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及宗族
邓连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具体到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广大农村,那就是婚姻家庭及宗族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具体到家庭中就是男女平等,实际上妇女地位已经高于男人地位。即便这样,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观念还远远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红楼梦》中的风云人物王熙凤尽管很优秀,一度掌管荣国府和宁国府两府事务,风头无俩。但是依然被传宗接代所制约,骨子里摆脱不了男尊女卑的重压。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广大妇女大都像王熙凤那样,虽然强势,但是还没有彻底推翻夫权。哪怕是婚姻法等法律文件中白纸黑字写着尊重妇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条文,但是妇女依然没有摆脱成为传宗接代工具的悲惨命运。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期间,很多家庭妇女,只要生不出小男孩,完不成传宗接代的任务,那就必须生生不息。怀的女孩,要么生下来送人,要么残忍地流产。孕妇一次次活受罪不说,那些女婴命运何其悲惨,要么永世与父母无法相认,要么根本来不到人间。同样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为什么男孩女孩待遇差距这么大?事实无情地嘲讽了男女平等,尊重妇女。
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生产力水平有了空前的发展,生产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姻家庭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过去依靠人力、畜力在土里刨食,男子的优越性无法替代,人们不得不重视传宗接代的观念。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好,法律文件规定也好,都解决不了绝户头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孬好是儿,薄厚是地。没有儿子抱养一个,或者招上门养老女婿变相的也得有儿,否则寸步难行。目前这种情况不复存在,种地全部机械化,只要准备好人民币,啥也不用管。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种地了,把地包出去,到大城市、大工厂打工,除了农村户籍以外,俨然成了城镇居民。在他们眼里什么传宗接代的观念非常淡薄,如果不是父母逼着,他们宁可不要孩子。因此尽管计划政策改变了,二胎完全放开,甚至三胎也没人管了,但是新生的婴儿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幅提高,反而逐年下降。专家学者绞尽脑汁也阻挡不住因此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从生生不息到人口生育数量逐年下降,什么在发挥关键作用?生产力,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结果。法律甚至计划生育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发展了的生产力彻底解决了。发展是硬道理再次被雄辩地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再次告诉了我们一切!
仓廪实而知礼仪。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开始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到广大农村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做四旧被破坏的家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了重修家谱,续字辈,给祖宗先人立碑乃至盖家庙或祠堂的公益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尊老爱幼、忠厚善良、勤俭持家,爱国为民等等优良传统以家风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这样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得以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欲速则不达。计划生育没有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现在超额完成了。反而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造成了今天男女性别严重失调,给婚姻家庭带来了很大冲击。因为适龄女孩少,男孩多的原因,天价彩礼居高不下,而且越演越烈,造成了当前人们不敢生孩子了,尤其是不敢生男孩子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遇到的女儿国现象,很有可能在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再次出现,新的性别不平衡,新的社会问题将会出现。与此同时喊了多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问题,随着近几年的修家谱、各地自发的饺子宴等公益活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切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反观过去的除四旧立四新过左过激行为,实在不可思议。
庖丁解牛说得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日月之行、江河奔流,自有一定之规,我们办事情必须学习庖丁解牛的精神,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只能是拔苗助长的盲干,到头来只能自食欲速则不达的苦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平台,我们必须有所作为,真正做到大干苦干加巧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好千万家的国!民族复兴指日可待,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将会越来越美好!
2021年2月15日早晨于颐和绿洲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