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因事第一次留在宁波过年。大城市的年总没有农村那么丰富多彩和有滋有味,就是年三十的烟花礼炮似乎也是寥寥无几,但除夕的年夜饭和看央视的《春晚》还是依旧如故。等看完电视睡下已是凌晨一点多了,一觉醒来已是大年初一的上午八九点钟。
大年初一怎么过?在我们国家北南差异和东西部差别还是非常大。比如我们老家初一要吃春卷,穿新衣服,家里不打扫卫生也不倒垃圾,早上家人见面互相问好送祝福,彼此一天不骂人不说脏话。当天也不走亲访友。如果是乡下人家就会一家人到城里逛街,如果是城里人家一般会到乡下或周边景点游玩。有一个地方大部分家庭都是会去的,那就是寺庙。新年第一天老百姓会烧上一柱香,祷求一年家庭兴旺发达,家人身体健康,孩子学业有成等。

所以正月初一早饭后,为了消除年底外界带来的所有不愉快和伤心事,便想到附近转转。刚好那两天从《环球网》看到余姚市一个叫十五岙村的梅园非常漂亮和抢眼,便临时决定驱车踏春寻梅。
十五岙村梅园距宁波市区大概七十多公里,开车一小时便可以到达。梅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梅树历史悠久,也正是绽放时节。所以梅园人流如川。人在梅下走,花在头上艳,人面梅花相映红,少女们或在花树下用手机自拍,小伙子或正给同伴拍合影,拿着专业相机的摄影爱好者,或正在捕捉花海中美的瞬间,把美定格在这一刻。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一看十一点多钟,原本想在梅园入口处的阳明温泉山庄吃个自助餐,一打电话告知要晚上才有饭吃,只好开车看看能不能到村镇找个地方就餐,结果基本是关门休息没有营业,看来只好赶到余姚市区,从美团上搜到市区有个万达广场有好多好吃的,便直奔而去,停车上楼找到一家自助小火锅店总算解决了午饭问题。

待吃完午饭已是下午一点多钟,原本想返程的,但一看地图余姚与绍兴的上虞就十几公里路程,距绍兴市区也就八十公里左右,干脆就来个即兴发挥,到绍兴市区去逛一趟。
要说绍兴市区,我不知道途经过N次,就是没有实地游览过,记得唯一一次是早年应战友相邀去过诸暨,那时战友一见面主要是喝酒,酒一喝云里雾里,去过的什么西施故里等景区也是模模糊糊的。
我脑子在想,绍兴可是一个真正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特别是历史上也出过非常多的名人文人,如贺知章、王羲之、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秋谨等。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先选一个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无需多考虑,绍兴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因为他既有文人的才气,更有国人的骨气。我了解鲁迅甚至比了解绍兴这座城市更早更多,从中小学的课文中,在我读书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知读了他多少文章,如《少年闺土》《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呐喊》《药》等等。

他的文章就像一把尖刀直插心骨,直击当时社会的要害和人性的本质,让人警醒和深思。他的性格正如他自己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和对人民的态度是那么的爱憎分明,以致于毛主席对他都是赞美有加。
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与绍兴可以画个等号。他就像绍兴的黄酒,越陈越香,酒的后劲很足。我们喝酒人常说,啤酒喝的是肚量,白酒喝的是胆量,唯有黄酒喝的才是酒量。
书上得来方觉浅,还是到实地看一看,感受一下更有意义。从余姚开车到绍兴鲁迅故里也就一个小时,大概三点左右便到了目的地,来到入口处,大红色的拱门和路两旁的灯笼早已把景区的节日妆扮的热烈喜庆。入口广场巨型的黑色大理石上刻着鲁迅故里的大字及其雕像。春节长假这里一律免费参观,所以即使到了下午三点半左右,还是人山人海。但要进去还是非常麻烦,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控人流量,所以首先要扫二维码网上实名登记预约,再验健康码,然后排队依据身份证登记领取门票,最后才能依次凭票入景点参观。
整个景区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纪念馆等,占地大概有九公顷。其建筑大部分是一层的砖瓦和木结构院落式,典型的江南民清风格,粉墙黛瓦和房前屋后的小桥流水独具特色,课桌上的"早"字以及石桥和石板路印刻下了鲁迅年少时的印记,尤其是乌篷船的穿梭把这里与外面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那水那桥那路和那房也铸就了鲁迅的性格和精神的源头。
游人实在太多,我也无法静下心来放慢脚步细看他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匆匆一个多小时"随波逐流"式地一带而过,便来到出口处的乌篷船码头,一看时间还允许,为了体验坐船的感觉,也为了便于多参观一个景点,便花六十元人民币坐上了乌篷船,前往沈园。

在狭窄的门前水道上行走,且船只数量多,往来交叉频繁,船夫行程那可要功夫。这种船长大概也就两三米,中间宽两头尖,中间一个弧形黑色篷子,这大概就是乌篷船的由来吧,客人坐在中间两块横置的木板上,一船可坐4人,船夫一般手脚并用划桨,桨一长一短各一个,长的桨估计在2米左右,右脚踩摇长桨,左手划一短桨,交汇时,双方必须密切配合才不会碰到对方。
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很多穿过大马路桥下的地方,坐在船上如果不弯身低头就会碰到桥面顶部,所以面对船夫的乘客,船夫会提前提示注意安全问题,快要到沈园码头时,在一宽河处,船夫收到长桨,调转船头,开始用短桨倒着慢慢地划向码头。其实一刻钟左右便会乘船到达沈园。
沈园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庭院,据说建于南宋时期,是当时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占地70余亩,又称“沈氏园”。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重游沈园赋诗一首,在诗题中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沈园由此而得名。沈园主要由古迹区、东苑和南苑(陆游纪念馆和连理园)三大部分组成。

沈园是典型的江南亭园建筑风格,与苏州的一些名园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湖光交相辉映,树木繁多,曲径通幽。沈园的最初主人早已不被后人所记,但园中因曾经发生过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名扬天下。
据说,陆游曾经娶唐琬为妻,俩人非常恩爱,但陆游母亲看到陆游因为爱情怕荒废学业,所以逼迫陆游休妻,棒打鸳鸯,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
数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琬改嫁后的夫妇也在园中。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陆游饮后,在沈园题写了那首《钗头凤》,写罢,搁笔而去。沈园一会后,唐琬悲恸不已。回家后,反复玩味陆游的词,便和了一首同样的曲牌的词,不久即怏怏而卒。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由此而出名,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爱情之园。多少人看到这两首《钗头凤》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惋惜,自古永恒的爱情故事里总让人遗憾,就像梁祝故事。
陆游是一位高寿而又高产高质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现存世近万首作品,大多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是那么地牵挂南宋能早日收复山河,真不愧是文人中的战斗机。正所谓前有陆放翁,后有鲁迅,如此让绍兴的文人风骨独树一帜,成为这座城的文化标签。

从沈园出来已近黄昏,华灯初上,何不温一壶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呢,景区附近有诸多像三味酒楼这样的餐馆,狮子头、豆腐羹等都是当地伯特色菜,价格合理,味道可口,可惜还要开车,老酒是喝不了咯。
看来只待下次在此住上一宿,还有许多名人故居在吸引着我,期待着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