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亲
作者:穆孟田
一生劳碌苦奔忙
省粮油
节衣裳
教育儿孙
心地要善良
尊老爱幼
敬街坊
守规矩
睦邻庄
做人低调不张狂
品德正
意志强
待人以诚
一副热心肠
不图回报
爱无疆
老来安乐
得福享
人逝去
美名扬
子女思念
泪汪汪
——题记
我的母亲陈太凡,河北省抚宁县人 ,一九二二年生于宋庄公社。二零零二年,病逝于四平市孤家子镇,享年八十周岁。母亲一生很不容易,尝尽苦难艰辛。
一、灰色的童年
母亲自幼家境贫寒,出生不久,便随着父母去了天津。我的姥爷是清末秀才,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在天津靠做文具买卖维持生活。起初,一家三口人生活还可以,后来我的两个舅舅出生,生活就入不敷出了。无奈,我姥爷便给我母亲许配了当地一个姓傅的人家,做了童养媳。我姥爷好吃懒做,还抽大烟。在我母亲不满十六岁就过早的出嫁了。傅家怕我姥爷求借他们,在我母亲婚后的第二天,就搬家了。待我姥爷三天会亲家,才知道我母亲远离他乡,去了东北,具体什么地方不详。
二、苦难中挣扎
我母亲离开天津后,北上到了吉林省四平街落脚。前夫是做苦力的,我母亲跟公婆卖发面大饺子。尽管一家人贪黑起早,拼命地干,生活仍不宽裕。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前夫扛粮上跳板,不小心摔坏了腿,婚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前夫去世后,傅家婆婆打算让我母亲跟她的二儿子搭伙,我母亲死活不同意。这样,激怒了傅家婆婆,之后,她对我母亲就更加刻薄了,像使唤奴隶那样使唤我母亲,连我母亲肚子长疥子,还让她坚持拉水磨子,我母亲在傅家受尽了折磨,整日挣扎在苦海之中。街坊邻居知道我母亲的遭遇后,都非常同情她,他们暗地里商量,有机会一定帮助我母亲逃出傅家。
三、逃离苦海
世上还是好人多。就在我母亲婚后的第七个年头上,一九四四年,郭家店有个姓尉迟的,人称迟老三,去四平做买卖,我母亲的邻居认识这个人,跟迟老三打招呼说,给我母亲找个好人家,迟老三也一口答应了。事也凑巧,有一天,迟老三的妹夫从孙家围子到他家卖旱烟,迟老三就把我母亲的事跟他妹夫说了。他妹夫说,真有个合适的,这个人就是我家雇的伙计,我的拜把子兄弟穆大哥。我大哥就一个人,虽然岁数大点儿,但为人老实忠厚。就这样俩人约定第二天,迟老三去四平找我母亲,他妹夫即我的盟叔孙振山,回孙家围子找我父亲。没过几天,我父亲和我母亲见面了。见面后互相报了名姓和年龄。当年我父亲四十岁,我母亲二十三岁,俩人年龄相差十七岁。我父母祖籍虽都在河北省,但相距却很远。一个在现在的鲁西南,即山东省荷泽市,一个在现在的河北省最北的地方,即秦皇岛市。相距远近不是问题,主要是年龄相差太大。迟老三担心我母亲不同意这桩婚事,先征求我母亲的意见,我母亲回答说,只要不像傅家婆婆那样给我气受就行。我父亲当场表态,一定会善待我母亲。于是,在我盟叔的撮合下,很快的定下了婚事 ,从此,我母亲逃离了苦海。跟我父亲重组家庭,结束了二十三年的城市生活。之后,一直生活在农村。
四、寻找亲人
我的父母重组家庭后,母亲为了尽快融入父亲的生活,打消我父亲老夫少妻不般配的顾虑,把原来最喜欢梳的大辫子梳成了疙瘩揪,把上色的衣服换成了深色的衣服。还主动帮我父亲的穷哥们缝洗衣裳。我父亲的农友也都很尊敬我母亲,就连有个叫张凤有的,外号张大麻子,凡是他叫嫂子和姐夫的都闹玩,但从来都没跟我母亲开过玩笑。而且,我母亲的话他还特别听。他跟别人打架,对方说我找老穆大嫂去,他马上就消停了。我母亲对别人好,对我父亲也是夫唱妇随,俩人相依为命。母亲很快的就适应了农村生活。最值得一提的是,还认了屯子里最有智慧、最有名望的人做为干姥。母亲的干姥叫王金,干妈王宋氏。两位老人对我母亲非常好,就像亲闺女一样 ,母亲没少得到他们的照顾。几年后,当地闹了土改,生活也就一天天的好起来了。由于生活好了,我母亲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更切了。想着找自己的父母和两个弟弟。母亲不识字,求人给河北省老家我的二姑姥写信。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我的二姑姥回信了,说我的姥爷知道我母亲去了东北,他们把我大舅寄养在了我二姑姥家。我的姥爷、姥姥和我的老舅随后追到了东北沈阳。一九四四年,姥姥被日本飞机炸死在了防空洞,我的老舅去了沈阳的一家兵工厂。抚宁县解放后,我姥爷只身一人又回到了抚宁县宋庄,享受军人家属待遇。不久,因在大门洞睡觉受风寒去世了。可叹,我的姥爷临终都没见上子女最后一面。我的姥爷、姥姥去世了,我的大舅因工作去了东北,具体啥地方不知道。不管咋说,我母亲总算知道了家中的一些情况,至于我大舅就慢慢找吧!转眼来到了一九五六年,我家北炕,有个叫李四虎子的,两口子去毛城子大区离婚,我母亲托他们,顺便打听一下我大舅的消息。俩人早晨怒气冲冲的去区里离婚,晚上回来睡觉时却有说有笑。我母亲开玩笑的说,你两口子真有意思,啥事这么高兴?李四虎子跟我母亲说,今天遇见好人了。我俩婚没离成,到吃饭的时候了,就去了饭馆想捡点剩饭吃。其中有一个戴眼镜用饭的人,看我俩东张西望也不买东西,很和气的问我们是啥原因,我俩说,想你吃完了,我俩捡点剩的吃。这个人毫不犹豫的又买了两份让我们吃,现在想想都高兴。我母亲问他们,你没问他姓啥吗?李四虎子说没问,只知道他在梨树县小宽田家屯。话到此,李四虎子一拍大腿很认真的跟我母亲说,这个好心人说话的口音好像跟你差不多,是不是你要找的大弟弟啊?由于寻亲心切,母亲就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决定让我父亲去趟田家屯 。
一九五六年的初冬某一天,我父亲徒步去了田家屯。到屯子见人便问,屯里有没有个叫陈太忠的,回答说有。但现在搬到老公林子去了 。随后,我父亲又去了老公林子,一打听他们说,这个陈太忠搬到孤家子去了。我父亲又去了孤家子,有人告诉我父亲说,陈太忠在锦州党校学习呢,还得三个多月才能回来,这样吧,我把你送到他家,你与他爱人王力聊聊,是不是你要找的人。于是,我父亲去了我舅舅家,跟我舅母一盘问,孤家子的这个陈太忠,正是我母亲的大弟。事隔三月后,到了一九五七年春天,我大舅从党校回来,找到我家怀德县玻璃城孙家围子屯,分别十九年的两姐弟,终于相见了。见面后,姐弟俩各诉离别情和心酸史,原来我大舅,在我二姑姥家没待几年,就去山海关参加了八路军。一九四六年,任山海关市第四区政府区委书记。一九五二年,因工作调动,到了辽西省梨树农场。其间我大舅也在不停的找我母亲,这次在毛城子与李四虎子偶遇,就是在找我的母亲。真是无巧不成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天”的安排下,姐弟俩终于相见了。久别重逢,心里有说不尽的亲近话,最后商定,我们全家搬到梨树农场所在地孤家子。到孤家子后,我父亲在某个屯子务农,我母亲靠给人家做保姆贴补家用。当时,我大舅和舅母的工资都很高,全家四口人,生活很是富有,想在经济上资助我们。但都被我母亲婉言谢绝了。我清楚的记得,我母亲曾给梨树农场一个副场长林连森家做保姆,只带雇主家的孩子到我家,从来没让我去过对方家。
舅舅
一九五九年,我大舅因工作需要,去了辽源市。临别时姐弟俩相拥而泣,相约有朝一日与我老舅团聚。我老舅是兵工人,先在沈阳兵工厂,后又去了齐齐哈尔兵工厂,最后调到哈尔滨兵工厂。因工作保密,不能随意与亲友联系。
一九六二年春季的某一天,失散二十三年的仨姐弟,终于在孤家子团聚了。几天后,因各自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恋恋不舍地分开了。
五、梨树农场关大姐
我母亲因我大舅在梨树农场工作过,我大舅的老同事,不管比我母亲岁数大或比我母亲岁数小的,都管我母亲叫大姐。我母亲和这些人处得非常好,有几家的针线活,我母亲都包下了。这些人也有情有义,对我一家都非常关照,母亲去农场家属街,就像走平道似的。母亲有啥事求到他们头上,他们也有求必应。如农场的兽医刘义甲,是原解放军随军兽医,一般人求不动,而我母亲去找他,总能痛快答应;还有农场卫生院的大夫陈剑秋,原是国民党上校军医,我们屯子有人找他看病,我母亲只要一个口信,第一时间准到;我来梨树农场工作,就是原梨树农场场长,我的姨夫贾巨文安排的。
六、相夫教子
母亲一生养育三女一男,父亲五十岁那年我降生,母亲对孩子娇生,但绝不惯养。母亲常跟我们讲黄香扇枕温席,郭巨埋儿的典故。她教育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尤其对我父亲要更好。我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说,你父亲年龄大了,有好吃的,要先给你父亲吃,小孩吃还在后头呢。母亲教育我们要对我父亲好,她自己也带头做到了。不仅在吃的方面,其它方面做得也非常到位。我们屯子有个叫张席久的,我管他叫姑姥爷,非常羡慕我父亲,逢人便说,“咱屯子穆庆山最有福,贪上个好老伴儿,人家吃像吃的,穿像穿的,吃鸡蛋就像咱吃土豆子似的。”母亲还告诉我们对任何人都要讲礼貌,有老有少。我曾经的一个邻居,我叫他孙大叔,儿子在外地当兵,他在生产队喂牲口,我母亲可怜我孙大叔年岁大,让我帮孙大叔挑料水,一挑就是三年,几乎没间断过。我母亲不识字,却会讲很多民间故事,还知道很多名人、名言、名句。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父母在不远游”等等。我上学之前,就在我母亲的口传心授下,背熟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
一九六二年我上小学,由于学前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学习成绩很是优秀。曾先后当过班级和大队学习委员。小学三年级就学着写信了。我小学五年级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但在我母亲的严格教育下,又遇到了一些称职的老师,没有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因此,我的学生时代是最幸福的。
在父母面前,我言听计从。我母亲最讨厌抽烟、喝酒耍大钱的,我深深的记住母亲的话,至今烟酒麻将都不沾。母亲生前,我从来没把过钱,开资了,马上把钱交到母亲手里。我父母都活到八十周岁,父亲在世时,我没当过户主,户口的第一页,一直是我父亲的名字。我的命运是我父母安排的,在我父母面前,我是林黛玉进贾府,话不敢多说一句,路不敢多走一步。
七、难忘的日子
一个难忘的日子来到了,二零零二年八月六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母亲带着微笑,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母亲走的很明白,临终五分钟之前,意识还非常清晰,没有劳累我们任何一个人。
今年,正值母亲去世十八周年,借此机会,写篇散文,寄托对母亲的哀思。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然在我心中却是那样的高大,那样的了不起!
2020年8月6日
穆孟田文学创作简历 :很早就有写作欲望,但因己词穷学浅,水平有限,一直没有动笔。好在从二零一二年开始,在我的高中同学冷延明、夏凤彩、张洪臣等同学的鼓励下,才有勇气,开始了文学创作。
二零一二年,先后在百度文库,发表了《我的父亲贾巨文》、《见谱书有感》两篇文章。
二零二零年七月份,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艺术联合会主办的征文大赛上,投稿的作品《抗战英雄贾巨文》获得吉林省文学类作品二等奖。
现在,又结识了桑榆文学副主编刘连成,在他的帮助下,先后完成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两篇拙文,正准备向省级等刊物投稿。
