友兰、王金芳都是巾帼不让须眉。除了我们班以外,高一还有三个班,王玉彩、江鸿婷、曾昭良他们在一班,南德民、曹金华、张世岭、崔德成、谢书行他们在二班,崔德平、杜增善、马友生他们在四班。四个班都在一排房子,每个课间、一日三餐,兄弟班级的同学不断见面,彼此关系都很融洽。1985年我因写小说升级考试没考好又念了一个高一,还是高一•三班,班主任老师是秦玉山老师,与谢书明、王立堂、张立新、冯玉奎、姜秉正、孟庆玖、姜殿云、王连河、陈爱琴、张学军(女)、郎丽霞、孙伟、孙银娥、张艳红、刘芳忠、杨玉忠、王玉华、郝秀军、付涛、陈少华、柏行早、赵一江、王瑞江、张生峰等人同班就读。当时这个年纪还是四个班,一班班主任鲍金峰老师,二班班主任老师是李同庆老师,四班班主任老师是林柏芝老师。1986年高二文科班即高•二四班,我们班四、五十人,付涛同学仍然跟我是同桌,孙明贞、张立新转到了一中就读,王红、南德民、耿俊菊、马世彪、王志金、李德河、江绍国、江燕、毕玉贞、陶美英、徐艳莉等同学分别从别的班转到这个班。就在这一年,我们班里举行了我的理想的演讲,这是我第二次演讲,刘宝群同学给每个上台演讲的同学都义务打了分。高二下半年,张宝良同学根据《血染的风采》这首歌写的作文得到了陈老师的高度评价。高三毕业班时,我们文科班人数达到王62人,江志云、曲陶然、王振峰、崔德平、马友生、王玉彩、李喜燕、马贵东、侯玉梅、陈祖丽等人和我们并肩战斗。高考前夕,陈祖丽同学她们经常哼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首歌,给人以鼓舞!
临西二中更给了我吃苦耐劳、百折不饶的精神财富,是我意志成长的学府。正如当时的校长王曰芹所说,临西二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苦,在这里可以培养我们的吃苦精神。那时候,别说公寓了,男生宿舍连床也没有,进门口贴着墙壁除了门口以外就是一大遭子红砖和泥巴垒的炕。宿舍都是八寸墙,冬天里冷的跟冰窟一样,钻到被窝里身体,尤其是双脚很长时间才暖热。夏天里热的睡不着觉,没有电扇,只能苦捱苦熬。带去的窝窝头熥在蒸笼上夏天里是一层苍蝇,学校蒸的馒头都是连头的,有时候面子没发开又黑又硬,甚至还不熟。至于喝的饭,最好的是豆沫了,绝大多数情况是玉米粥或小米饭。冬天里不必说了,夏天里不说熬绿豆汤,还是米饭,同学们根本吃下去。尽管吃的住的都不行,但是同学们学习劲头都很大:下晚自习后,还在点灯熬油的学习,政教处的郭立志老师撵都撵不走,同学们不断与他周旋打游击。那时候,临西二中不愧是我县最高学府,考上大学的人数绝对是全县第一,其他学校只能是添头或者是零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可谓老二中人的真实写照!此外临西二中的体育成绩更是呱呱叫,好多运动员都是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地区和省里都取得了好的名次。而母校临西二中还是空军飞行员基地,甚至文科班的马福云同学都验上了空军飞行员。就在远离临西县城,办学条件都比较差的前提下,临西二中学子取得这样的成绩,为学校挣得这样的荣誉,正是难能可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得我们终生受益!忘不了二中的越野赛,浩浩荡荡、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忘不了停水时到河里或者用积雪刷碗的情景。“凉桌子、热板凳,风雪中的一盏煤油灯”摇曳着临西二中学子的身影,胸中激荡着“今天我以二中为自豪,明天二中以我为骄傲”的冲天豪情!
临西二中,心灵的故乡,多少次梦魂神绕,多少次热血沸腾!临西二中,我的图腾,我的太阳!临西二中,峥嵘岁月稠,临西二中,青春永驻!临西二中,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2021年2月17日下午于颐和绿洲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蔺宗海,笔名人生一路看风景,高级教师。滨海县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公众号《诗与风景》创办人。诗观:让吃过的苦通过诗含笑说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