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一年四季的标志和分界线。今年的立春,正好在五九和六九之间,风儿也变得柔和,天也渐渐暖了,更让人觉得今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的更早。
早年间,被称作文化人的外公,在数九寒天里,用他的九九消寒图打发漫长的冬天。冬至这天,在他睡觉土炕的念墙上,取出墨盒,拿出一支细细的毛笔,摊开一张毛边纸,毛笔尖在嘴里舔一舔,慢慢画出一枝素梅,枝上梅花九朵,每朵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淡墨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来。

那时,对外公用毛笔写写画画好奇。有一天,趁他上崖场收拾被西北风吹倒的玉米秸秆堆,我偷偷拿起毛笔,也学着外公的样子,将那些梅花朵全都涂抹出来,看满纸花儿开,我向回家的外公显摆:帮他把花儿全画出来了。外公看我满嘴乌黑,哭笑不得,说:冬天“九九八十一天,让你一下就过完了。”
梅花画九弄不成,外公戴着老花镜,又写起了字,写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告诉我说,和梅花一样,这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他用双钩空心字体,还是画在一张毛边纸上。告诫我说,今后再不许动他这笔墨,我觉得写字没有画画有意思,再也没有动他的毛笔和那张纸。
上小学的我,虽不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什么意思,但知道春风拂柳的景象是醉人的。走过村前那条通往远处的大路,穿行在柳树间,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风中那舞动着的柳条,一串串渐渐隆起的芽苞儿,像要撑破皮,即将绽放新绿。

外公靠在被垛上,双目微闭,轻轻晃着头,抑扬顿挫地吟诵宋人陆游的一首《春思》:
兀兀治聋酒未醒,霏霏泼火雨初晴。
愁看入户桃花片,闲听争巢燕子声。
百疾侵陵成老大,一春转盼又清明。
兰亭禹庙浑如昨,回首儿时似隔生。
外公年老时,体衰多病。时常耳鸣,烦躁不安。总把门口放的镢头、铁锨,用琉璃渣子打磨的闪闪发光。在一声又一声刺耳躁声中,发泄内心的焦虑。间或背着手,在院里围着那棵苹果树,一圈又一圈,转来转去,念诵“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吟罢,总会一声长长的叹息。那落寞的神情,略带沙哑的声音,让我联想起电影中老夫子的模样。外公的情形,有几分感叹,也有几分无奈。现在回想,他无论是画梅花,还是填写九字格,都在排解着病痛的折磨和对岁月的无奈,也有对春天温暖的期盼。
如果说写字画画,是寒冬里外公的雅韵抒怀,而我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玩游戏,更是另有一番情趣。
我们学校的教室,在一个宽大舞台上面,一到冬天,四处透风,把人冻得直打战。教室后面的土炉子,三天两头总会灭,值日生到校第一件事便是生炉子。烟熏火燎,浓烟滚滚。打开窗户,白色的烟雾随风翻卷着飘向空中。再看那几个值日生的脸,黑一道,白一道,一个个像戏台上弄花了脸的包公。
教室里上不成课,老师让大家到外面的西墙根念书。晨光初升,几缕稀薄的阳光洒在墙根的一行杨树上,树影便斑驳了整个墙面。那粗大的树身,早被我们磨的油光发亮。大家拿着书,三三两两,围住一棵树,有脸对着脸的,有对着树的,还有对着墙的,一个个扯着嗓子,摇头晃脑,摇动身子,哇啦哇啦地念着书。
老师在一片嘈杂的朗朗书声中,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同学们似乎要在老师面前表现似的,声浪一声高过一声。也许老师被我们的读书声吵烦了,回教室去了。
老师一走,同学们的读书声渐渐稀了,小了。不一会儿,下课的铃响了,大家一哄而散。
课间,我们最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叫挤暖。可不是嘛,小时候穿的棉袄,都是光身子穿,里面没有套内衣。大冬天,保温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冻得清鼻涕乱流,总喜欢用袖子一抹,左右开弓,天长日久,两只袖口就像挂着两面小镜子。大人还总是说,小娃冻冻结实。实在冷得没办法,大家就在一起挤,你挤我,我挤你,挤来挤去,活动活动,身体自然就暖和了。先是在墙根站一排,两头的人斜着肩膀,一个顶着一个,往中间挤。中间的人吃不住,便被挤出来。挤出来后,很快加入两边的队伍,再往中间挤。挤着挤着,有人就会被挤倒在地。他这一倒不要紧,大家立马就会一个压一个倒一片,我们称为蒸馍馍。一个个摞压上去,还真像一箅又一箅的蒸馒头锅。七八个人压上去,下面那人就吃不消,只有大声叫唤。老师严厉斥责这种危险的游戏,我们就不敢再“蒸馍馍”了。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还有那散发着油墨书香,带给我的是更多的快乐和温馨。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姓马,他看我喜欢读书,偏爱语文,就时常给我找一些课外书让我读。记得有一篇朱自清的《匆匆》。原文淡忘了,只有“匆匆”二字,让我对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人人对岁月流失都是无奈的。马老师说,小孩子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多学本领,年老了才不至于惋惜。

那些年,在那个四处漏风的大舞台教室里,我从学数“一二三”到认识“天地人口手”,从“+-x÷”学到“四则混合运算”,从念“bpmf”到学唱“少先队员”歌曲,从讲“小猫钓鱼”“乌鸦喝水”故事,到背诵“毛主席语语录”,走完了最初的小学阶段。那本该如饥似渴地学习更多知识的初中、高中时代,竟然被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哎,往事不堪回首。
多年后,我在儿子的课本中又见到了那篇《匆匆》。一晃,我已是疏发盖顶,双鬓染雪,时光真是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春打六九头。一渠清水闪着光,连着波浪,哗啦啦涌进麦地——春浇开始了。父亲在院里叮叮当当收拾农具——农活又要忙起来了。
父亲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误了一年春,三年都吃亏。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他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念叨了一遍又一遍。
我也赶紧拿起寒假老师布置的作业本,急急忙忙赶写假期光知道疯玩,已经拖了不少的作业。

外公披着棉袄,拄着拐杖,走上村头的大坡,站在路旁柳树下,手抚柳丝条儿,那已经泛黄的枝条上,柳芽就要冒出来了。
《人间惆怅客》着力打造一个立足生活,源于亲情爱情友情,歌颂美好生活的原创作品平台。力争在众多投稿作品中推出高质量的、有文化内涵的原创文学作品。主要刊登散文、诗歌、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文学评论!
作品赞赏结算期为发布之日起一周,20元以内为平台运营费用,20元以上均为作者稿费。
投稿邮箱:13835875208@163.com
欢迎关注 欢迎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