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沟地处七沟八梁十面坡,人家居住分散,不是沟就是崖,出了窑洞还是窑洞,对面能说话,相见得半天。闺女们长大嫌这里条件恶劣、穷,都嫁了出去。小伙子长大说媳妇,女方看上了人,但一说住在上沟,摔手就不算回事,只得倒插门招赘出去。村里连一条大路也没有,出门上坡。庄稼收时靠的是担子担,人力车也不能用,上沟已成了穷得叮当响的代名词。

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村里动员各户在传统经营只种小麦、豆子的单一品种上引进新品种,并号召全村每户拿出二亩地种水果,品种自选。可以根据地质,管理技术,栽种柿子树、桃树、杏树、梨树和苹果树。以便取得经验后扩大再生产,村民们本着试试看的心情,买来了最好管理的桃树苗和杏树苗。挖一米见方的坑,每个坑五担粪,经过三年的管理,树开花了、挂果了。当年每亩就收入三百多斤,三百多元,这下大家都有劲了。分别又栽种了甜柿子树和沙梨王、苹果,到2000年80户人家栽果树520亩,现在的收益平均每亩收入1000元,比种粮收入翻了两番。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希望是苦难的一剂良药。春天站在岭头上,到处是花的海洋,粉红的桃花、艳红的杏花、雪白的梨花、白里透红的苹果花,溢香扑鼻。四月里柿花开,甜甜的香味,沁人肺腑。人们在果园里锄草、束花、疏果、套袋,到处是笑声、歌声,时不时传来两句豫剧声。细听是李双双中孙喜旺的戏,真好听。

2005年,上级政府为了进一步改变上沟的面貌,扶贫修路,筑水泥路4公里,宽3米,去弯留直通到各自然村。使各户出了家门就踏上水泥路,直达县城。又在电力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架上了高低压线路,上沟人终于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

路通了,电来了,果树一年比一年产量高,收入多。乡亲们的腰包鼓了,他们相信科学了,开始推行树下种草,以草养畜、畜粪肥树的循环经济模式,让果园发挥出更加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部分群众还想,我们有钱了,光靠土地不行,我们要永远“富”,就应该在经济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再发展养殖业,才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面貌。
长期以来,由于道路崎岖难行,塬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利用,导致塬上、塬下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道路通,百业兴,鼓励塬区群众采取林药间作、发展板兰根、金银花、地黄、柴胡等药业间作。
塬区的牛心柿子、黄杏、土鸡蛋、蜂蜜等土特产很有特色。野菜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受交通条件的制约,这些土特产不能及时运出,对市场只能“望路兴叹”。漫山遍野的野菜,也只能自生自灭,路通后,村里组织对土特产和野菜进行加工、包装,使这些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山里货,不仅销在县城,而且远销郑州、洛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昔日冷清的塬区变得热闹了,众多的客源、货源自然也就为运输行业打开了市场,一些农户便购置了车辆,跑起了客运和货运。

就这样,牵出旅游、药材、石文化、土特产、农产品加工及运输六大产业,涉及农户70余家,每年带来2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群众形象地称:政策是人民发财致富的“高速公路”。
上沟,当年穷的叮当响的山沟,现在变成满目苍翠,新时代的世外桃源。修了路、通了电、种了果树,办了养鸡场、养牛场。利用张铁沟水种上蔬菜,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招出的小伙子带着年轻的媳妇回来了,外村外地的姑娘们开始瞄上了上沟的小伙子。穷则思变,七沟八梁的人家,在手机里可以说话视频聊天,在电视里看全国的变化,上沟人决心把上沟发展成为大原的生态强村,全面小康第一村。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