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灯璀璨,“月亮节”续延千年【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靓影撩人的长街,霓虹交映、火树银花、宫灯万盏。虽然十五尚有几日才能到来,可这诱人心魂的格调与场景,已经把上元佳节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夜幕扑落,皎月高悬,大街小巷、各个广场乃至公园的柔光里人来人往,尽管因疫情防控没有历年那么密集,却也似乎从言谈举止上可以感觉出人们对元宵节的热切期望。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在懵懂的孩童时期,就喜欢追随着大人们去集镇或者很远的地方观看闹元宵。那时我还生活在关中老家,虽数十春秋已去,但往事历历在目,就好似发生在昨日一样。 
时光,总是像在被追赶似地匆匆流逝着,而记忆里那些感觉美好的东西,即使时间再久也无法淡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关中平原上每到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四乡八村的人们,都要组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有跑锣车、舞龙和舞狮的,有跑旱船、踩高跷、抬芯子的,有耍杂技、搭台唱戏的,每次都看得我眼花瞭乱和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从那时起,我就对元宵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深地藏进了心海。我曾好奇地问过村子里年岁较大的老人们,为啥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耍热闹?他们也有些说不明白,只知道敲锣打鼓能驱邪求福和庇护四季平安。据家乡的人说今时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少见了,也许是大家把太多心思用在了积极发展经济上面的缘由吧? 
早已不记得在儿时的哪年正月十五晚上,我曾参与了大人们用秸秆、柴草做成火把点燃,举着在田地的四周转上一个大圈。听长辈们说,这样可以驱赶虫害,祈盼能够获得好的收成。直至今天,我们家乡还有年纪较大的人在延续着这种民俗,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公开和正儿八经的了。现在思衬起来,那只不过是人们对甜蜜生活与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罢了。
在我的老家周围,还有一个乡土习俗,是在正月初六以后,外爷、舅家要给不满十二周岁的外孙、外甥送一只红色的或大或小的宫灯。在元宵节这天晚上,孩子们会怀着极大的兴趣,纷纷打着点燃蜡烛的灯笼,三五成群,兴高彩烈地在大街小巷玩耍,比赛看谁的灯笼大,谁的好看,谁的最亮,成为儿童们这一天里最大的乐趣。基于时代的不断变迁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换,这个习俗如今也不怎么浓重了。 
随着走进学堂读书、奔波社会和年岁增长,我对人们之所以那么热情地过元宵节有了初浅的认知。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有着各种不断传承和不被丢弃的优良传统以及文化遗产。元宵节便是其中之一。
追根刨底,元宵节启始于两千年前的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节日的具体内容都有所增加或有某些改变。史圣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正月十五定为了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成为春节之后首个重要传统节日,更与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一起成为庆祝元宵、祈求百福、祭祀祖先三个著名的“月亮节”。同时,历代因为正月十五是一元复始的回春之夜,便逐渐给其孕育出了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等众多的名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庆祝或祭祀活动也就不断地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由此原始的崇拜、信仰而逐渐衍生出来的“元宵节”。 
后来的元宵节放灯赏灯玩灯,也是因为上古广大民众持火把奔走于乡间田野驱赶虫兽而来。以至古时各代又相继演绎出了放“光明灯”、“照田蚕”、“天灯”的作法。灯笼从此成了过元宵必不可少的象征吉祥的物品。它的形状也愈演愈多,有仿照事物形象编制成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有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一展工匠们的技能和智慧。
到了当今的新时代,元宵节虽不象古人那样以迎紫姑、走百病、消灾祈福为目的,但却给它负于了更积极、更向上、更健康的含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浓厚色彩的盛大节日。 
这么多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地方政府,从家家户户到每一个人,对元宵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从去年至今,不便于开展聚集性活动,难免会让人们觉得有点儿遗憾。回想以往,我们延安的宝塔山下,每年都要举行“延安过大年”新春秧歌大汇演活动;鄜州大地,更是在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期间举办秧歌汇演、戏曲公演、放映电影、举办灯展、有奖猜灯谜等一系列活动,将从除夕就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至十五这天推向新的高潮。每每记起那激情洋溢、色彩绚烂、人声鼎沸的场面,总会让心头一阵阵发热。 
尤其是灯展和猜灯谜活动,城乡的群众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的男男女女非常多。随着社会的进步,灯笼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闪光的、动画的、发音的,品种多得数不胜数。每年的灯展,我都会和大家一样,积极的参与其中。看到那赏灯的火热场面,浏览那满街的大红灯笼和绚烂的霓虹彩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佳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然而为了疫情防控,这样的场面一时难以看到,但愿以后的每年不再是此种境况。 
生活于新时代的今人,一如既往地承袭了古人的风俗,在十五的晚上狂欢或参与、观赏了各种活动之后,品用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古人称之“浮元子”、如今叫做“元宵”的甜点,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家人,每人一小碗热气腾腾的元宵,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屋里屋外萦绕着天伦之乐那浓郁的情趣,使人们久久地沉浸在一种难得的祥和与温馨的意境之中。关于元宵节吃“元宵”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便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就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从此时流传开来且延续至今。
恰怜银花火树燃,月上柳梢熠霞璨。元宵节如约而至,又是一个月圆之夜。虽因戒备疫情而不能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可在古国人民的心里,从未淡化对元宵节的向往与热爱,而是依例去赏月,去观灯,去歌舞,去尽情陶醉,以上元节为新的起点,张开双臂去拥抱吉祥、如意、福瑞叠加的明天。

点击前面“鄜州月”可看到作者全部文章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平台《洛滨文学》总编;早年曾被省政府两部门聘为信息员,同时被多家主流媒体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发表了大量新闻通讯,并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延安日报》等数十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著名或各大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