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牛耕七十年
江苏省丰县
作者:李阳波
“春天里来好风光,老牛春耕拉犁忙”,这句民谣不知传唱了多少年。是的,春天是万物复甦的时节,更是农耕的黄金季节。
清明回黄河故道乔集乡祭祖,我走在田间小路上,有一种心旷神怡的快感。近看路边吐绿的柳树,打眼环视四周,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远处设施农业依稀可见。田野里劳作的村民,有的在为小麦灌溉,有的在收拾春田,到处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突然一个疑问从我脑海里浮现,田野里咋没有耕牛的身影?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起过去老牛拉犁忙春耕的往事。
我出生在黄河故道一个农民之家,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虽然青年时参加了工作,但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离开过农业。在我记忆的扉页里,从黄发垂髫时就知道老牛拉犁忙春耕。曾记得,扶犁手摇晃鞭子,喊着“驾——驾——”、“得儿驾——”的口令,老牛似乎很听话,低头拉犁前行,把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犁开,随之泥土的味道散发出来。
我很喜欢听吆喝牛的声音,经常跟在大人后面模仿。农民用口令来指挥老牛耕田,老牛虽然只有“哞”这一简单的语言,但是对每一组口令都心知肚明。
农民在喊每一句口令时都会拖着长音,不同的活计有不同的发音。“驾——”的意思是让牛前进;有时会喊“得儿——驾”,意思是快走;“咿——”是告诉牛向左拐弯;“喔嗷——”这是让牛向右拐弯。老牛很敏感“吁——”的口令,也就是让牛站住;“潲——”是让牛向后退,也有的地方叫“撤”,就是倒一倒;若是遇到牛踩住了绳索,主人会喊“翘”,告诉牛抬起腿。
农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从使用耕牛的劳动中,把口令编成了顺口溜:“驾是走,得儿是快行,潲是倒退,吁是停,翘是抬抬腿儿,里咿外喔嗷别弄拧。”这些口令不但适用于牛耕田,还适用于马骡驴等大牲畜,就连牲畜拉车运输也适用。
改革开放之初,我也曾亲身体验过使用老牛耕田,那时我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父亲派我牵牛去自己的责任田耕田。刚开始使用耕牛的时候,老牛并不听话,大概它对我这个毛头火性小伙子瞧不上眼吧,在套绳索时老是“乱套”。
我收拾牛“笼套”没有耐心,愈是着急,老牛愈是不听话,气得我用鞭子把手猛打牛的蹄子。老牛蹄子疼了,牛脾气上来了,挣脱了牛套子。我不得不卸掉了牛“勾梭”,也就是木制的套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牛重新套好。
父亲是老到的“牛把式”和我一块耕地,他告诉我,牛是脾气倔强的家畜,牛脾气一上来会用犄角抵人的。驯服牛也有窍门,老牛还好使唤点,刚学活的小牛犊可就要费一番功夫了。收拾牛“笼套”要有耐心,且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先抚摸一下牛头,给牛一种温馨的感觉,然后蹲下身来,一只手托起“笼套”的绳索,一只手轻轻地拍打牛的蹄子,喊一声“翘”或者“抬”,让牛抬起蹄子迈进套子里去。
牛是懂得感情的畜牲,无论多么难驯服的牛,只要和它呆的时间长了,不人为地虐待它,它就会乖乖听从人的使唤。老牛对自己的力气并不吝啬,无论是耕田还是拉车运输,牛都毫不惜力气。牛在耕田的时候遇到坚硬的泥土,扶犁手挥动着鞭子,嘴里喊着“得儿驾”,牛听到指令,总会低下头颅,两眼瞪得圆圆的,呼赤呼赤喘粗气,拼着命的往前走。牛在拉车运货时,遇到爬坡,车把式一扬鞭子,喊一声“得儿驾”,驾辕的牛一摆脑袋,前腿弓后退蹬,膀子一用力,就稳稳地将车拉上坡。
牛耕田一般是两头牛,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假如一头牛使劲,一头牛偷懒耍滑,势必形成拉偏套。牛拉车时也是用两头牛,体强力壮的牛驾辕,力气相对小一点的牛“挑稍”,也就是在前头拉帮套。两头牛的配合关键在于车把式,高明的车把式会让两头牛同时发力,不至于用力不一致。
牛耕田并非是当代人的杰作。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国家,牛耕的历史久远,《山海经》说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在战国中期,中原一带牛耕已较为普遍。《战国策•赵策一》说秦国“牛田,水通粮”,意思是:“牛耕积穀,水漕通粮”。综合历史记载,比较确切的说法,从战国时代开始,牛耕取代了先秦时藕耕的耕作方式。
藕耕也就是用人拉犁耕作,一人在前面拉犁,一人在后面扶犁。改革开放初期时期,由于耕牛稀少,这种“藕耕”的耕田方式还曾使用过,到了八十年代,藕耕也没有消失。现今农村中,在山区窄小的地块上,偶尔还会看到有人拉犁耕田,这毕竟不是农耕的主流方式了。
若干年前农民的口头禅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反映出农民的小农经济观念。随着年代的推移,农业现代化取代了传统的农耕方式。一九五九年毛泽东主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由此拖拉机在农业上登场。我曾记得,人们在传唱一句顺口溜,“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说拖拉机是农耕的主角,电灯照明取代油灯碗子。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农民的心声,农民的传唱终于成为了现实。
其实,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牛耕和机耕并行了数年。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牛耕在农业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已逐步退出,在南方地区的水田里面,水牛还是拉犁耕作的主角。
牛耕的退出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在一个农业大国内要使牛耕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还需要一定的时日。老牛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和马骡驴等大牲畜一道,都是传统生产力的重要成员,它们默默无闻的劳动,成就了华夏农耕文化。牛在农民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牛不耕田仍有用,农民不会放弃饲养牛。
建国七十年来,黄河故道饲养牛的方式发生了巨变,规模化养牛取代了户养,绝大部分耕牛变成为菜牛。养牛场里饲养的商品牛,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餐桌,牛肉和牛奶满足了人们舌尖所需。农田生产方式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提高,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不会落得耕牛转型是“卸磨杀牛”的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