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一)作者:子瞳

【比容貌更动容的是心】
文/子瞳
比热爱更热的是什么
会是你心底朗朗的欢笑吗
琴键用它的悠扬表述
比旋律更动听的来自共鸣
不用去拥抱整个世界
仁心会回报你足够的温暖
当人人都遮面的时刻
每双眼都能被检视出心灵
…
【今音评论】
一抹沧桑于人世
子瞳这首《比容貌更动容的是心》其中有一个感觉与体验的分类之说,是因人物的个性差异会作出不同的反映。像这样的认识一般是基于喜欢深刻思考的读者而言。有目的和有一定基础的人思考,更会选择自己心底里所盼望的那个焦点,并且能够围绕它去展开。
这个焦点也是人物当前最需要确立的,尤其在繁杂的现实面前,确立诗歌题目这样的焦点似乎更难一些,这是因为“貌”和“心”表里不一。这是诗歌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诗歌四段八行,关键句是处在第四段第二行的“每双眼”。
这和生活中的所谓阅人无数,也有一些区别。区别在于方法和经验;区别在于个人的经历不同等。像这样的不同,则反映了一个瞬间与永恒的关系,比如,瞬间在这里指的是“容貌”,“心”在诗歌里面好比永恒。
但它有个前提是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事物的相对论上的。像这样的深奥,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眼光不同而折射出来的许多不同,比如众说不一和互相争辩,甚至还可以延伸到扯淡那一个档次。
当再次回归这首诗,会发现诗歌的点在于一个“热”。作为呼唤和期待的人物动作,从断章的角度去看,是出自于“拥抱”,但是在诗歌里面却呈现出来的是主动的反意“不用去”。从诗歌的技巧着眼,会发现,用三音节的破节奏来反映的诗歌意核,要比双音节结构出来的醒目,这完全是来自于一个由破而产生出来的效果,由此形成诗歌人物,甚至环境的差别。
而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人物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在看人的时候如何不走眼。走眼和走心是两回事,那么在现实中也有不少因看“容貌”而看走眼的事情发生,于是一个悔字,道不尽人间酸楚。
这些酸楚,如果从方法借鉴的角度出发,从这首诗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关键是启发心智,如何在“容貌”前不盲目动容。依据这样的一些要义确立之后,然后再去观照这首诗歌,继续会发现诗歌中所蕴藏的感悟传递,而不是经验传授。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品性不同,也会出现成功与否的人物对象不同。
所以在这个评论里面讲到的感悟,完全是由诗歌人物个指的,而不是带有普遍性的。如果在某个人身上得到验证,这也是一个偶然。从人物本着谦虚的精神,该是这样的一种理解方式。比如诗歌题目就是一个理解方式。
理解“容貌”和“心”的本质区别、两者距离、表里不一和阴差阳错。尤其是阴差阳错会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以常态面貌出现在人间,它就是七情六欲。因为“遮面”;因为“不用去拥抱”;因为“琴键”;因为“比”。其中,第一段第一行和第二段第二行的“比”,和其它几个因为更加扎心。
这也就在现实中常听说的,人比人、气煞人。于是衬托出诗歌题目中为什么要把一个“比”字作为领起语的用心。诗歌创作讲用心,看人如何讲走心。当你局限在“容貌”上的时候,这两者也会与此发生一些联系。
这个联系也在于因果关系上,首当其冲的则是“容貌”,它直接了当地出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男女老少、才子佳人、达官贵人、穷困潦倒等,甚至还可以分出许多种类。对他们动容与否,这都属于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这篇评论无关。“容貌”也可以是一座城,有人可以择一城而终老。
“容貌”也可以指一个人,有人可以遇一人而白首。也有人因“容貌”吃尽了相思的苦,喝尽了相思的药。事实上,这首诗歌是当今诗坛万千首诗歌当中的一个缩影。这篇评论的目光还是放在了一个“比”和一个“遮面”上。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香江资讯网2020年度人物评选,荣获国际文艺界文艺传播使者、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卓越终身成就奖、繁荣世界诗歌奖、2020年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家之一。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