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记忆的水果摊
文/张体心
在六十年代,我国正处在建国初期阶段,市场经济萧条、物品匮乏、品种单一。对于还是孩子的我来说,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时的水果摊。

那时,大多数人的家境是贫困的,经济拮据,我们每个小孩子手里很少有零花钱,父母给的买菜钱还要精打细算,虽然当时的水果非常便宜,但也算是奢侈品了。那时进口水果稀少,外地水果偶尔见到,也叫不上名字,但相对要昂贵一些。市面上的水果摊看上去也是五颜六色的,谈不上琳琅满目,却是让我眼睛放光的地方。每当我走在街上,路过水果摊时,就不由得被水果的清香味吸引,我会驻足观望,眼光不停地扫视着那摆满白磁盘里的各类的时令水果,有香蕉、苹果、鸭梨等。夏天的水果品种更多,一串串酸酸甜甜的青、紫葡萄,让人看到就垂涎欲滴,偶尔吃到嘴里的酸葡萄,呲牙咧嘴的,让旁边看到的人,也随着吃葡萄人嘴咧着、眉蹙着,口里不时地发出咝咝声,惹得看热闹的人一阵笑。

放在货架下面黑色、绿条花皮的大西瓜,被售货员切成一排月牙形、棱形块,露出里面红壤、黄壤的黑、花籽儿,一溜摆在柜台面上,用纱罩罩着。行人口渴时,买上两块西瓜吃,好是痛快,解渴又祛暑……我望着正在大口地嚼着西瓜的顾客,只觉得自己的喉咙里浸满了西瓜汁,甜润又爽口,一时间,满头的汗水不知不觉地落了,口也似乎不渴了,大概是“望瓜止渴”的缘故吧。我们小孩子很高兴看到有人吃西瓜,因为我们等着人家吃完西瓜,我们去捡西瓜籽,捡的人多了,我们就捡不着几个籽儿。所以,还要等另一个人吃完再捡。这积少成多,经过清洗晾晒,收藏起来等到过年时,炒熟了吃,很香很香,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那时,年节商店也供应瓜子花生,但需要用副食证买,数量有限,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我们享受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也是增加年味的一种快乐。

秋天的青苹果下来了,被摆放在水果店,它的皮有些厚,翠绿色透着亮光,吃到嘴里有些发涩,有青性味,这就是刚从树上被风刮下来的,真正熟透的苹果还在树上,摘下来储存些天就更好吃了。那时苹果可称是高档的水果,平常很少吃到。有一次,过八月十五,家里每个孩子只分到半个苹果,我还舍不得吃,咬一口觉得有一种奇特的美味,非常好吃,以至于我到现在都没找到那种感觉,大概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东西吃的多了的原因,物以稀为贵嘛。

我非常喜欢吃秋海棠,呈红黄色,虽然个儿小,但口感酸甜诱人,也很便宜。我经常会花很少的钱就能买许多海棠,装满衣服兜儿,作为零食以解少味的馋嘴。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会与同学搭伴,骑自行车走很远的路,一起去郊外果园买廉价的葡萄珠、特价桃。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堆”,我想我们不就是买的烂桃一堆吗?那里比商店的水果摊便宜很多,还可以吃饱,但不能贪吃,有的孩子就吃坏肚子了,真是得不偿失。
过了季节,在我们的眼里,树上水果收完了,就再也吃不到新鲜的水果。不像现在国内、外的水果都进入到超市的货架上,无论是春夏秋冬,想吃什么有什么,应有尽有,反季节的水果随时可以买到。

现在社会发展了,市场经济繁荣了,我们的生活富裕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水果店发生了巨变,许多叫不出名子的水果都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胃口不断适应新的口味,食用水果的标准、质量越来越高。水果是我们日常食品必不可缺少的营养品,而且还要注重吃新鲜的、含维生素高的。

我最喜欢到早市购买货主大车上刚刚搬下来桃筐、还没被别人挑选的桃子,带着翠绿叶子,浓浓的鲜味儿,让我一买就多。今夕非比,追逐童年时的水果摊,无不为之发自感叹,那个年代的国企水果摊,还比不上现在的个体水果摊种类繁多呢。


作者简介:张体心,女, 1955年12月26日出生 燕化退休职工。燕山石化公司文学协会会员;喜欢写作,多首诗词、散文刊登在《房山报》、《燕都》《燕山油化报》等刊物。小说“兄妹情怀”、等代表作及诗词在《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登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