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廉散文世界中的冰雪风格
文/张俊杰
——论《王晓廉作品精选·花岛》的艺术特色
作家王晓廉的散文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冰雪风格之美。
这是我读他的散文选集《王晓廉作品精选·花岛》书稿的第一感悟。
他的散文带着黑龙江那片热土厚重的情感,以瑰丽壮美的诗情画意呈现给人们一个独特的审美视野。虽是散文,婉若画作。冰雪审美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从古至今,冰雪画作为美学范畴,给人们带来了透明和洁白的意象,冰雪被赋予了纯洁与博大的意蕴。读王晓廉的散文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灵动的文字中洋溢着一种清新爽朗、气韵生动、含蓄内敛而又奇险神秘的质朴风格。尤其是他对故乡黑龙江鸡西大地的挚爱之情,溢出文字,把冰雪精神推向了崇高的审美境地。
王晓廉散文冰雪风格的形成,是由他童年的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极高的文学修养而形成的。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鸡西度过,鸡西是祖国的北方边陲,那里的冰雪世界培养了他坚贞不屈的个性。那里人文荟萃、民风淳厚,滋养了他的文化品格。之后,他不论是下乡当知青,还是去部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还是回到故乡鸡西担任市文联领导、《雪花》文学杂志主编、以及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笔下的散文世界总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去抒写他内心对故乡、对世界的浓烈情感。虽然他的散文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之分,但这些散文都形成了冰清玉洁般的风格。
人们读出了一个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对故土的深情、对勤劳的人民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神往。对于王晓廉的散文世界,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他散文中冰雪风格的审美特色。
一、故乡吟唱
王晓廉的散文世界对故乡的眷恋和赞美均是一次心灵的抵达,他用独特的视角去关照故乡的冰雪山水,把深深的情怀融入美丽的雪韵、山魂、乡情、美景之中,尤其是对故乡的兴凯湖,他以泼墨之笔,写出了冰雪风骨之美。如:《不冻河》,描写了冬天北方所有江河湖泊都封冻了,但兴凯湖流出的松阿察河却依然奔流不息,显示出倔强的性格,象征着故乡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笔下的兴凯湖是一个活泼可爱,充满昂然生机的具有北方人格魅力的存在。那里有看不尽的满目湖光,到处是鸟的天堂,鱼的世界,冰雪般透明。例如:
兴凯湖水色天光、浩渺无边,鱼跃鸟翔,帆飞鹿奔,有太多景致让人回味。但静下心来品味,兴凯湖给我的终极印象就四个字——“水阔天高”。
第一次见到兴凯湖时,惊讶她的辽阔,浩瀚。这不就是海吗?鸥鸟在飞,白帆在动,波涛似雪,无边无际。汽车在大小湖之间的湖岗上行驶,密林空隙处不时闪现出波光粼粼的湖面,好像总也走不到尽头。站在湖岗上眺望大湖,远处的地平线云水相接。天是蓝色时,水也是蓝色的;水是青色时,天也是青色的,让人很难辩清湖水与天空的分界线在哪里。人在此时,精神容易变得恍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有翅膀的鸟儿,在浩荡的大湖上空翱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选自《水阔天高》
二、心灵纯美
对于养育他成长的故乡,王晓廉似乎总是寻找那份深沉的爱,他不仅为故乡的美丽放歌,而且还不断寻觅内心世界里那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浓浓的亲情在他的笔下升华了,由对祖父的依恋而升华为对故乡父老乡亲的大爱,正是他在童年时代领悟了那份祖父之爱,使他那颗跳动的少年之心一直像冰雪一样纯净。例如:
那条山谷没有名字。爷爷就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那条无名的山谷里开荒种地,以便减轻我爸爸肩上的负担,让全家人能度过20世纪60年代的灾荒之年。
尽管道路遥遥,我却总盼着去那条寂静的山谷看望爷爷。去的时候,有时是大姐领着我,有时是二姐领着我,有时是三姐领着我。其实,姐姐们也比我大不了几岁,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然而,走在人烟稀少的大山里,也许是有期冀支撑,我们一点儿也没感到害怕。
到了晌午了,爷爷在灶上用茅草火煮了一锅麻土豆、豆角和苞米,用瓦盆子端到门前,放在大青石板上,让美丽的阳光照耀着袅袅上升的热腾腾的蒸气。我和姐姐什么也不顾,一顿狼吞虎咽。爷爷端着碗却不吃,只是心疼地“看”着我们姐弟,什么也不说。等我们撑得唉哟唉哟直叫唤之后,爷爷这才打开话匣子……
——选自《寂静的山谷》
王晓廉的散文善于描写大自然风景,无论草原戈壁,还是森林大河,在读者面前都瑰丽壮阔,如同身临其境。他在大自然的行走,常常遇到一些劳动的人们,如《鹤乡一家人》中的养鶴人、《骏马驰嘶哈拉海》的牧马人、《界碑》中的边防站长、《飞翔的鄂伦春》中会唱民歌的鄂族女乡长,作者都用素描般的笔触,寥寥几笔就把那些勤劳、善良、坚强、聪慧的人们心灵勾勒出来、予以礼赞。

三、游侠高歌
此刻不由想起沿途曾见一勒石上刻“天空”二字,当时觉得平淡无奇,以为不过是精炼地描写风景。后来才顿悟,此二字颇具佛家禅机:那“天空”二字,应该拆开来读作“天——空”。世上之人,只有在思想,理念上登上更高度,才能脱离那一层俗尘,看得更远,才能体会到“空”的妙处。“日出了!”有人在喊,我寻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那个朝阳不是从黑白相交的“地平线”上升起来(准确说是烟霭与天空的交界线),而是从那灰暗的烟霭底下露出一点暗红色的弯弧。经过好一阵子悸动,升腾,那轮变圆的红日才拱出那层烟霭,升起在淡蓝辽阔的天空,洒下漫天朝霞,染红千峰万峦。
——选自《泰山与我》
在王晓廉的人生经历中,他经常像徐霞客那样的游历。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他的心里有一个游侠梦。他不但游历了黑龙江的山山水水,而且还远游南国的海岛和椰风。在游历中他的激情高涨,我能从他的游记散文中看到他内心的一团火,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寓景于情,达到情景交融,抒发万丈豪情,游侠高歌。当他来到中原大地登临泰山之时,他笔下的泰山却与众不同,从他对泰山观日出的描写中,我发现他的观察视角独到,笔触细致有力,以凡见奇,那是他的顿悟时刻。他仿佛看到了没有任何伟力能阻挡住时间的脚步,他眼里的太阳是在一片云雾间悸动而出。

四、异域远眺
读王晓廉的散文不仅让人感受到他写祖国河山的壮美,他还写过异国之旅的美文。在那些散文里,更能捕捉到他那份诗意,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冰雪一样的风情。这也成为王晓廉散文风格更为突出的特色。他去探访黑龙江入海口的《奔流到海不复还》,把鞑靼海峡描写得像北冰洋那样壮美。他去俄罗斯探访兴凯湖之源,写下《伊利斯塔雅河掠影》,把一百年前那里秋天万鸟齐飞的壮丽描写得栩栩如生。即使路过一片迷人的白桦林,他对大自然造化之美的描写,也是如此令人回味无穷。例如:
这片白桦林高高耸立,树枝上的叶子大部分落光了,但还有零星的金黄色叶子挂在枝头,因而更显出树干的俊朗、挺拔、洁白、气宇轩昂。树与树空隙间,地上杂草很少,只有新长出一二尺高的小桦树,摇着金红色叶子在舞蹈。耿兄说:“这样的白桦林是我梦寐以求的。过去进山拍过一些白桦林,但往往林子过于密集,缺少层次感,空间感。而这片白桦林面积不大,行距较宽,所以可以透过白桦林看见远处的背景,有相当的纵深感,又可以通过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背景,来烘托白桦林这一主体。”
——选自《远东山野长镜头》
总之,王晓廉散文中形成的冰雪风格体现在其各种不同题材的散文中。这也说明了,他生活的故乡培育了他冰雪一样的个性,他在进行散文创作过程中,把这种高贵的品格和情怀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呈现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享受。也可以说在他的散文世界里,充分展示出北国大地的筋骨和气度,那就像冰雪画中的留白,于空灵中彰显精神。

张俊杰简介
张俊杰,笔名鲁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作品在《中国作家》《山东文学》《农民日报》《脊梁》《书摘》等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2021年第一期《脊梁》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牵牛花盛开的那个早晨》,著有长篇小说《和灵传》长篇传记文学《克林顿传》《闯业》等。
通讯地址:张俊杰 (笔名:鲁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梁山县供电公司。

王晓廉简介
王晓廉,黑龙江鸡西人。毕业于黑龙江电大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级作家。
曾下乡在黑龙江嫩江当知青,后入伍至驻京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部队;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散文组编辑、鸡西市文联主持工作副主席兼《雪花》文学杂志主编、今日中国名人文化丛书总编辑、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副社长、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常务副馆长、尚8文化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陆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学报》《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北方文学》《福建文学》《儿童文学》《萌芽》《散文》《中华散文》《词刊》等1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出版个人专著有:诗集《美的风情画》《海阔天空》,散文集《天涯月》《情山恋水》《牧马人的晨昏》《无缘雪季》《碧梦千回兴凯湖》《大美兴凯湖》《美哉兴凯湖》《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王晓廉散文精读》《让爱的阳光把世界照亮》等12部。其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出版社60多个选本,另有《三军战士的敬礼》《界碑》《美丽的兴凯湖》《小鹿不要怕》《韶山茶》等5篇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学语文课本。


人民声音新媒体联盟友情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