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记忆中的青苗会
戴永久
旧时夏收大忙开始,孩子们就掰着指头巴望一年一度“青苗会”的到来。
“青苗会”名义上是感谢当方神灵土地公公土地娘娘:“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祈求仪式,实质是利用夏秋农事交汇间隙,以村庄为单位,村民自发组织,忙里偷闲,自娱自乐,欢庆“田苗茂盛,五谷丰登”的一项约定俗成的群众性欢庆活动。
“青苗会”由庄上几户能说会道的殷实人家轮流作東操持,收取各家各户量力而出的份子钱,联系专职的“香火”来举行欢庆仪式即“唱青苗会”。
日子一定,庄上各家各户闻风而动,男主人称肉打酒,女主人包粽子,蒸馒头忙着做招待亲友的准备,孩子们更是喜不自禁,奔走相告,一时间整个村庄沉浸在忙碌,喜庆的气氛中。 “香火”是“青苗会”表演者统称。
“一堂会”一般由三个香火组成表演团队。会场一般选择庄中心地段大户人家门前广场上,用园木或长毛竹搭建宽敞的临时帐篷,也有时设在富家宽大堂屋天井之内。开坛后,先由一个香火自敲自唱,名曰数三十六行,时间接接拉拉约需半天功夫。
晚饭后,进入演唱的高潮即“献大九”,“献大九”时三个香火紧密配合,轮番上阵,边敲锣鼓,边说唱。内容大多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郭子仪上寿”、“十把穿金扇”、“胡必松九美图”、“杀子报”、“张祥打嫁妆”等的重要章节或精彩片段。
每逢“献大酒”,庄上头面人物悉数到场,各家所邀亲友齐聚,济济一堂。刚开始唱者劲头十足,演唱绘声绘色,听者认负其真,精高到劲,锣鼓声、演唱声、拍手叫好声,上呼下应,连成一片,热闹非凡。午夜,听众倦意渐生,有的哈欠连天,有的瞌睡打盹,香火们也口干舌燥,喉咙声哑,筋疲力尽。这时,香火们会趁机信口由缰,打发时间,应付差事,有时甚致偷工减料,蒙混过关。听众中本就藏龙卧虎,有些人对演唱的内容本就娴熟于心,这时故意睡眼朦胧,哈欠连天,引香火上钩。
有一次下半夜唱“过五关斩六将”时,香火见场上打瞌睡的人不少,就锣鼓钗儿敲得震山响,嘴上东拉西扯,哼哼哈哈,信口雌黄,关键情节斩头去尾,想打发时间。殊不知听众中有人忽地大咳一声,伸个懒腰问到关老爷现在过了几关,斩了几将?东岭关孔秀,洛阳牙将孟坦、太守韓福,氾水关卞喜先后被斩,荥阳的王植出来阻扰,结局如何?黄河渡口出狂言,紧追不舍的秦琪是何下场?怎么一下子就豁到了古城会关公斩蔡阳了。这时香火头儿满脸堆笑,随手将一包旱烟往责问者手中一塞,回过头大声斥责道:也不睁开眼看看,竞敢在“关老爷面前舞薄刀”,好在“大人不计小人过”,还不赶快给老爹补课赔礼。“得饶人处且饶人”,香火认错补唱,一切如常。
下半夜,为给疲乏的人们提神,演唱的内容逐渐换成“秦素梅吊孝”,“活捉张三郎”,“小尼姑下山”,“十八摸”等半荤半素的内容,以打发听众,如此拖拉直至天明。
第二天上午“香火”休息,养精蓄锐,为下午另一场高潮“迎门”俗称“斫刀”的仪式做准备。“斫刀”就是由一“香火”手执砍刀,在全班执事及一众人等拥簇下浩浩荡荡,挨门逐户上门贴符祛邪。各家各户齐备香烛水碗在门口迎接,香火钱压在凳子上水碗下,香火耀武扬威,神气活现大步来到门前,端起碗中清水,捡起红包,将一张印符的黄纸点着了在水碗上一圈,口中念念有词,为验证斫刀锋利,手起一刀将砖上摆放的一双竹筷砍成四截,飞得老远。然后扭头喝一大口水,举首瞬间猛地将口中的水喷到右臂上,与此同时,顺势将斫刀往自己膀子上一砍,现露出一道红杠,但不破皮,不出血,由此表明神灵有佑,表演者有功。
接着往大门上贴太平符,再往猪圈牛栏上贴祛邪符,用斫刀拍拍猪圈牛栏,以保牲畜平安。如此这般,挨户进行,直至结束。
“斫刀”过程中香火的种种表演,涉事未深的孩子们信以为真,奉斫刀者为神明,在孩子们的鼓噪下,少数香火忘乎所以,目中无人,口出狂言,种下祸根。
有一次,庄上一个“促刮聋儿”不声不响地将香案上黄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斫刀偷来,在磨刀石上汤了几把,原模原样包好放回原处。第二天香火神气活现地演示一番,然后将“神刀”装模作样往膀子上一斫,不想真的将膀子砍破皮,鲜血直流。香火知有人做了手脚,只能惊诧地“呀”的一声应付过去,他不敢也不能伸张,泄露了天机,今后这碗饭还吃不吃。
建国以后,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昔日的“青苗会”偃旗息鼓,深藏于那些过来之人的深深记忆中。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