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堰商会会长丁福佑和胡炳衡
缪荣株
“金姜堰,银曲塘”,清末民初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这句话。姜堰市(原泰县)姜堰镇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离不开商会的支持,也离不开首届姜堰镇商会会长丁福佑(字植青1888-1920年)。说起丁福佑,还颇有些来历呢。
姜堰有四大姓:王、黄、丁、郁。丁氏在姜堰历史上源远流长。“刻木家声万古传”,说的是“二十四孝”中东汉时丁兰刻木的故事。从前,每家每户“家神柜”西头祖宗牌位是木制的,所以又称木祖。木祖的来历传说是丁氏祖先一位叫丁兰的人,因为母亲撞树而亡,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触及头部的树段锯回家刻像供奉。丁兰是否是姜堰丁姓的祖先已无从查考,真正值得丁姓夸耀的倒确有其人,这就是清初的丁楚玉。据《耐庵从著》记载:丁楚玉(丁连庆)惊世之才,满腹经纶,一手锦绣文章,曾为姜堰市桥头镇武状元刘国庆、刘元庆兄弟家塾师。可惜丁楚玉怀才不遇,输了官司,穷困潦倒。自惭一介书生,既未能安邦定国,又没能兴家立业,于是立下“不打腰锣誓不归”的誓言,辗转乞讨去了京城,深得某亲王的赏识,荐为二品京官,封为“太师少保”,并荐为雍正太子的老师。
一天,亲王请客,席间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上联一出,参加宴请的客人目瞪口呆,无人对出下联。这时,丁楚玉从学馆里教完书来到了宴会厅。他看了上联后,随口对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亲王和客人大为赞赏。后来,丁楚玉告老还乡衣锦荣归,在丁家巷内建了丁公祠。皇帝为了奖励他教太子有功;也为了纪念他对出的名联,朝廷出钱在姜堰建了东当铺、西当铺,并建了东壁图书府,内设“松风书屋”,总计有一百来间。从此姜堰有了“丁半街”之说。丁家人并不经营这些当铺,而是用于出租。丁楚玉的后人丁启文成了幕僚,在戊戌政变(1898年)中牵连被杀。丁楚玉家保存着刻有“太师少保”的茶壶,上面有“卯年,同顺氏赠”字样。
清末,丁楚玉的后辈老四丁福佑、老大丁德功弟兄俩因清廷腐败,时局动荡,兵荒马乱,放弃了科考,延用先祖“松风书屋”的名称,在东大街和香店巷等处开办私塾。
徽商胡炳衡(绩溪县龙川村人)的祖父胡氵允 源在清朝道光年间到江苏省东台市(原东台县)方谦泰茶庄学徒,积攒了一些资金后,在姜堰市白米镇王家庄置田置产后创办了泰兴市(原泰兴县)黄桥镇裕泰和茶庄。以后儿子胡树铭又创办了姜堰胡源泰茶庄、靖江市(原靖江县)季市镇胡源泰茶庄。
清末民初,随着姜堰粮食市场的发展,姜堰客商如云,但秩序混乱,不少人欺行霸市。丁福佑毅然弃教从商,出面组建商会,地点设在姜堰镇净业寺内并选任总理,胡炳衡、张东明(姜堰市梁徐镇油坊头老板)选任副总理。因此,净业寺门前的一条街叫商会巷(后改成东岳庙巷),几年后商会会址从商会巷迁到东当铺内。丁福佑扶弱济贫,仗义行善,造福桑梓,官府、商家多次赠“松风书屋”的横匾,一直悬挂在丁府客厅里,文革中被砸毁。
旧社会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丁福佑、胡炳衡、张东明以及胡炳发、王鲤门、戈佩卿等响应孙中山总理三民主义实业救国的号召,多次联名要求政府为民生计,减免苛捐杂税,维持商会领导下的义水会(姜堰义水会在《民国泰县志稿》中有较详记载:“会员约有二百余人,皆为园丁,协助各段水龙灌救水灾,每年夏历十月,里人公延会员醵饮,经费取之房租。房(会址)凡四间,在姜堰东大街,里人陆大庆所施,曾寿彭、丁建献等捐资钱百余千文,以偿其值,房租不足,继以募助,历数十年,会頻中辍,民国三年闻叔和任姜堰警佐,与发起人后裔,清理房租,募助捐款,于是年十月一日召集园丁开会,会遂复振)、义粮会、义茶会、义盐会、义赠会等的正常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丁福佑、胡炳衡、张东明等联合修建了坝口向南的高大醒目的通牒坊(广告墙),端庄大方的上坝米厂前的义粮亭,巍然挺立在下坝北园的义水亭,优雅舒适的南大街紫藤花架马路对面的义茶亭。东西南北四条街的义赠会均有办事处。胡炳衡积极配合丁福佑,在商会中具体负责义茶会的工作,在东大街城隍庙西侧也建了义茶亭。为什么要建立义茶会呢?义茶会属同业公会组织,同行的都卖同样品种的茶叶,要议订一个同样的价钱。议和义字相通。义茶会办公地点就设在南大街紫藤花架前义茶亭下。义茶亭里有两块楹联长约5尺,宽约1尺,分别写着:“诚能感格上霄通汉,信会取悦下达平川”正楷大字。
光绪戊戌(1898年)政变后, 清政府改革科举,开始设立“新学堂”。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分别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个组织的《章程》郑重宣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家,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在胡炳衡的家乡绩溪,徽商聚敛资财后,除了襄助桑梓公益事业及赈济灾贫外,还秉承“賈而好儒”的优良传统,热衷捐资办学。据统计,仅民国年间,徽商捐资创建的学校高达72%。胡炳衡受家乡的影响,同时认真学习孙中山三民主义,阅读《孙中山全集》,也积极投身姜堰创办新学。光绪30年(1904年),丁福佑、胡炳衡等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在坝口通牒坊发出创办新学的倡议书,开辟教育救国之道。1904年在岱岳寺东侧,创办同化两等(指高等和初等小学)学堂,俗称南堂,属于完全小学,即今姜堰市实验小学。商会总理丁福佑首捐房屋十余间。商会副总理张东明、胡炳衡等拨出下属分会(义粮会、义水会、义茶会等)的余额资金启动办学。随后,商会又在各分会设立义赠会办事处,社会各界纷纷解囊相助。胡炳衡在“松风书屋”读过私塾,是丁福佑大哥丁德功的学生,自然响应号召。姜堰胡源泰茶庄在刘家桥巷12号的办事处义捐500银元名列榜首。丁福佑为同化两等学堂校长,胡炳衡等为名誉校长。为此商会总理丁福佑在辛亥年(1911年)特赠诗一首,感谢胡炳衡对创办新学的支持。
答胡公炳衡捐资助学五百元
赠胡源泰
绩溪本来是故乡,
绿叶青枝走天涯。
生平不喝长寿汤,
劝君多饮朱兰茶。
辛亥年丁
丁福佑除了以诗相赠胡炳衡外,两位校长还和联“君子之交”:丁福佑唱和的上联是:交情淡似秋江水。胡炳衡出下联,感谢他以诗相赠:赠句清于夜月波。
南通张謇在姜堰有产业。张謇来姜堰时,姜堰商界名流高朋满座,迎接这位久负盛名的清末状元,大实业家。丁福佑以上等的朱兰茶相赠,并向他介绍徽商秀才胡炳衡捐资建白米镇三元桥、黄桥镇文明桥,以及积极协助创办商会、新学的义举。张謇写了一首诗赞扬胡炳衡高贵的品格,胡炳衡也写诗相和。
1919年,丁福佑的孙子丁蜀桥出生。胡炳衡、张东明、凌文蔚(据《民国泰县志稿》:凌文蔚,字子兰,通称“凌三举人”,泰县西官庄人。先祖以武功起家,教弓马娴熟,清光绪丙子科中武举。家道富裕,凡遇公益事业,均慷慨解囊。凌文蔚在西官庄凌氏支祠内办有“私立日新小学校”。享年85岁。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曾奖给“急公好义”匾额)三家分别送《麒麟送子》、《孔子讲学》、《孟母三迁》的花瓶。胡炳衡送的“麒麟送子”图花瓶上面写道:
天上锡麟儿,
此是世尊亲抱送,
山中闻梵吹,
原从灵鹫早飞来。
胡炳衡和堂兄胡炳发深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育之根本。当时兴西学,他们趁到南方购茶的机会常捎带教育新书赠给后来的同化两等学堂校长丁企侬(丁企侬是丁德功之子,过继给四弟丁福佑)。现仍寻到他们当年购买的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西方教育丛书教材《道尔顿制概》,书的封面上签着企侬的名字,下面署着胡炳发。《道尔顿制概》是西方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方面的书。现在江苏省著名的姜堰中学就是在姜堰市第三高等小学(原同化两等学堂)岱岳寺原址上办起来的。
1916年,胡炳衡、胡炳华弟兄俩在姜堰镇东大街创办胡氏第四家茶叶店——胡震泰茶庄时,碰到了房屋和地址的困难。丁福佑家原来在东当铺前后有两进六间屋,是租给“钱记”铜匠店的老板钱夕祥的。这地方在“金东街”,市口好,又在老通扬河边,上卸货方便。丁福佑考虑到胡炳衡兄弟在经营中诚信待人,对创办商会和新学贡献很大,就将铜匠店安排到他处,让胡震泰茶庄在此经营。
戌午年(1918年)夏,在丁福佑30岁生日之际,胡炳衡送给丁福佑一只放糖果糕点上下三层褚红色的瓷罐子,上面画着一叶兰花,题名“王者之香”,兰花为胡炳衡所画,“王者之香”为胡炳衡所题,其寓意盛赞丁福佑其如兰之品性。 胡炳衡的二哥武秀才胡炳华也赠诗丁福佑。
赠福佑(总理)诗一首
两袖清风不为官,
主商公正为黎民。
姜隶扬州百业兴,
国泰民安乐融融。
初春丁
胡炳华在诗中为什么这样盛赞丁福佑,特别提到“姜隶扬州百业兴”的话呢。原来辛亥革命江苏光复之初,扬州、通州两军府各争属地,姜堰靠近扬州反隶属通州,市民惶惑不安。丁福佑竭力向上陈述情况,使姜堰仍隶属扬州。因此,胡炳华赠诗丁福佑歌颂他的政绩。(据《泰县志》记载,丁福佑生卒年不详,字植青,泰县姜堰镇人。清末,姜堰镇创设商会,福佑奔走经营,被选任总理。某巨商买枪防盗,遭人诬陷,州官亦趁机敲诈。福佑仗义向府衙陈述冤状,方得解脱。辛亥革命江苏光复之初,扬通两军府各争属地,姜堰靠近扬州反隶属通州,市民惶惑不安。福佑慨然曰:“通厚我不可背,然姜旧扬属也,违之祸立至。”于是竭力陈述情状,使姜堰仍隶属扬州。在商会任职期间,曾办平粜米、维持义水会、通牒豁免苛捐等义事,因积劳成疾病故,年仅三十。)
胡炳衡堂兄胡炳发赠送给丁福佑一只放糖的瓷瓮上面有“独占人间第弋香”的字样。下面署着“戌午年夏月炳发氏作”。(注:弋古文同一。见《康熙字典》子集上一部)这只瓷瓮是景德镇优质瓷器,金边彩绘,以手扣之,声音亮脆,触摸细如凝脂。胡炳发在瓷瓮上画着青枝绿叶硕果累累的葡萄,下面画着盛开的富贵之花牡丹。这幅画象征着丁福佑桃李满天下,独占人间第一香。
丁福佑为姜堰商会和新学日夜操劳,奔走经营,一心为民,积劳成疾,在民国九年(1920年)商会的座椅上,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全家人惊呆了。追悼会上数不尽的“鞠躬尽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等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客厅。参加吊唁的各界人士都有。事后会长之职由创办公立小学的他的儿子丁企侬兼任。
原载《泰州晚报》

胡炳衡(1873—1920)画像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11月5日已发15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