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不去的曾经
文/齐勤侠
望着包裹行囊的归来者,闻着年的气息,听着年的脚步,十几年前一幕幕回家过年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结婚三十多年了,二十几个年头,过年都陪老公回农村。二老每年总要喂个肥猪,公公说:(二老有五个女儿,三个儿子,八个孩子都已成家)肉多才能过个好年。小年前后,村里撑起杀猪场子,他们将猪赶过去人家帮忙处理。肉收拾好后,女儿人人有份,其余的全部做压肉,拦臊子,炸酥肉等。
我们一般在除夕前一天从城里早早回老家,带上各种各样的蔬菜礼品,酒水等。回到村子,乡亲们很热情,远远向我们打招呼。巷子里,四五个大人低头丁方,身边“咚咚咚,咚咚咚”一直在响,增加了节日氛围。遇到男人,老公与他们握手递烟,寒暄问暖……
我们到家后,乡亲们陆续登门拜访,求写对联的,兑换新钱的,也有老人找老公理发的。每年回家,我们总要带上笔墨纸砚,换许多不同面值的新钱,方便左邻右舍。
院子里可热闹了,我伏案写对联,老公给人理发,两个小叔子忙着洗肉,猪蹄,猪头不好收拾。他们先用火烧一遍,然后用夹子一点一点拔毛,三个孩子(儿子侄子侄女)一会这边看,一会儿跑那边,脚步不停。
除夕早饭后,村里几个男人在巷子撑起了牌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鼓声依旧响起。婆婆先做一大盆凉粉,再端来提前切好的肉,准备拦臊子,这活讲究技术,每年都由婆婆负责。肉切小丁,葱姜捣碎,热锅倒油再放姜葱,香味出来肉下锅,铲子翻动,以防粘糊。小火出油,后加盐醋,粉料酱油,香味扑鼻,装入罐里,长棍翻搅,别忘辣椒。
几罐香喷喷的臊子做好,午饭也差不多了,村口趁热闹的男人们纷纷回家张贴春联,福字等,一切收拾完毕,放串鞭炮,就开饭了。油泼辣子臊子面,小块蛋饼短韭菜,每碗汤上飘起来,色美味香家人爱。
吃过午饭,开始煮肉。肉倒锅中,冷水淹没,水烧开,稍煮后捞出;再倒一锅清水下肉,大火烧开转中火,加盐大料包,少许酒醋,直到烂熟捞出。趁热卸下骨头,肉切一切,装在提前备好的袋中,裹起用绳子扎紧,上面压一定重量的东西,第二天去掉包装,大块压肉就做好了。吃时切成薄片,浇上汁汤,劲道爽口的压肉常常一枪而光。
肉压好后,大厨手艺的小叔子们开始做年夜饭。婆公和几个孙子坐炕吃肉看电视,我和妯娌在厨房帮忙。个把小时后,十几个盘子端上炕,全家人围在一起,享受团圆,共同举杯,互送祝福。吃饱喝足,红包领完,女人们带孩子去睡觉。几个男人躺在父母身边,听到春晚倒计时,去院子放一大串鞭炮才去休息,这时村子里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一觉醒来,新年已经拉开序幕,万物似乎被一场雨水洗过,显得那么清晰,人人精神昂扬,喜笑颜开,全家围在案边开启新年的第一顿饭——包饺子。饺子是团圆的象征,是美好的追求,包起的是希望,包起的是幸福……
早饭结束,稍作片刻,又忙乎起来,做甜米。水烧开,将泡好的江米倒在锅中,煮到不干心,沥水捞出入盆,蜂蜜倒在锅中小火沸至金黄,与米搅拌均匀,碗底放红枣,核桃仁,葡萄干……逐碗盛满,全部装好,上锅蒸熟,吃时取一半碗加热即可。再做蒸碗,梅菜扣肉,酱肉……午饭又是满满一桌。
初一之后,忙着走亲访友,初五左右亲戚基本走完,年也接近尾声。家族之间为了交流感情,还有一个小聚会。由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发起,前往时带几盘菜、酒水,聚到一起,叙旧,交流,碰杯……新的一天开始后,人们纷纷启程,走上奋斗之路!
然而这一切都因十二年前公公去世而改变,公公去世后,婆婆随我们进城,回老家过年的机会再也没有了。以后过年,只去老家贴几副对联,就匆匆返城。城里过年,因条件所限,一切从简,买的多,做的少。那些美好时光,永远留在记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想起原来几百口人的村庄,如今只有十几人,到处冷冷清清,门窗紧闭,年失去了往日的色彩。那些家乡守护者,是你们不甘寂寞守护着这片热土,让村庄饮烟四起,让村庄没有黑暗,让村庄年意浓浓……愿那些家园守护者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健康长寿,快乐永恒!
作者简介:齐勤侠,陕西省千阳县退休教师。国际诗人文学院终身院士,中华作家联盟终身签约中华作家,2020年中国乡村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华夏杯”第二届相约七夕全国爱情詩佳作奖。多年来自己一直喜欢用点滴文字记录身边故事,分享生活中的美。有作品发表于《作家部落》,《三秦文学》,《中国诗歌报》,《中外文艺》,《千山燕语》,《中华精品》,《秦岭文学》,《齐鲁文学》《中乡美杂志》《世界文学家》,《国际诗人》等刊物,也有数篇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入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